第948节
这就逼得他们不断的改进工艺、提高技术。这几年工商业发展迅猛,除了政策扶持之外,世家之间的竞争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马车,更新迭代之快,令人瞠目结舌。当初钟繇在长安时就已经深有体会,后来坐镇襄阳,近距离的考察南阳工坊,深知马车工坊对技术的重视,南阳木学堂的招生规模一年比一年大,还是供不应求。
马车如此,船也是如此,不管是战船还是商船、民船,几年间技术提升超过了之前几十年、几百年。南阳木学院甚至专门为此成立了一个分院,专门研究船舶的制造技术。
既然保护百姓是第一要义,那吴王的意思就很明白了,改革律法,就是要从根本上保护百姓免受官吏的盘剥侵害。因此,加强对官吏的管理就成了新律令的重中之重,也就是钟夫人所说,这二成中至少有一成要落在官吏管理上。
“小妹,你这几年进步很大啊,依我看,不弱于荀文若。”
“荀文若?”钟夫人嘴角微撇,笑了笑。“他现在一心学留侯张良,就差入山辟谷了。”
第2396章 军情处的挑战
到建业数日,钟繇大部分时间都由荀彧陪同。他有时也觉得奇怪,荀彧这么闲?
荀彧有官职: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没有具体的职掌,主要就是提供建议,供君主咨询,得君主器重的可以兼一些其他职务,不得君主器重的就是个荣誉职务,去点个卯就行,或者请个病假,连点卯都免了。
荀彧天天陪着他,也看不到他到宫里当值,钟繇下意识地以为荀彧是不得孙策信任,只能如此,多少有些为荀彧惋惜。听钟夫人这一说,才知道是荀彧自己的问题,连忙追问详情。
钟夫人却不想多说这个话题,让钟繇等会儿问郭嘉。
郭嘉回来得有些迟,一入座就致歉,出了一些情况,刚刚向吴王汇报去了。
钟繇连忙说道:“奉孝,不会耽误你公事吧?”
“无妨,暂时还不会有事。”郭嘉笑道:“元常兄,你今天可算是为汝颍系挣了面子。在你之前,最得意的是贾文和、鲁子敬,如今又添了一个你。”
钟繇苦笑着连连摇手,直接说明来意。郭嘉说得轻松,但他负责军情处,既然出了意外情况,随时可能有后续消息,郭嘉今天未必能在家里过夜,他只能长话短说。
郭嘉听完关于律令改革的事,一点也不惊讶。孙策之前已经和他谈过。他也同意钟夫人的分析,吴王与其他君主最大的区别可能就是他对官民的看法,他是真心重视民本,希望能做点实事,实现四民皆士的理想。夺世家土地,开办工坊、学堂,都是为了这个目标。
郭嘉主动提起了荀彧。“就此事而言,吴王对文若是有期待的,但是文若不知为何,只是写了几篇文章造势,后来就不了了之了。大王问过几次,也都没有下文。”
郭嘉让郭奕去书房,取来一摞报纸,交给钟繇。钟繇接过翻看了一下,上面有荀彧的署名文章,主题与礼制有关。他担心郭嘉随时会走,来不及细看,匆匆翻阅了一下标题,见除了荀彧的文章外,还有黄琬、杨彪、仲长统、荀悦的文章,大概有七八篇,内容涉及礼制、官制、教化,都是很大的题目,显然不是几篇文章能说得完的。
“我也问过文若,文若只说有难度,急不得,我也不好多问。既然你回来了,有机会不妨问问他。礼法礼法,有礼有法,本是相辅相成的事,他如果不用心,你这个律令改革也难推动。如果最后要靠强制推行,很难有什么好的结果。”
钟繇深以为然,决定有机会找荀彧问个明白。荀彧是聪明人,不可能不清楚这件事的意义,他不热心,肯定有他的道理。
不出钟繇所料,郭嘉坐了没一会儿,军情处便来人通知,又有新情况,需郭嘉回去处理。郭嘉匆匆向钟繇道歉,起身离席。
钟繇又坐了一会,和钟夫人聊了聊,了解了一些汝颍系的近况,这才起身告辞。
……
郭嘉回到军情处,国渊便迎了上来,躬身行礼。
“祭酒。”
郭嘉扬扬手。“莫作虚礼,赶紧说事。这么急着叫我回来,又出了什么大事?”
“刚刚收到消息,豫章那边也出现了类似的迹象。”国渊说着,将几分公文递给郭嘉。“属下估摸着,这次动静会很大,绝不仅仅是会稽、豫章,整个东南很可能都会牵涉其中,甚至江北的江夏也有可能。”
郭嘉看了国渊一眼,快步走进大厅尽头的公廨,站在整整一面墙的地图面前。
地图是新换上的,会稽郡的剡县、鄞县,豫章郡的鄱阳已经被红笔圈了出来,特别醒目。
郭嘉的目光来回扫了两遍,太阳穴处的青筋微微凸起。他知道国渊为什么这么急着请他回来。如果只是会稽一郡,那还可能是会稽本地人从中搞鬼,如今豫章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那就不是本地世家能搞得出来的了,至少有人从中串联,而且下了大本钱。
在吴王即将登基之际,如果江东出了事,哪怕只是小叛乱,也会产生极其严劣的影响。
“请虞相来。”郭嘉说道。
国渊转身挥了挥手,一个掾吏闪身而出。郭嘉低着头,背着手,来回踱步,眼神闪烁不停。国渊站在一旁,一言不安。他清楚这其中的利害,这可能是军情处成立以来最大的挑战。
过了大半个时辰,虞翻才匆匆赶来,脸色很不好看。沿途遇到的军情处员吏纷纷避让,免遭无妄之灾。听到脚步声,一直来回踱步的郭嘉停住,转头看了过去。虞翻快步进了门,一见郭嘉脸色,便自一凛,再看看墙上的地图,眉梢更是不由自主的跳了一下。
“奉孝,出了什么事?”
郭嘉也不搭话,伸手请虞翻入座。国渊命人上了热茶,又取了一些点心来。军情处常年有值夜勤的,这些都是必备之物。虞翻喝了一口热茶,提起精神,凝神着郭嘉、国渊。
国渊取来几份公文,摆在虞翻面前。“虞相,今晚早些时间,会稽太守府送来两份文书,看似没什么联系,一份是入山购茶的中山商人被杀,一份是入山采竹制纸的工匠被杀,却有一个共同点,从伤口、杀人方法以及现场遗留的足迹判断,杀人的都是山越。”
“山越?”虞翻眉头皱成了川字。这个字眼已经有很久没听到了,原因很简单,江南大面积种茶,百姓有谋生之技,衣食无忧,谁愿意住在深山里。就连真正的越人都主动往交通方便的地方搬迁,原本的编户自然各回原籍,山地种茶,水田种稻,过自己的安生日子。
这时候闹事的山越不太可能是真山越,除了极少数不愿生产的恶徒,就是贪婪的世家,前者很简单,郡县会派人追捕,不会轻易报到军情处。后者就有点麻烦了,郡县处理不了,需要调动地方驻军剿匪,必须上报,之所以报到军情处,而不是直接上报到吴王面前,自然是不希望一开始就定性为地方大族作乱,希望将这个黑锅栽到敌国势力身上。
会稽商人和中山商人因茶叶发生矛盾,已经惊动吴王,这时候如果出现会稽世家煽动山越闹事,会稽太守府自然要慎重。
虞翻迅速打开公文,浏览了一遍,然后又抬起头,看向墙上的地图。
“会稽、豫章都出现这样的事,你们怀疑的确有蜀国细作在里面兴风作浪?”
“就算有蜀国细作,没有本地人的配合,他们也兴不了风,作不了浪。”郭嘉开了口,提起案上的茶壶,为虞翻添了点茶。“虞相,大王登基在即,这时候不能出任何事。就算有什么矛盾、分歧,也可以摆在明面上谈,你说呢?”
虞翻目光微闪,沉吟片刻,说道:“奉孝,这个道理我懂,但是有没有人不懂,我不敢保证。你给我一点时间。”
“几天?”
“十天。”
郭嘉曲指轻叩案几。“就十天,我会同步安排人员到位。十天之后,你给我一个准话,免得误伤。”
虞翻紧紧地闭着嘴,郑重地点了点头。见郭嘉不再说话,他起身告辞,匆匆地走了。
郭嘉坐着不动。国渊送虞翻回来,在郭嘉对面坐下,自己倒了一杯茶,慢慢地呷着。“祭酒,会不会是蜀国觊觎我大吴的茶业,想从中破坏?”
“一切皆有可能。”郭嘉抬起头,看了国渊一眼,又道:“设立军情处就是备不虞,任何可能危及大吴的危险,都要扼杀在萌芽之中。子尼,你我肩上的担子很重啊。如果江南七郡都出现了问题,这可不是小纰漏。你立刻传书诸葛亮,让他小心防备。大战之后,溃兵窜逃,情况会更复杂。”
国渊想了想,又道:“祭酒,要不要我走一趟?”
郭嘉摇摇头。“不用,诸葛亮能处理。”他想了想,又道:“人多不办事,鸡多不下蛋。”
国渊没有再说什么。他到军师处、军情处时间不短了,听到了一些传言,说诸葛亮极有能力,却也专权,不喜欢别人插手他辖区内的事务。他之所以主动要求去荆南,是因为他是青州人,勉强和诸葛亮能搭上关系,诸葛亮应该不会那么敏感。
“子尼,你辛苦一下,去一趟泾县,泾县以北不能乱,以南不能大乱。”
“喏。我明天一早就起程。”
郭嘉动了动手指。国渊会意,起身出去,带上了门。他知道,郭嘉压力很大,要仔细谋划,明天天亮以后,他必须向吴王汇报,以什么形式汇报,如何定性已经收到的消息,需要他仔细斟酌。小题大作固然不好,大而化之也不可取,会影响吴王对他的信任,也会为军情处带来危机。
军情处的设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又自成一体,不受诸府干涉,本来就招致了不少人的抵触,如果他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各种攻讦会如潮水般的涌来,他和郭嘉都将遭到弹劾。
第2397章 王粲
孙策正和袁衡一起吃早餐的时候,郭嘉求见。
孙策有些意外。郭嘉虽可随时进入后宫,也时常来蹭饭,但是到袁衡殿里的机会不多。王后和夫人的区别,郭嘉比他本人还重视,不管他多放肆,在袁衡面前,他还是恪守礼节的。
袁衡也有些意外,随即命人为郭嘉准备餐具,请郭嘉就坐。
孙策打量了郭嘉一眼,见他眼圈发黑,衣服也有些皱巴巴的,知道他应该是一夜没睡,至少没有脱衣服。这倒是不多见的事,郭嘉常在军情处过宿,但一夜不睡,很可能是出了大事。
“先吃东西。”孙策说道。
郭嘉应了一声,捧起碗吃早饭,他吃得很快,几乎和孙策同时吃完。宫女收拾了餐具,奉上茶和点心,郭嘉才将昨晚收到的消息说了一遍。他既没有掩饰,也没有夸大,只是将事情原原本本的说来,就连自己的猜测分析都说了。虞翻要十天时间的事,他也没瞒着。
这是他考虑了半夜的结果。以他对孙策的了解,如实说是最稳妥的,任何一点隐瞒或者有意引导都有可能引发无穷后患。
孙策静静地听完,咂了咂嘴。“按你的思路办吧。”
“喏。”郭嘉拱手施礼,起身告辞。
孙策也站了起来,与郭嘉一起向外走去。“回去好好睡一觉,不要轻易熬夜,不差这一天半夜的,天塌不下来。”
郭嘉强笑着搓了搓手。“大王登基在即,臣不希望这时候出差错,只能盯紧一点……”
“能出什么差错?”孙策不以为然地哼了一声:“奉孝,人心苦不足,江南、江北都一样。当初为了尽快平定江东,不想多造杀戮,以和为贵,留下了一些隐患,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只要是疖子,迟早要出头。出头了怎么办,划破了就是,注意收拾,别让脓水流得到处都是就行了。”
“大王所言极是,臣受教了。”
“行了,你回去休息吧。哦,对了,你收拾一下吧,明天一起搬去汤山住。”
“去汤山?”郭嘉愣了一下。以前孙策冬天会去汤山避寒,可是今年要举办登基大典,汤山肯定不合适。难道说登基的事又要往后推延?
孙策看看郭嘉,又回头看了一眼站在殿门口的袁衡,微微一笑。“王后身子不太方便,要去汤山静养几日。让你家夫人一起去,陪王后说说话,聊聊天,免得她闷着。”
郭嘉一愣,随即大喜,用力一拍大腿。“唉哟喂,这可是大好事啊。”说着,又匆匆跑回袁衡面前,深施一礼。“恭喜王后,贺喜王后,大王登基之前有此喜讯,简直是太好了,双喜临门啊。”
袁衡很不好意思,远远地瞋了孙策一眼,又道:“还请祭酒保密,莫要声张,要不然我可不得清静了。”
“臣明白,臣明白。”郭嘉连声说道,有些语无伦次。袁衡迟迟不孕,不仅袁氏姊妹着急,整个汝颍系都着急。如果没有嫡子,袁权的儿子又不是长子,将来嗣君必起争端。如今袁衡有了身孕,不管是男是女,总之解决了她能生育的疑问。就算这一胎是女儿,以后还可以再生,她还年轻,总能生个嫡子。
郭嘉回到孙策身边,难掩喜色。“大王,恕臣失礼。”
孙策哼了一声,似笑非笑。“这下汝颍系可以放心了?”
“是啊,他们放心了,臣这耳根也清静了。”郭嘉笑嘻嘻地说道:“大王,怎么这么突然?”
孙策噗嗤笑了,没好气的说道:“怎么,这还要拟个计划?该来就来了呗。”
“是该来了,是该来了。依臣说,早该来了。”
两人说笑着出了后宫,来到前殿。孙策挥挥手,让郭嘉回去休息。他自去殿中办公,进了殿门,当值的尚书王粲迎了下来,汇报今日安排。还没等他开口,孙策摆摆手。
“不要紧的事先放一放,几件事记一下。”
王粲连忙拿出纸笔,一边走一边记录。
孙策随即传达了几道诏令,让各部门准备搬家。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他平时不轻易动,就是因为太麻烦。若不是袁衡有了身孕,要去汤山静养,还要向母亲吴太后报喜,他根本不想动。很快就要举行登基大典,到时候又要麻烦一趟。
听说搬到汤山行宫,王粲倒是很高兴。冬天很冷,太初宫的冬天尤其冷,西北风从江上吹来,挟带着水汽,让他这个兖州人实在受不了。他身体一直不太好,每次过冬都让他怀疑自己能不能熬到下一个春天。搬到汤山行宫,他这条命算是保住了。
一看王粲那捡了宝似的笑脸,孙策知道他的小心思。“仲宣啊,你也别整天只顾着读书,适当的锻炼锻炼身体。看看你这样子,正当少壮,却畏寒如叟,这怎么能行。孤若是远征凉州,敢带你去吗?”
王粲笑着应了。“大王放心,臣一定好好锻炼身体,要不然这希腊文岂不是白学了。”
“学得怎么样?”孙策问道。王粲是真聪明,有过目不忘之能,学语言也有天赋。他曾得蔡邕赏识提携,算是蔡邕的得意门生,和蔡琰同年,以姊弟相称。蔡琰研究梵文,他就研究希腊文——葱岭以西诸国希腊化,希腊语是他们的通用语言——两人算是垄断了夷语的研究,其他人很难和他们竞争。
“能读能写,最近正在研读亚历山大战史,小有心得。”
“说来听听。”
“臣以为,亚历山大的功业虽大,却不足以取法。”
孙策有些意外,停住脚步,回头看了王粲一眼。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因为他的提倡,现在研究希腊的人不少,推崇亚历山大的人也很多,说亚历山大不足取法的却还是第一个。
“为何这么说?就因为他死得早,帝业分崩离析?”
“他就算能活到一百岁,也无法保证不会人亡政息。他根本不知道如何治理纵横万里的疆域,只凭着个人威望,如何能长久?臣甚至怀疑,他根本没想过治理这些征服的疆土,只是好战而已。他的母国本是小邦,根本没有治理大国的经验,就连他的授业恩师也没有真正的治国经验,不过纸上谈兵罢了。”
马车如此,船也是如此,不管是战船还是商船、民船,几年间技术提升超过了之前几十年、几百年。南阳木学院甚至专门为此成立了一个分院,专门研究船舶的制造技术。
既然保护百姓是第一要义,那吴王的意思就很明白了,改革律法,就是要从根本上保护百姓免受官吏的盘剥侵害。因此,加强对官吏的管理就成了新律令的重中之重,也就是钟夫人所说,这二成中至少有一成要落在官吏管理上。
“小妹,你这几年进步很大啊,依我看,不弱于荀文若。”
“荀文若?”钟夫人嘴角微撇,笑了笑。“他现在一心学留侯张良,就差入山辟谷了。”
第2396章 军情处的挑战
到建业数日,钟繇大部分时间都由荀彧陪同。他有时也觉得奇怪,荀彧这么闲?
荀彧有官职: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没有具体的职掌,主要就是提供建议,供君主咨询,得君主器重的可以兼一些其他职务,不得君主器重的就是个荣誉职务,去点个卯就行,或者请个病假,连点卯都免了。
荀彧天天陪着他,也看不到他到宫里当值,钟繇下意识地以为荀彧是不得孙策信任,只能如此,多少有些为荀彧惋惜。听钟夫人这一说,才知道是荀彧自己的问题,连忙追问详情。
钟夫人却不想多说这个话题,让钟繇等会儿问郭嘉。
郭嘉回来得有些迟,一入座就致歉,出了一些情况,刚刚向吴王汇报去了。
钟繇连忙说道:“奉孝,不会耽误你公事吧?”
“无妨,暂时还不会有事。”郭嘉笑道:“元常兄,你今天可算是为汝颍系挣了面子。在你之前,最得意的是贾文和、鲁子敬,如今又添了一个你。”
钟繇苦笑着连连摇手,直接说明来意。郭嘉说得轻松,但他负责军情处,既然出了意外情况,随时可能有后续消息,郭嘉今天未必能在家里过夜,他只能长话短说。
郭嘉听完关于律令改革的事,一点也不惊讶。孙策之前已经和他谈过。他也同意钟夫人的分析,吴王与其他君主最大的区别可能就是他对官民的看法,他是真心重视民本,希望能做点实事,实现四民皆士的理想。夺世家土地,开办工坊、学堂,都是为了这个目标。
郭嘉主动提起了荀彧。“就此事而言,吴王对文若是有期待的,但是文若不知为何,只是写了几篇文章造势,后来就不了了之了。大王问过几次,也都没有下文。”
郭嘉让郭奕去书房,取来一摞报纸,交给钟繇。钟繇接过翻看了一下,上面有荀彧的署名文章,主题与礼制有关。他担心郭嘉随时会走,来不及细看,匆匆翻阅了一下标题,见除了荀彧的文章外,还有黄琬、杨彪、仲长统、荀悦的文章,大概有七八篇,内容涉及礼制、官制、教化,都是很大的题目,显然不是几篇文章能说得完的。
“我也问过文若,文若只说有难度,急不得,我也不好多问。既然你回来了,有机会不妨问问他。礼法礼法,有礼有法,本是相辅相成的事,他如果不用心,你这个律令改革也难推动。如果最后要靠强制推行,很难有什么好的结果。”
钟繇深以为然,决定有机会找荀彧问个明白。荀彧是聪明人,不可能不清楚这件事的意义,他不热心,肯定有他的道理。
不出钟繇所料,郭嘉坐了没一会儿,军情处便来人通知,又有新情况,需郭嘉回去处理。郭嘉匆匆向钟繇道歉,起身离席。
钟繇又坐了一会,和钟夫人聊了聊,了解了一些汝颍系的近况,这才起身告辞。
……
郭嘉回到军情处,国渊便迎了上来,躬身行礼。
“祭酒。”
郭嘉扬扬手。“莫作虚礼,赶紧说事。这么急着叫我回来,又出了什么大事?”
“刚刚收到消息,豫章那边也出现了类似的迹象。”国渊说着,将几分公文递给郭嘉。“属下估摸着,这次动静会很大,绝不仅仅是会稽、豫章,整个东南很可能都会牵涉其中,甚至江北的江夏也有可能。”
郭嘉看了国渊一眼,快步走进大厅尽头的公廨,站在整整一面墙的地图面前。
地图是新换上的,会稽郡的剡县、鄞县,豫章郡的鄱阳已经被红笔圈了出来,特别醒目。
郭嘉的目光来回扫了两遍,太阳穴处的青筋微微凸起。他知道国渊为什么这么急着请他回来。如果只是会稽一郡,那还可能是会稽本地人从中搞鬼,如今豫章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那就不是本地世家能搞得出来的了,至少有人从中串联,而且下了大本钱。
在吴王即将登基之际,如果江东出了事,哪怕只是小叛乱,也会产生极其严劣的影响。
“请虞相来。”郭嘉说道。
国渊转身挥了挥手,一个掾吏闪身而出。郭嘉低着头,背着手,来回踱步,眼神闪烁不停。国渊站在一旁,一言不安。他清楚这其中的利害,这可能是军情处成立以来最大的挑战。
过了大半个时辰,虞翻才匆匆赶来,脸色很不好看。沿途遇到的军情处员吏纷纷避让,免遭无妄之灾。听到脚步声,一直来回踱步的郭嘉停住,转头看了过去。虞翻快步进了门,一见郭嘉脸色,便自一凛,再看看墙上的地图,眉梢更是不由自主的跳了一下。
“奉孝,出了什么事?”
郭嘉也不搭话,伸手请虞翻入座。国渊命人上了热茶,又取了一些点心来。军情处常年有值夜勤的,这些都是必备之物。虞翻喝了一口热茶,提起精神,凝神着郭嘉、国渊。
国渊取来几份公文,摆在虞翻面前。“虞相,今晚早些时间,会稽太守府送来两份文书,看似没什么联系,一份是入山购茶的中山商人被杀,一份是入山采竹制纸的工匠被杀,却有一个共同点,从伤口、杀人方法以及现场遗留的足迹判断,杀人的都是山越。”
“山越?”虞翻眉头皱成了川字。这个字眼已经有很久没听到了,原因很简单,江南大面积种茶,百姓有谋生之技,衣食无忧,谁愿意住在深山里。就连真正的越人都主动往交通方便的地方搬迁,原本的编户自然各回原籍,山地种茶,水田种稻,过自己的安生日子。
这时候闹事的山越不太可能是真山越,除了极少数不愿生产的恶徒,就是贪婪的世家,前者很简单,郡县会派人追捕,不会轻易报到军情处。后者就有点麻烦了,郡县处理不了,需要调动地方驻军剿匪,必须上报,之所以报到军情处,而不是直接上报到吴王面前,自然是不希望一开始就定性为地方大族作乱,希望将这个黑锅栽到敌国势力身上。
会稽商人和中山商人因茶叶发生矛盾,已经惊动吴王,这时候如果出现会稽世家煽动山越闹事,会稽太守府自然要慎重。
虞翻迅速打开公文,浏览了一遍,然后又抬起头,看向墙上的地图。
“会稽、豫章都出现这样的事,你们怀疑的确有蜀国细作在里面兴风作浪?”
“就算有蜀国细作,没有本地人的配合,他们也兴不了风,作不了浪。”郭嘉开了口,提起案上的茶壶,为虞翻添了点茶。“虞相,大王登基在即,这时候不能出任何事。就算有什么矛盾、分歧,也可以摆在明面上谈,你说呢?”
虞翻目光微闪,沉吟片刻,说道:“奉孝,这个道理我懂,但是有没有人不懂,我不敢保证。你给我一点时间。”
“几天?”
“十天。”
郭嘉曲指轻叩案几。“就十天,我会同步安排人员到位。十天之后,你给我一个准话,免得误伤。”
虞翻紧紧地闭着嘴,郑重地点了点头。见郭嘉不再说话,他起身告辞,匆匆地走了。
郭嘉坐着不动。国渊送虞翻回来,在郭嘉对面坐下,自己倒了一杯茶,慢慢地呷着。“祭酒,会不会是蜀国觊觎我大吴的茶业,想从中破坏?”
“一切皆有可能。”郭嘉抬起头,看了国渊一眼,又道:“设立军情处就是备不虞,任何可能危及大吴的危险,都要扼杀在萌芽之中。子尼,你我肩上的担子很重啊。如果江南七郡都出现了问题,这可不是小纰漏。你立刻传书诸葛亮,让他小心防备。大战之后,溃兵窜逃,情况会更复杂。”
国渊想了想,又道:“祭酒,要不要我走一趟?”
郭嘉摇摇头。“不用,诸葛亮能处理。”他想了想,又道:“人多不办事,鸡多不下蛋。”
国渊没有再说什么。他到军师处、军情处时间不短了,听到了一些传言,说诸葛亮极有能力,却也专权,不喜欢别人插手他辖区内的事务。他之所以主动要求去荆南,是因为他是青州人,勉强和诸葛亮能搭上关系,诸葛亮应该不会那么敏感。
“子尼,你辛苦一下,去一趟泾县,泾县以北不能乱,以南不能大乱。”
“喏。我明天一早就起程。”
郭嘉动了动手指。国渊会意,起身出去,带上了门。他知道,郭嘉压力很大,要仔细谋划,明天天亮以后,他必须向吴王汇报,以什么形式汇报,如何定性已经收到的消息,需要他仔细斟酌。小题大作固然不好,大而化之也不可取,会影响吴王对他的信任,也会为军情处带来危机。
军情处的设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又自成一体,不受诸府干涉,本来就招致了不少人的抵触,如果他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各种攻讦会如潮水般的涌来,他和郭嘉都将遭到弹劾。
第2397章 王粲
孙策正和袁衡一起吃早餐的时候,郭嘉求见。
孙策有些意外。郭嘉虽可随时进入后宫,也时常来蹭饭,但是到袁衡殿里的机会不多。王后和夫人的区别,郭嘉比他本人还重视,不管他多放肆,在袁衡面前,他还是恪守礼节的。
袁衡也有些意外,随即命人为郭嘉准备餐具,请郭嘉就坐。
孙策打量了郭嘉一眼,见他眼圈发黑,衣服也有些皱巴巴的,知道他应该是一夜没睡,至少没有脱衣服。这倒是不多见的事,郭嘉常在军情处过宿,但一夜不睡,很可能是出了大事。
“先吃东西。”孙策说道。
郭嘉应了一声,捧起碗吃早饭,他吃得很快,几乎和孙策同时吃完。宫女收拾了餐具,奉上茶和点心,郭嘉才将昨晚收到的消息说了一遍。他既没有掩饰,也没有夸大,只是将事情原原本本的说来,就连自己的猜测分析都说了。虞翻要十天时间的事,他也没瞒着。
这是他考虑了半夜的结果。以他对孙策的了解,如实说是最稳妥的,任何一点隐瞒或者有意引导都有可能引发无穷后患。
孙策静静地听完,咂了咂嘴。“按你的思路办吧。”
“喏。”郭嘉拱手施礼,起身告辞。
孙策也站了起来,与郭嘉一起向外走去。“回去好好睡一觉,不要轻易熬夜,不差这一天半夜的,天塌不下来。”
郭嘉强笑着搓了搓手。“大王登基在即,臣不希望这时候出差错,只能盯紧一点……”
“能出什么差错?”孙策不以为然地哼了一声:“奉孝,人心苦不足,江南、江北都一样。当初为了尽快平定江东,不想多造杀戮,以和为贵,留下了一些隐患,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只要是疖子,迟早要出头。出头了怎么办,划破了就是,注意收拾,别让脓水流得到处都是就行了。”
“大王所言极是,臣受教了。”
“行了,你回去休息吧。哦,对了,你收拾一下吧,明天一起搬去汤山住。”
“去汤山?”郭嘉愣了一下。以前孙策冬天会去汤山避寒,可是今年要举办登基大典,汤山肯定不合适。难道说登基的事又要往后推延?
孙策看看郭嘉,又回头看了一眼站在殿门口的袁衡,微微一笑。“王后身子不太方便,要去汤山静养几日。让你家夫人一起去,陪王后说说话,聊聊天,免得她闷着。”
郭嘉一愣,随即大喜,用力一拍大腿。“唉哟喂,这可是大好事啊。”说着,又匆匆跑回袁衡面前,深施一礼。“恭喜王后,贺喜王后,大王登基之前有此喜讯,简直是太好了,双喜临门啊。”
袁衡很不好意思,远远地瞋了孙策一眼,又道:“还请祭酒保密,莫要声张,要不然我可不得清静了。”
“臣明白,臣明白。”郭嘉连声说道,有些语无伦次。袁衡迟迟不孕,不仅袁氏姊妹着急,整个汝颍系都着急。如果没有嫡子,袁权的儿子又不是长子,将来嗣君必起争端。如今袁衡有了身孕,不管是男是女,总之解决了她能生育的疑问。就算这一胎是女儿,以后还可以再生,她还年轻,总能生个嫡子。
郭嘉回到孙策身边,难掩喜色。“大王,恕臣失礼。”
孙策哼了一声,似笑非笑。“这下汝颍系可以放心了?”
“是啊,他们放心了,臣这耳根也清静了。”郭嘉笑嘻嘻地说道:“大王,怎么这么突然?”
孙策噗嗤笑了,没好气的说道:“怎么,这还要拟个计划?该来就来了呗。”
“是该来了,是该来了。依臣说,早该来了。”
两人说笑着出了后宫,来到前殿。孙策挥挥手,让郭嘉回去休息。他自去殿中办公,进了殿门,当值的尚书王粲迎了下来,汇报今日安排。还没等他开口,孙策摆摆手。
“不要紧的事先放一放,几件事记一下。”
王粲连忙拿出纸笔,一边走一边记录。
孙策随即传达了几道诏令,让各部门准备搬家。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他平时不轻易动,就是因为太麻烦。若不是袁衡有了身孕,要去汤山静养,还要向母亲吴太后报喜,他根本不想动。很快就要举行登基大典,到时候又要麻烦一趟。
听说搬到汤山行宫,王粲倒是很高兴。冬天很冷,太初宫的冬天尤其冷,西北风从江上吹来,挟带着水汽,让他这个兖州人实在受不了。他身体一直不太好,每次过冬都让他怀疑自己能不能熬到下一个春天。搬到汤山行宫,他这条命算是保住了。
一看王粲那捡了宝似的笑脸,孙策知道他的小心思。“仲宣啊,你也别整天只顾着读书,适当的锻炼锻炼身体。看看你这样子,正当少壮,却畏寒如叟,这怎么能行。孤若是远征凉州,敢带你去吗?”
王粲笑着应了。“大王放心,臣一定好好锻炼身体,要不然这希腊文岂不是白学了。”
“学得怎么样?”孙策问道。王粲是真聪明,有过目不忘之能,学语言也有天赋。他曾得蔡邕赏识提携,算是蔡邕的得意门生,和蔡琰同年,以姊弟相称。蔡琰研究梵文,他就研究希腊文——葱岭以西诸国希腊化,希腊语是他们的通用语言——两人算是垄断了夷语的研究,其他人很难和他们竞争。
“能读能写,最近正在研读亚历山大战史,小有心得。”
“说来听听。”
“臣以为,亚历山大的功业虽大,却不足以取法。”
孙策有些意外,停住脚步,回头看了王粲一眼。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因为他的提倡,现在研究希腊的人不少,推崇亚历山大的人也很多,说亚历山大不足取法的却还是第一个。
“为何这么说?就因为他死得早,帝业分崩离析?”
“他就算能活到一百岁,也无法保证不会人亡政息。他根本不知道如何治理纵横万里的疆域,只凭着个人威望,如何能长久?臣甚至怀疑,他根本没想过治理这些征服的疆土,只是好战而已。他的母国本是小邦,根本没有治理大国的经验,就连他的授业恩师也没有真正的治国经验,不过纸上谈兵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