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林春和陈秋的第一次交集,就是两人第一次试图自杀的那一次——他们分享了一盒双黄莲蓉月饼,上了某一座公屋的天台,然后站在边缘处,闭上眼默默数着十秒之后就要跳楼,然而谁也没有真的跳下去。但谁也没有生气,反而是相视而笑,林春笑得不能自已,那时他打从心底觉得自己可笑啊。
给所谓的父母传了一则相当于遗书的短讯,可是等到去跳楼之前的十秒,手机还是没有响起来。林春想,如果那时手机有响起来,他会查看是谁打来的,但无论如何都不会接听。只要有人在那一刻想起他、记得他、寻找他,那就够了,或者他就真的会跳下去——因为过于幸福,幸福得要死去了。当然,也是因为不想接听电话。
万一到时一听,是爸或妈那冷漠的声音:「你玩够了吗?」林春虽然很少见自己的父母,但他太清楚父母的个性了。在他心中,父母不像人类,不,他们没错是有人类的欲望,但是没有人类的感情。
林春是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父母在他年纪很小时,便因为性格不合和钱银问题而离婚。之后,林春跟着母亲生活。母亲在连锁速食店里做工,人工刚好是最低工资,每小时二十八元,扣饭鐘钱,有薪假期?会想起这个名词的人实在是个白痴。虽然如此,林春的母亲对于林春这唯一的儿子,还是抱了很大期望的,因此才不惜一切省下所有不必要、有时甚至是必要的花费,以供林春学习。
学习也要钱吗?香港可是一个天堂呢——对不少人来说,这里有十二年免费教育,幼稚园也有学劵制以豁免学费,不过就是要用钱去买教科书而已。但是,教科书的价钱一年比一年贵、甚至达到每个新学年也得花三四千元去买书的这件事姑且不提,「学习」始终是一件极度奢侈的事。奢侈并不光指时间,而是指补习。
凡是香港人也会听闻过那几家大型补习社的名字,它们是连锁式的,就像时装品牌一样在电视和网站上卖广告,补习社里头也有一个个穿得像明星般光鲜的「补习天王」。林春的文学底子好,所以现年中六的林春选修了文学科及中、西史共三科,而必修的中国语言及文化科(也就是中文科)当然也不成问题,可是英文差却是铁不争的事实。
所以林春每个月同时去上两位「补习天王」的课,每个月花在补习上的就有差不多一千元了。但林母觉得这钱实在花得有价值,因为林春虽然还是考不了英文第一,但总能上到全级英文科的头十名,加上他除了英文之外其他科目都考得异常好,所以基本上每年都是文科的榜首。
其实「学习」这回事,除了涉及到课本和补习之外,还是有关个人技艺的。人们总爱说要有一技旁身,这话本来是用于出外工作的成年人,可现在香港学生也要有「一技之长」,那(至少)「一技」,可以是琴棋书画,或者是运动才能也行,总之每个学生在升学时,若能多拎几张「光荣」的奖状,比如说是「音乐节钢琴独奏第二名」、「运动会100米短跑金牌」这类东西,那就会有额外分数,还会被视为活跃份子,那要上心仪的小学、中学或大学也就不难了。
追根究底,都因为香港提倡所谓的「全人发展」,一个小小学生,德智体群美要面面俱圆,同时成绩上一枝独秀,那就无往而不利了,正好跟孔夫子二千年前的教学理想不谋而合——礼乐射御书数,全都要学。不禁有人怀疑,到底港府想推行「全人发展」,还是以为每个学生都是「全能」?
在这种背景下,林春除了长年补习外,还得学钢琴。或许林春生来就与艺术有点缘分,所以他除了脑袋灵光会读书之外,琴也弹得不错,但也仅只是不错而已,还未称得上优秀。
看完上述的一番形容,大家想必稍能想像到林春的外貌。没错,爱看书、第一名、修读文学、中国歷史和世界歷史,林春就是典型的书呆子。要见林春,那并不难,不一定要见到他本人。看!有一个双手捧住书、身材高瘦、微驼着背的少年自你身边经过,他面容有点苍白,平时想必不会做什么运动,眼睛发光似地盯着书,口唇念念有词地合动着,这时他那微丝细长的双眼不再无神,而是发出一种异样的光彩。这种少年就是林春的化身。与你想像的有一点不同,那就是林春并无近视,也就没有戴着那种传统的、镜片有无数个圈圈似蚊香的厚眼镜。
关于林春的简述可以就此打住,因为他基本上是一个无趣的人,那么关于他的篇幅也就不必那么多了。然而,读得书多的人听说都是有内涵的,或许林春的内部是很有趣的。不是指他的内脏,那种东西只要是健全的普通人都会有,这里指的是他的思想、他的脑袋。林春看过不知有多少本书,有小说、散文、诗词歌赋,以至漫画,如果他都将这些内容记了个大概,那他的内心一定是一个充满声色的异彩世界。
但这么一个世界到底是存在不存在,无人知晓,因为从来没有人打算发掘林春这个人的内心,就连他相依为命的妈妈,都对他的内心没有什么兴趣。假如要说的话,林母还比较有兴趣知道林春的琴可以上八级没有、他的英文分数是怎么样……
日子本来是这样过着,林春这一个沉闷的人日復一日以相同的方式生活着,不是死水,但也没有平静的湖水那样恬淡美丽,要比喻的话,他像是暗角处的一滩渍水,总也乾不透,不是清洁但又远远算不上污秽,只是一滩平平凡凡,随处可见的废水而已。然而,在林春和陈秋有了第一次交集之后,林春的世界就要改变了,可是他在跳楼不成之后回家的那晚,仍尚未意识到这一点。
是时候将话题转向陈秋身上。
给所谓的父母传了一则相当于遗书的短讯,可是等到去跳楼之前的十秒,手机还是没有响起来。林春想,如果那时手机有响起来,他会查看是谁打来的,但无论如何都不会接听。只要有人在那一刻想起他、记得他、寻找他,那就够了,或者他就真的会跳下去——因为过于幸福,幸福得要死去了。当然,也是因为不想接听电话。
万一到时一听,是爸或妈那冷漠的声音:「你玩够了吗?」林春虽然很少见自己的父母,但他太清楚父母的个性了。在他心中,父母不像人类,不,他们没错是有人类的欲望,但是没有人类的感情。
林春是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父母在他年纪很小时,便因为性格不合和钱银问题而离婚。之后,林春跟着母亲生活。母亲在连锁速食店里做工,人工刚好是最低工资,每小时二十八元,扣饭鐘钱,有薪假期?会想起这个名词的人实在是个白痴。虽然如此,林春的母亲对于林春这唯一的儿子,还是抱了很大期望的,因此才不惜一切省下所有不必要、有时甚至是必要的花费,以供林春学习。
学习也要钱吗?香港可是一个天堂呢——对不少人来说,这里有十二年免费教育,幼稚园也有学劵制以豁免学费,不过就是要用钱去买教科书而已。但是,教科书的价钱一年比一年贵、甚至达到每个新学年也得花三四千元去买书的这件事姑且不提,「学习」始终是一件极度奢侈的事。奢侈并不光指时间,而是指补习。
凡是香港人也会听闻过那几家大型补习社的名字,它们是连锁式的,就像时装品牌一样在电视和网站上卖广告,补习社里头也有一个个穿得像明星般光鲜的「补习天王」。林春的文学底子好,所以现年中六的林春选修了文学科及中、西史共三科,而必修的中国语言及文化科(也就是中文科)当然也不成问题,可是英文差却是铁不争的事实。
所以林春每个月同时去上两位「补习天王」的课,每个月花在补习上的就有差不多一千元了。但林母觉得这钱实在花得有价值,因为林春虽然还是考不了英文第一,但总能上到全级英文科的头十名,加上他除了英文之外其他科目都考得异常好,所以基本上每年都是文科的榜首。
其实「学习」这回事,除了涉及到课本和补习之外,还是有关个人技艺的。人们总爱说要有一技旁身,这话本来是用于出外工作的成年人,可现在香港学生也要有「一技之长」,那(至少)「一技」,可以是琴棋书画,或者是运动才能也行,总之每个学生在升学时,若能多拎几张「光荣」的奖状,比如说是「音乐节钢琴独奏第二名」、「运动会100米短跑金牌」这类东西,那就会有额外分数,还会被视为活跃份子,那要上心仪的小学、中学或大学也就不难了。
追根究底,都因为香港提倡所谓的「全人发展」,一个小小学生,德智体群美要面面俱圆,同时成绩上一枝独秀,那就无往而不利了,正好跟孔夫子二千年前的教学理想不谋而合——礼乐射御书数,全都要学。不禁有人怀疑,到底港府想推行「全人发展」,还是以为每个学生都是「全能」?
在这种背景下,林春除了长年补习外,还得学钢琴。或许林春生来就与艺术有点缘分,所以他除了脑袋灵光会读书之外,琴也弹得不错,但也仅只是不错而已,还未称得上优秀。
看完上述的一番形容,大家想必稍能想像到林春的外貌。没错,爱看书、第一名、修读文学、中国歷史和世界歷史,林春就是典型的书呆子。要见林春,那并不难,不一定要见到他本人。看!有一个双手捧住书、身材高瘦、微驼着背的少年自你身边经过,他面容有点苍白,平时想必不会做什么运动,眼睛发光似地盯着书,口唇念念有词地合动着,这时他那微丝细长的双眼不再无神,而是发出一种异样的光彩。这种少年就是林春的化身。与你想像的有一点不同,那就是林春并无近视,也就没有戴着那种传统的、镜片有无数个圈圈似蚊香的厚眼镜。
关于林春的简述可以就此打住,因为他基本上是一个无趣的人,那么关于他的篇幅也就不必那么多了。然而,读得书多的人听说都是有内涵的,或许林春的内部是很有趣的。不是指他的内脏,那种东西只要是健全的普通人都会有,这里指的是他的思想、他的脑袋。林春看过不知有多少本书,有小说、散文、诗词歌赋,以至漫画,如果他都将这些内容记了个大概,那他的内心一定是一个充满声色的异彩世界。
但这么一个世界到底是存在不存在,无人知晓,因为从来没有人打算发掘林春这个人的内心,就连他相依为命的妈妈,都对他的内心没有什么兴趣。假如要说的话,林母还比较有兴趣知道林春的琴可以上八级没有、他的英文分数是怎么样……
日子本来是这样过着,林春这一个沉闷的人日復一日以相同的方式生活着,不是死水,但也没有平静的湖水那样恬淡美丽,要比喻的话,他像是暗角处的一滩渍水,总也乾不透,不是清洁但又远远算不上污秽,只是一滩平平凡凡,随处可见的废水而已。然而,在林春和陈秋有了第一次交集之后,林春的世界就要改变了,可是他在跳楼不成之后回家的那晚,仍尚未意识到这一点。
是时候将话题转向陈秋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