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英布兵败亡番阳
刘邦虽然不想先回长安,但是终究拗不过诸将,毕竟身上的箭伤颇显严重,只得与随从秘回长安,另外诸多战事交由夏侯婴处理,但务必听从陈平安排。
庸城之中,夏侯婴居于首位,陈平为左,“今陛下受伤而回,英布兵力强盛,吾等若是这般消耗,恐不是其对手,诸位以为该当如何?”
众将闻言,皆是沉默不语,现如今兵力虽然相差不多,但是庸城这边气势上似乎稍微弱了点,若是真在城外开战,赢了好说,输了回去没法交代啊。
陈平沉思良久,方才缓缓说道:“既然陛下负伤,吾等不若就将计就计,设局骗一下英布,早年某与英布同在先秦,其性格豪爽,最易中计。”
夏侯婴见陈平有计,不免有些高兴,“还请先生细细说来,若英布被擒杀,吾等也免了刀兵之苦,天下自会安定矣。”
“吾等对外称陛下因被箭矢击中,重伤不治而亡,满城披麻,不敢出兵,英布自会大意,待时将军突袭英布军营,必能大获全胜!”陈平很是认真地说道。
众将在旁不敢言语,眼光齐刷刷地看向了夏侯婴,毕竟他是主将,可夏侯婴面色更是难堪,这个计策虽好,但似乎有点不妥。
若是因为取得战争胜利,谎称陛下身死,总感觉有点大逆不道的意思,而且刘邦临走时曾经嘱托过,诸事烦请与陈平商量,但是他出的都是阴谋诡计,就像这种计策,如何能用?如何敢用?
陈平见其踌躇不语,知道其心中所想,便顺口说道:“将军莫要忧心,此事若陛下追问起来,某自会帮诸位揽下,况且若是擒杀了英布,陛下也无话可说。”
夏侯婴见状,最终答应陈平之计,将庸城四面全部挂上白起,守城士兵皆穿麻衣白布,用来迷惑英布的军队。
此刻英布正在军营之中等待庸城的消息,忽有守卫走进帐中,其言庸城外围皆是白旗竖起,士兵披麻,甚是可疑。
英布闻言,心中大喜,此乃青天白日,何故挂白旗,定是刘邦身中箭矢,久治不愈,死在城中,遂将栾布召来,准备计议行事。
而栾布在军营内,亦是听闻了庸城之事,不过心中尚有疑虑,今见英布来召,当即前往,两人叙礼毕,英布首先说道:“今汉军天子亡命城中,吾等可趁机攻城,公以为如何?”
“启禀大王,此事万万不可,若是天子亡于城中,想必城内戒备更加森严,古今往来,天子尸首相当贵重,岂由吾等攻城损坏其尸体耶?”
“依微臣愚见,不若先在此观察行事,而且刘邦身中箭矢,也未必这般就身亡城中,其中有诈,尚未可知,大王还需小心行事才对。”栾布很是认真地说道。
英布当即摆手,“公所言甚是,然刘邦不亡,何故全军披麻戴孝,城墙高挂白旗,今城中虽然把守甚严,然对外恐无暇顾及,公最近忧虑过深啊。”
“大王不可被其假象迷惑,两军交战,千变万化,阴谋诡计层出不穷,今我军为营,敌军为城,营内四面无防备,若是敌军来袭,必定溃败。”栾布依旧劝慰道。
英布心中则是已经认定刘邦身死,城中的士兵正在为刘邦送行,哪有时间顾及他事,然栾布也是一番好意,故而颇为慨然地说道:“公之言,英布谨记,定不会让汉军有机可乘!”
栾布见其信誓旦旦,也就不再多说,如此三日,庸城之内竟还有哭声传来,更加使得英布相信乃是刘邦阵亡。
庸城内,五万士兵趁夜色已经悄然集结,夏侯婴为主将,王陵为副将,另有一路曹参从后方截烧英布粮草。
当日晚间,曹参先率领五千骑兵,从北门出城,趁夜色绕到英布营寨后方,丑时初,夏侯婴与王陵率大军出城,陈平固守庸城。
这时的英布还在营中酣睡,忽听帐外喊杀冲天,火光映月,当即披甲持戟迎战,而栾布心思缜密,已经组织好数万士卒与汉军对抗。
然英布的士卒皆是睡眼惺忪,如何抵挡得了汉军冲杀,英布见状,只得奋勇杀敌,哪知道后方又传来急讯,说是粮草被烧。
“今竟被汉军所突袭,定是陈平那厮所出阴谋!”英布有些不甘地喊道。
两军交战数个时辰,直到旭日东升方才渐消,期间还有汉军从城中赶来支援,乃是陈平所派,主要是担忧夏侯婴不敌英布勇武,反被其擒杀。
栾布知情况不妙,力战而死,英布见大势已去,便率领军队渡过淮河,中间且战且逃,最终来到了吴回的封地之中。
吴回早年被英布欺压,心中愤懑,今见英布逃到了长江以南,便派人前去诱敌,免得其逃入淮南,犹如鱼入大海,而英布此刻身边仅剩下百余人。
英布见吴回派人来接,心中自然高兴,当即询问情由,那使者答道:“衡山与九江乃是同气连枝,今诸王皆灭,恐衡山郡也难保全,因此我家大王愿举兵相助,希望与公合兵一处,共同对付汉军。”
英布闻言,信以为真,便跟着使者来到了番阳县,那番阳县令与英布乃是亲家,使得英布心中更不存疑。
然而番阳县令早就接到吴回的密报,大致意思就是英布乃是判贼,今公和他有亲属关系,难免被其牵连。
今日我已经将英布诱到番阳县,公如何决定,本王无权干预,现如今英布大势已去,望公见机行事,如此方可保全妻儿家小。
那番阳县令见状,心中并无半点踌躇,趁夜带领当地村民将英布斩杀于府中,自此诸王之乱全部结束。
英布由于谋反,淮南由刘长代理,其家诛灭三族,长沙哀王在此事情上,稍微立功,使其永享国祚。
夏侯婴见英布被诛杀,淮南既定,便率领大军班师回朝,另外樊哙方面,还在戍守边疆,免得蓟城有乱。
诸郡县平定不提,且说长安城中,刘邦被箭矢所伤,气色逐渐衰退,而且还不愿见朝中大臣,致使得百官心中惶恐。1
庸城之中,夏侯婴居于首位,陈平为左,“今陛下受伤而回,英布兵力强盛,吾等若是这般消耗,恐不是其对手,诸位以为该当如何?”
众将闻言,皆是沉默不语,现如今兵力虽然相差不多,但是庸城这边气势上似乎稍微弱了点,若是真在城外开战,赢了好说,输了回去没法交代啊。
陈平沉思良久,方才缓缓说道:“既然陛下负伤,吾等不若就将计就计,设局骗一下英布,早年某与英布同在先秦,其性格豪爽,最易中计。”
夏侯婴见陈平有计,不免有些高兴,“还请先生细细说来,若英布被擒杀,吾等也免了刀兵之苦,天下自会安定矣。”
“吾等对外称陛下因被箭矢击中,重伤不治而亡,满城披麻,不敢出兵,英布自会大意,待时将军突袭英布军营,必能大获全胜!”陈平很是认真地说道。
众将在旁不敢言语,眼光齐刷刷地看向了夏侯婴,毕竟他是主将,可夏侯婴面色更是难堪,这个计策虽好,但似乎有点不妥。
若是因为取得战争胜利,谎称陛下身死,总感觉有点大逆不道的意思,而且刘邦临走时曾经嘱托过,诸事烦请与陈平商量,但是他出的都是阴谋诡计,就像这种计策,如何能用?如何敢用?
陈平见其踌躇不语,知道其心中所想,便顺口说道:“将军莫要忧心,此事若陛下追问起来,某自会帮诸位揽下,况且若是擒杀了英布,陛下也无话可说。”
夏侯婴见状,最终答应陈平之计,将庸城四面全部挂上白起,守城士兵皆穿麻衣白布,用来迷惑英布的军队。
此刻英布正在军营之中等待庸城的消息,忽有守卫走进帐中,其言庸城外围皆是白旗竖起,士兵披麻,甚是可疑。
英布闻言,心中大喜,此乃青天白日,何故挂白旗,定是刘邦身中箭矢,久治不愈,死在城中,遂将栾布召来,准备计议行事。
而栾布在军营内,亦是听闻了庸城之事,不过心中尚有疑虑,今见英布来召,当即前往,两人叙礼毕,英布首先说道:“今汉军天子亡命城中,吾等可趁机攻城,公以为如何?”
“启禀大王,此事万万不可,若是天子亡于城中,想必城内戒备更加森严,古今往来,天子尸首相当贵重,岂由吾等攻城损坏其尸体耶?”
“依微臣愚见,不若先在此观察行事,而且刘邦身中箭矢,也未必这般就身亡城中,其中有诈,尚未可知,大王还需小心行事才对。”栾布很是认真地说道。
英布当即摆手,“公所言甚是,然刘邦不亡,何故全军披麻戴孝,城墙高挂白旗,今城中虽然把守甚严,然对外恐无暇顾及,公最近忧虑过深啊。”
“大王不可被其假象迷惑,两军交战,千变万化,阴谋诡计层出不穷,今我军为营,敌军为城,营内四面无防备,若是敌军来袭,必定溃败。”栾布依旧劝慰道。
英布心中则是已经认定刘邦身死,城中的士兵正在为刘邦送行,哪有时间顾及他事,然栾布也是一番好意,故而颇为慨然地说道:“公之言,英布谨记,定不会让汉军有机可乘!”
栾布见其信誓旦旦,也就不再多说,如此三日,庸城之内竟还有哭声传来,更加使得英布相信乃是刘邦阵亡。
庸城内,五万士兵趁夜色已经悄然集结,夏侯婴为主将,王陵为副将,另有一路曹参从后方截烧英布粮草。
当日晚间,曹参先率领五千骑兵,从北门出城,趁夜色绕到英布营寨后方,丑时初,夏侯婴与王陵率大军出城,陈平固守庸城。
这时的英布还在营中酣睡,忽听帐外喊杀冲天,火光映月,当即披甲持戟迎战,而栾布心思缜密,已经组织好数万士卒与汉军对抗。
然英布的士卒皆是睡眼惺忪,如何抵挡得了汉军冲杀,英布见状,只得奋勇杀敌,哪知道后方又传来急讯,说是粮草被烧。
“今竟被汉军所突袭,定是陈平那厮所出阴谋!”英布有些不甘地喊道。
两军交战数个时辰,直到旭日东升方才渐消,期间还有汉军从城中赶来支援,乃是陈平所派,主要是担忧夏侯婴不敌英布勇武,反被其擒杀。
栾布知情况不妙,力战而死,英布见大势已去,便率领军队渡过淮河,中间且战且逃,最终来到了吴回的封地之中。
吴回早年被英布欺压,心中愤懑,今见英布逃到了长江以南,便派人前去诱敌,免得其逃入淮南,犹如鱼入大海,而英布此刻身边仅剩下百余人。
英布见吴回派人来接,心中自然高兴,当即询问情由,那使者答道:“衡山与九江乃是同气连枝,今诸王皆灭,恐衡山郡也难保全,因此我家大王愿举兵相助,希望与公合兵一处,共同对付汉军。”
英布闻言,信以为真,便跟着使者来到了番阳县,那番阳县令与英布乃是亲家,使得英布心中更不存疑。
然而番阳县令早就接到吴回的密报,大致意思就是英布乃是判贼,今公和他有亲属关系,难免被其牵连。
今日我已经将英布诱到番阳县,公如何决定,本王无权干预,现如今英布大势已去,望公见机行事,如此方可保全妻儿家小。
那番阳县令见状,心中并无半点踌躇,趁夜带领当地村民将英布斩杀于府中,自此诸王之乱全部结束。
英布由于谋反,淮南由刘长代理,其家诛灭三族,长沙哀王在此事情上,稍微立功,使其永享国祚。
夏侯婴见英布被诛杀,淮南既定,便率领大军班师回朝,另外樊哙方面,还在戍守边疆,免得蓟城有乱。
诸郡县平定不提,且说长安城中,刘邦被箭矢所伤,气色逐渐衰退,而且还不愿见朝中大臣,致使得百官心中惶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