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不只军法,任何事情都要公平处理,有功则赏,有过则罚,并且赏罚的标准也要完全一样,绝不能因为他是汉人就能被高看一眼,是契丹人或党项人就要吃哑巴亏,不公平的对待就会激化矛盾,就像是汉人、铁骊人、回鹘人等在辽夏两国内的遭遇一样,公平的对待才能安抚人心。
并且公平的对待还有一个隐形的好处,因为这一次招降这几十万异族降军,也可以看成是统帅平定天下大计的最终目标,也就是实现民族大融合的一个先奏,若最终真的能实现汉胡皆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就可以顺理成章的模糊民族界限,为民族大融合提供条件!
庞万春也认为……
吴用补充说……
王进也说……
最终郑飞总结道……
就这样,经过众人的集体智慧,最终的实施方案出炉了。
首先,郑飞下令从辽夏降军之中不管种族,尽选精壮精锐,补充前线各军的损员,恢复各军的战斗力。
天道军各军的大佬们早就都在等待这一刻了,这些人高马大、强壮凶悍、尤其是骑术精良的胡人都是天生的战士,若能多捞一些到自己的手下,再加以严格训练,必能成为战场上一大助力。
武松、李逵、石勇等大佬就像是疯了一样带人狂奔到俘虏营挑选起了中意的人选,而等他们到了才知道,要不有的人就是聪明呢,人家刘法早就跟统帅打过招呼了,他连挑都没挑,察哥最精锐的八千铁骑被他一口吞下,连根皮毛都没给别人留下。
那可是最精锐的八千铁骑啊!众人都是眼红不已!不过也没人多说什么,博州一战,刘法的损失最严重,但他立的功也最大,若不是他关键时刻顶住了察哥最疯狂的反扑,连亲生儿子的命都差点搭进去,整个博州战场根本支撑不住统帅领兵来救,众人对他是心服口服。而且他作为察哥的老对手和死敌,可以说是对察哥的部下了如指掌,察哥的八千精锐给他,想必也能物尽其用。
不过,就算少了八千铁骑也没关系,剩下的可还有几十万人可以挑呢,众人随即又马不停蹄的开始选起了人,过程之中也不乏争抢。
“哇!这个不错,又高又壮,我喜欢,我要他……,”
“慢着兄弟,这个我已经看上了。”
“你早看上了?我还早看上了呢,先来后到,不给也不让。”
“呦,不给面子是不是?兄弟啊,你说我这眼最近怎么那么好使呢?前天晚上我可是看到……,看到什么来着……,看到军医院那个叫黄秀儿的女军医深更半夜钻进了某个人的帐篷里,这可奇了怪了,黄军医这么晚还给人看病?可我可记得某个人没受伤啊,兄弟啊,你说我要回去把这事告诉我老婆,就我老婆那个大嘴巴,用不了半天就得传到某人老婆的耳朵里,唉,你说这可怎么办?”
“……”
“哎?兄弟你怎么了?怎么脸色这么难看?”
“姓刘的你个王八蛋,这个人给你了,快滚!”
“哈哈哈,多谢多谢!”
……
很快,除曾明义、耶律不古野、李延成等经过郑飞点明不准动的人的部下外,几十万辽夏大军中最精锐的六万人就被天道军诸军瓜分完毕了,诸人各自领人心满意足的回到了军营。
接着,郑飞就下了第二个命令,将辽夏两军之中的汉人、吐谷浑人、铁骊人、渤海人、回鹘人、吐蕃人等等人种的兵全部单独分出来,成立三个军,共九万余人,再由这三个军按照天道军现有战斗序列成立第七集团军,集团军内各级正副军官既有花荣的老部下,如张四海等人,也有降军的长官,如汉人曾明义、铁骊人黄奴儿等人。并由花荣担任第七集团军的司令。
花荣可以说是一步登天,继鲁智深、邓元觉、晁盖、王进等人之后正式成为了天道军的一方大员,众人莫不眼羡,但也没有人说什么,花荣虽然入伙晚,但本事太大了,无论文武皆出类拔萃,而且他在蕃人中的名声也最大,他来当这个集团军司令确实是实至名归。
第三道命令随即也宣布了,由挑选出来的精壮十三万契丹军与党项军成立十三个蕃军,以骑兵为主,总称蕃营十三卫,各蕃卫之间相互独立,也与天道军各军一样互为平等,由郑飞亲自担任蕃营总司令。
第四道命令,辽夏两军中剩余的四万多不再适合打仗的老弱病残正式退伍,由郑飞派人带往各地,分给土地或给予工作,妥善安置。
第五道命令,郑飞对所有已经辽夏降军,无论是还在自己军中效力的,还是退伍的,都做出了两个承诺。
一,他日若攻汝之故国,定以仁义宽厚为先,绝不烧杀抢掠,祸害族人。
二,日后待自己重现汉唐疆域,必带着他们回家,让他们重归故土!
737,李纲来了
郑飞在风风火火的招降辽夏两军的同时,他的目光也始终观察着一方的变化,那就是东京汴梁,他很好奇,东京汴梁的那一场大变的最终结果究竟是怎么样的,是郑家战胜了赵桓,还是赵桓灭掉了郑家,亦或是双方两败俱伤?而无论是哪一个结果,郑飞相信都是对自己有利的。
细细算一算时间,距离派人把郑修年的亲笔信带去交给郑居中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按理说事情早就应该已经有了结果,但奇怪的是,东京城内却还是一片平静,就像是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若不是东京城内的密探仍旧与总部保持着联系,郑飞甚至怀疑是不是东京的密探们暴露了身份已经被宋国给一窝端了。
而且不但东京城一点消息也没有,对面的宋军也表现的很奇怪,他们原本陈兵在博州以东,虎视眈眈随时准备进攻,但在郑飞招降了夏军不久,他们就撤兵了,并且全线回缩到大名府一线,摆出了一副死守的架势。如果仅仅是这样那还能用宋军怕了来解释,但奇怪的是姚古居然一个屁也没放,断绝了跟天道军的一切联系。
郑飞感觉到,越是这样,大宋朝廷越有可能发生了惊天劈地的大事,而自己之所以一直没有得到消息,肯定是因为宋廷史无前例的对这件大事采取了成功的保密措施,以致东京城的密探一直无法探得确切的消息。郑飞也不禁有些后悔,早知如此,当初就不应该把张叔夜撤回来,应该让他继续潜伏在大宋朝廷内就好了。
终于,又等了几日,消息终于终于传来,但却是令郑飞无比的震惊,赵桓,登基了!
六天前,赵佶正式下退位诏书,宣布将皇位禅让给太子赵桓,自己当了太上皇。
同日,赵桓登基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宰相郑居中为国贼,罗列了郑居中与郑家的十大罪状,其中最大的三条就是“逼宫”、“胁君”与“胁储”,不但将此前发动政变,囚禁太上皇的责任全都给了郑居中与郑家,还说他其实也被郑居中挟持了,这一段时间皇帝下达的所有的一切命令其实都是郑居中所为,郑居中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乱贼!
而他赵桓则忍辱负重,表面假装屈服于郑居中,实际暗中联络忠于大宋的忠臣,终于寻找到良机战胜了逆贼郑居中,然后他与大臣们一起去宫中请太上皇重新执掌朝政,救国救民,但太上皇在被囚禁的这些日子里常思己过,痛定思痛,决定下罪己诏,并将皇位禅让给德才兼备,为国除贼的太子赵桓。
郑居中本人已在太子平叛中畏罪自杀,不过他的家人与同党基本都被一网打进了,赵桓宣布,将郑家全族与几十名主要同党皆斩首,郑皇后虽不是郑家乱国的同党,但也有诸多过失,本应与郑家一同受死,但太上皇念在其多年的侍奉之情,只是废除了她的皇后之位,打入冷宫。唯一落网的就只有郑修年,也被定了死罪,日后一经捉拿,即刻处死!
总之,大宋国一场空前的危机,最终以赵桓的彻底胜利并如愿以偿的登上皇位而告终。
郑飞这下终于明白了,怪不得东京城内一点动静也没有,原来赵桓早就已经动手了,一个又一个疑问瞬间升起在郑飞的心头,按照自己原本的设想,早一些得到消息的郑家的胜算才应该更大一些,但怎么最后反倒是赵桓胜利了?赵桓究竟是如何战胜了郑居中与郑家的?他又是如何把如此大的一件事掩盖起来,这么久的时间竟然一点消息也没有泄露出来?
抛开这些疑问不提,有一件事是可以得到肯定的,那就是赵桓之所以会这么做,一定是为了瞒住自己,好暗中平定朝廷内的纷乱,尤其是前线大军的危机。
从现在的形势看,很明显他做到了,大宋朝廷对他登基的反应看起来非常的平淡,表明他已经完全掌控了朝廷,而姚古与宋军也没有丝毫的动乱,姚古至今扔是宋军的主帅,并且还意图明显的全线紧缩退守在大名府一线,表明姚古擅自所为,尤其是导致辽夏两军被自己招降的严重后果也没有引起赵桓的反感,仍然得到了赵桓的信任。
也就是说,赵桓看穿了自己的计策,没有上自己的当!
郑飞真是大惑不解了,这赵桓究竟是怎么了?怎么突然间变得这么聪明了?一场空前的危机,居然就这样不但被他暗中步步为营,一点一点的化解了,还成功的彻底掌控了大宋。
第二天,新的消息随即传来,郑飞的所有疑惑也都得到了解释。
赵桓“平叛”登基,有被治罪的乱贼,自然也得有应该得到赏赐的功臣,而这个消息,就是赵桓宣布大加封赏的功臣名单。
在一串串长长的“功臣”名单中,有几个人的名字格外引得郑飞注意。
首先是姚古,赵桓封姚古为北京留守,宣抚使,正式成为了前线宋军的主帅,这还没完,姚家也得到了封赏,姚古的两个儿子,姚平仲与姚友仲都封了大将,领兵来北京助姚古一臂之力。
父子三人同在前线领兵,完全体现了赵桓选择了继续信任姚古,而且还是更胜于前,因为在此之前,姚平仲与姚友仲都在京师任职,虽然职务不低,但大家都明白,他们其实是人质,就是提防着姚古会背叛大宋的人质,可如今他们却被赵桓派到了姚古的身边,岂不就是表明赵桓更信任姚古,一点也不提防他了吗?
除了姚家,更令郑飞心中一惊的是一个可以说是如雷贯耳的名字,李纲!
赵桓任命李纲为兵部侍郎。
李纲是政和二年的进士,此前只是一个朝廷一名小小的谏官,年初因为上书赵佶痛陈时弊,引得赵佶大为不满,将其贬出京城当了一个弹丸小县的税务官,可能正是因为如此,赵桓觉得李纲不是老皇帝的人,可以信任,便在兵变掌权后将他重新召回朝廷,如今又毫无征兆的被直接提拔为兵部侍郎,原因肯定只有一个,就是李纲立了大功!
李纲立了什么大功?
郑飞思前想后,感觉一个可能性最大,那就是赵桓目前所做的这一切卓有成效的行为,很有可能都是出自李纲的建议!因为就赵桓身边那一群草包,如果真有那个本事,这些年就不会被郑飞和朱武耍的团团转了。所以,李纲的嫌疑最大!
郑飞不禁一阵懊悔,自己百密一疏,居然就忘了提前对李纲下手了。
那李纲又是谁呢?
若说在北宋末年与南宋初年,在大汉民族危难之际所涌现出来的民族英雄中谁是领军级的人物,有三个人是绝对当之无愧的,第一个是宗泽,第二个是岳飞,第三个就是李纲,请注意,排名不分先后。
历史上,靖康之变时,金兵包围开封,宋钦宗在最危难之时,选择了信任主张对金作战的李纲,任命他负责开封保卫战,全面主持抗金。
李纲上任后果然是力挽狂澜,他率领开封军民及时完成防御部署,亲自登城督战,击退金兵。金帅完颜宗望见开封难以强攻,转而施行诱降之计,宋廷弥漫了屈辱投降的气氛,而李纲因坚决反对向金割地求和,被宋钦宗罢官,所幸由于开封军民愤怒示威才迫使宋钦宗收回了成命,李纲又被起用。
完颜宗望因无力攻破开封,在宋廷答应割让河北三镇之后,遂于靖康元年二月撤兵。开封守卫战在李纲组织下获得胜利。
谁料,金兵一撤,李纲即遭到宋廷投降派的排斥和诬陷。靖康元年五月,宋廷强令李纲出任河东、河北宣抚使,实际上是驱赶他出朝。李纲就任后,宋廷又事事加以限制,使宣抚使徒具空名,无节制军队之权。李纲被迫于九月辞职,却又被加上“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的罪名,先责建昌军安置,再贬夔州。
李纲被贬不久,金兵再次两路南下围攻开封。宋钦宗在被俘前夕又想起用李纲,任命他为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事,但已无济于事。当李纲在长沙得知此命时,北宋已经灭亡。
北宋灭亡后,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另建朝廷,他为利用李纲的声望,起用他为尚侍郎(右相),李纲赶到南京,竭尽思虑,为高宗筹划重整朝纲,组织抗金,并同高宗周围的汪伯彦、黄潜善等投降派展开尖锐斗争。他反对投降,主张“一切罢和议”,严惩张邦昌及其他为金兵效劳的宋朝官员,以励上节。为加强抗金斗争的力量,他推荐坚决抗战的老臣宗泽出任东京留守,去开封整修防御设施;又力主设置河北招抚司和河东经制司,支持两河军民的抗金斗争。
李纲整顿军政的设施,有助于宋朝廷支撑局面,尚能为宋高宗所接受。然而,他主张坚决抗金及反对投降活动,却为宋高宗及汪伯彦、黄潜善所不容。因此,他们又设法驱逐了李纲。找借口先贬鄂州,再流放海南岛!而他虽然被排斥在外,但一直关心国事,一再上疏陈述政见,继续反对屈辱投降,支持岳飞抗金斗争。直至绍兴十年正月在悲愤的心情中去世。
李纲,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而且是一个绝对有能力力挽狂澜的民族英雄,可以说,如果历史上的宋钦宗与宋高宗都能坚定的信任李纲,也许,历史早就改写了。
如今,三大领军级民族英雄,宗泽已对宋廷彻底失望而归顺自己,岳飞虽还飘零在外,但最起码还没为宋廷所用,就剩下一个李纲还没搞定,可以说,只要搞定了李纲,大宋就彻底没啥希望了,而郑飞也是想过对李纲下手的,但还一直没有机会,他也以为李纲至少要等几年以后才会崭露头角,而那个时候宋国也已经被自己灭了,谁料,历史的改变就像是蝴蝶效应一样,不知怎么地,李纲就被赵桓提前启用了!并且李纲也再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出手就帮赵桓化解了眼前这一场大危机!
又等了半天,坏消息再度来了,东京密探在上一道消息刚刚发出没多久又立刻发来了另一道消息,原来,赵桓上午刚刚任命李纲为兵部侍郎,下午又随即宣布任命李纲为监军,即刻奔赴大名府前线,与姚古一起抗敌!
郑飞的心,不由一紧……
738,赵桓的幸运
郑飞猜的没错,在幕后帮助赵桓实现了这一系列惊天大逆转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李纲!
那李纲为何会帮助赵桓?又是如何帮助赵桓的呢?这事还要从两个月前说起……
李纲是政和二年的进士及第,须知,大宋的科举制度,在殿试之后会三甲放榜公布最终的名次,一等进士及第,二等进士出身,三等同进士出身,所以说能位列进士及第那是相当了不起的,李纲也确实有旷世之才,并有谋略有胆识,但他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就是这个人很刚直,嫉恶如仇,有什么就说什么,并且敢于去说,这种正直的性格本是一种美德,但在朝廷官场那种尔虞我诈的地方,这种性格就特别容易吃亏,也特别容易得罪人,反倒成了缺点,尤其是他还是监察御史,为官这么多年来得罪的人那是海了去了,他却并不以为然,仍旧坚定的信奉自己的为人为官的信条。
后来郑飞起兵,天下大乱,朝中百官对皇帝赵佶只敢报喜不敢报忧,唯有李纲仍旧敢直抒实言,不但报忧,还上书皇帝痛陈时弊,尖锐的揭露朝政的过失,这下就惹恼了赵佶,要治他的罪,若不是大宋有国训不准杀进言的士大夫,只怕他的小命都难保,却也免不了被直接罢官,扔到剑州沙县去做了一个小税务官。
再后来赵桓政变掌权,赵桓为了显示自己励精图治的决心,显示自己与他老爹的不同,就将一些曾被他老爹和蔡京、童贯、梁师成等人打击报复过的名声比较不错的官员重新召回了朝廷,或官复原职,或提拔重用,其中既有张叔夜,也有李纲。只不过,此时的李纲还没有被赵桓发现。
再后来,赵桓暗中联络辽夏两国,以割地为条件求来援兵的事被郑飞曝光于天下,举国哗然,但哗然归哗然,赵桓刚刚把蔡京、童贯等人及其同党一网打尽了,杀得朝廷百官各个噤若寒蝉,谁也不敢去招惹赵桓,怕惹来杀身之祸乃致殃及家族妻儿,但还就是有不怕死的,那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李纲!
李纲义愤填膺的上书朝廷,痛斥这种割地卖国的无耻行径,言辞也是极度的尖锐难听,据说,李纲在写完这道奏章的时候顺带连遗书也写好了,摆明了下定决心要以死上谏!
赵桓本就因消息的走漏和举国的声讨而大为恼火中,一看这道奏章,更是又气又委屈,当时就要火冒三丈的治罪李纲,却恰巧被来看他的他的妻子--皇太子妃朱琏拦住了,朱琏对赵桓说,这个李纲是个硬骨头,根本不怕死,而且朝廷内外都知道他是个正直的君子与臣子,如果治他的罪,天下人对你的误解会更深,所以,与其治他的罪,不如将他召进宫来,告诉他实情,他必然会感动于你为大宋忍辱负重所做出的牺牲,不但不会再指责你,还会帮助你,试想,连李纲这种正直的大臣都赞同你,朝中谁还会有异议?而且全天下也会看到你不杀士大夫的美德,何乐而不为呢?
赵桓一听还真是这个道理,当即就把李纲召来见面。
李纲得到消息后本以为此去必是送死,他没有害怕,只是在交待了后事,又辞别了哭哭啼啼的家人后就义无反顾的去见了赵桓,却不料赵桓不但没治他的罪,还告诉了他一个惊天的大秘密,这下轮到李纲傻眼了,待他反应过来以后,虽然仍旧不赞同赵桓这种引狼入室的冒险举动,但也果然如太子妃所说对赵桓是异常的感动,也非常的高兴,至少从这件事上看,发动了政变的赵桓看起来要比以前那个只会吃喝玩乐、任用奸臣,把大宋国搞得乌烟瘴气致如今这种濒临灭国危险的老皇帝赵佶要强得多,而他李纲虽然耿直,却不迂腐,他忠于的是国家,至于谁当皇帝他才不管,只要还是老赵家的人,并能把国家治理好,他就愿意忠于他。历史上的大唐贞观之治,不也是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逼迫他爹退位,自己当了皇帝之后才开始的吗?
事情进展到这一步,赵桓的目的也达到了,他在嘱咐完李纲一定要对这件事保密后正准备让李纲回去,谁料,已经把他看作了“中兴之君”的李纲居然开始了慷慨激昂的演讲,把自己对时局的看法,以及如何帮助大宋走出困境的建议全都说了出来,这下又轮到赵桓听傻眼了,赵桓一听就知道这些建议的确都是挽救大宋的良策,当下是惊喜异常,全然没想到朝中人见人怵,人见人愁,人见人恨的李纲居然有如此的才能!
二人从上午谈到中午,又从中午谈到傍晚,相交甚欢,谈到最后,赵桓不禁生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现在最缺的是什么,是准备扳倒郑居中,但缺少可以信任的人,而眼前的这个李纲,不但有惊世之才,底子也非常干净,绝对不是郑居中的人,此人岂不就是老天爷送给自己的礼物吗?
赵桓当即决定,要将李纲彻底收为己用,就这样,当李纲说完了他的救国之策后,赵桓一面装得非常赞同,一面却又面色黯淡的直叹气。
李纲见状不由非常奇怪,这位太子爷刚刚还那么高兴,怎么突然又这个德行了?便问赵桓,“太子,您怎么了?”
赵桓唉声叹气的说,“唉,还能怎么了,你所说的我都赞同,也十分想实施,但现在却不是我说了算,郑居中与郑家把揽朝政,实际上已经架空了我,而他之所以会赞同我的计划,也是以我将前线大军的主帅位子让他的儿子郑修年来当才换来的,你想,郑修年一介书生,根本没领兵打过仗,把军权交给他会非常的冒险,我当然不愿意,可也没有任何办法,而他郑居中之所以要这么做,就是为了要在把持朝政的同时也将军权握在手中,如今他都如愿了,只怕用不了多久,他就该篡权了,你给我说得这么多良策我却没有机会实施,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大宋亡国,你说我能不惋惜吗?”
郑居中如今如日中天,党羽遍布朝廷,这些人良莠不齐,的确做出了一些专横之事,早就引得李纲不满,此刻一听赵桓的话,李纲顿时就是火冒三丈,自己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中兴之君,并且愿意施展自己的救国之策,岂能就这样错过?他当即表示,“太子,郑居中要敢造反,我就帮太子除掉他!”
赵桓等的就是郑居中这句话,心中暗自大喜,又装作感动的几句话下来就把李纲彻底变成了自己的人。赵桓命他继续隐藏在朝廷的暗处,为自己最终的行动做准备。
李纲全都答应了下来,还帮着赵桓又将计划更加完善起来,毫无纰漏。
就这样,自两个月前开始,李纲就已暗中帮着赵桓在朝中布下了对付郑家及其党羽的天罗地网,李纲虽说性格不好,能力却是没的说,各种准备做的滴水不漏!
按照赵桓与李纲原本的计划,他们是要等到姚古动手控制了军队之后再对郑家动手,谁料,郑修年却突然被俘了,这个消息一传到东京,李纲就敏锐的觉察到情况会发生变化,必须立刻对郑家动手,因为郑居中如此狡猾一人,面对身为三军主帅郑修年的诡异被俘,他一定会怀疑宋军之中有人出卖了郑修年,继而怀疑是太子做的,只怕他会先下手为强!
赵桓一听确实如此,他甚至怀疑郑修年的被俘是不是姚古干的?因为时间实在是太巧合了,算算时间,张叔夜应该已经到了前线,姚古也应该已经得到了密诏,然后恰巧又出现了一个机会,姚古为了把握机会,继而擅作主张出卖了郑修年。
赵桓当即同意了李纲的建议,决定马上动手,但李纲却又说,根据他这些日子的调查,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是无论朝廷做出什么举动,贼寇总能先朝廷一步行动,他怀疑,朝中一定有贼寇的眼线,在不停的在给贼寇通风报信,而以贼寇素来的奸诈狡猾,他们一旦从郑修年嘴中得知太子你的真实计划,势必会加以利用,对大宋不利,所以,从现在开始,咱们的所有行动,包括对郑家的行动,都必须尽可能的加以保密,不给贼寇以可趁之机!
赵桓深以为然,彻底将行动的指挥权交给了李纲,李纲也没有辜负赵桓的信任,在他的指挥下,在一天深夜,赵桓的人成功的干净利落的将郑家及其党羽一网打尽,果然是一点风声也没泄露出去。
巧合的是,在行动的当晚,郑居中才刚刚收到郑修年的来信,只是他还没来得及做出反应,赵桓的人就已杀上了门来,而那封信也落到了赵桓的手中。
赵桓看罢真是冷汗直流,大呼侥幸,可以说,若不是李纲当机立断决定提早行动,哪怕只要再晚一盏茶的片刻功夫,现在人头落地的就不是郑居中,而是他赵桓了!
739,赵桓的,幸运?
赵桓由此更加信任李纲,视李纲为福将,对他是言听计从,还要立刻封赏李纲,但却被李纲拒绝了。
李纲说,“太子现在莫名其妙的封赏我,外界一定会看出端倪,不利于咱们接下来的行动!”
赵桓连连称是,把头点得跟拨浪鼓似地,接着问李纲,“那接下来咱们应该怎么做?”
并且公平的对待还有一个隐形的好处,因为这一次招降这几十万异族降军,也可以看成是统帅平定天下大计的最终目标,也就是实现民族大融合的一个先奏,若最终真的能实现汉胡皆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就可以顺理成章的模糊民族界限,为民族大融合提供条件!
庞万春也认为……
吴用补充说……
王进也说……
最终郑飞总结道……
就这样,经过众人的集体智慧,最终的实施方案出炉了。
首先,郑飞下令从辽夏降军之中不管种族,尽选精壮精锐,补充前线各军的损员,恢复各军的战斗力。
天道军各军的大佬们早就都在等待这一刻了,这些人高马大、强壮凶悍、尤其是骑术精良的胡人都是天生的战士,若能多捞一些到自己的手下,再加以严格训练,必能成为战场上一大助力。
武松、李逵、石勇等大佬就像是疯了一样带人狂奔到俘虏营挑选起了中意的人选,而等他们到了才知道,要不有的人就是聪明呢,人家刘法早就跟统帅打过招呼了,他连挑都没挑,察哥最精锐的八千铁骑被他一口吞下,连根皮毛都没给别人留下。
那可是最精锐的八千铁骑啊!众人都是眼红不已!不过也没人多说什么,博州一战,刘法的损失最严重,但他立的功也最大,若不是他关键时刻顶住了察哥最疯狂的反扑,连亲生儿子的命都差点搭进去,整个博州战场根本支撑不住统帅领兵来救,众人对他是心服口服。而且他作为察哥的老对手和死敌,可以说是对察哥的部下了如指掌,察哥的八千精锐给他,想必也能物尽其用。
不过,就算少了八千铁骑也没关系,剩下的可还有几十万人可以挑呢,众人随即又马不停蹄的开始选起了人,过程之中也不乏争抢。
“哇!这个不错,又高又壮,我喜欢,我要他……,”
“慢着兄弟,这个我已经看上了。”
“你早看上了?我还早看上了呢,先来后到,不给也不让。”
“呦,不给面子是不是?兄弟啊,你说我这眼最近怎么那么好使呢?前天晚上我可是看到……,看到什么来着……,看到军医院那个叫黄秀儿的女军医深更半夜钻进了某个人的帐篷里,这可奇了怪了,黄军医这么晚还给人看病?可我可记得某个人没受伤啊,兄弟啊,你说我要回去把这事告诉我老婆,就我老婆那个大嘴巴,用不了半天就得传到某人老婆的耳朵里,唉,你说这可怎么办?”
“……”
“哎?兄弟你怎么了?怎么脸色这么难看?”
“姓刘的你个王八蛋,这个人给你了,快滚!”
“哈哈哈,多谢多谢!”
……
很快,除曾明义、耶律不古野、李延成等经过郑飞点明不准动的人的部下外,几十万辽夏大军中最精锐的六万人就被天道军诸军瓜分完毕了,诸人各自领人心满意足的回到了军营。
接着,郑飞就下了第二个命令,将辽夏两军之中的汉人、吐谷浑人、铁骊人、渤海人、回鹘人、吐蕃人等等人种的兵全部单独分出来,成立三个军,共九万余人,再由这三个军按照天道军现有战斗序列成立第七集团军,集团军内各级正副军官既有花荣的老部下,如张四海等人,也有降军的长官,如汉人曾明义、铁骊人黄奴儿等人。并由花荣担任第七集团军的司令。
花荣可以说是一步登天,继鲁智深、邓元觉、晁盖、王进等人之后正式成为了天道军的一方大员,众人莫不眼羡,但也没有人说什么,花荣虽然入伙晚,但本事太大了,无论文武皆出类拔萃,而且他在蕃人中的名声也最大,他来当这个集团军司令确实是实至名归。
第三道命令随即也宣布了,由挑选出来的精壮十三万契丹军与党项军成立十三个蕃军,以骑兵为主,总称蕃营十三卫,各蕃卫之间相互独立,也与天道军各军一样互为平等,由郑飞亲自担任蕃营总司令。
第四道命令,辽夏两军中剩余的四万多不再适合打仗的老弱病残正式退伍,由郑飞派人带往各地,分给土地或给予工作,妥善安置。
第五道命令,郑飞对所有已经辽夏降军,无论是还在自己军中效力的,还是退伍的,都做出了两个承诺。
一,他日若攻汝之故国,定以仁义宽厚为先,绝不烧杀抢掠,祸害族人。
二,日后待自己重现汉唐疆域,必带着他们回家,让他们重归故土!
737,李纲来了
郑飞在风风火火的招降辽夏两军的同时,他的目光也始终观察着一方的变化,那就是东京汴梁,他很好奇,东京汴梁的那一场大变的最终结果究竟是怎么样的,是郑家战胜了赵桓,还是赵桓灭掉了郑家,亦或是双方两败俱伤?而无论是哪一个结果,郑飞相信都是对自己有利的。
细细算一算时间,距离派人把郑修年的亲笔信带去交给郑居中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按理说事情早就应该已经有了结果,但奇怪的是,东京城内却还是一片平静,就像是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若不是东京城内的密探仍旧与总部保持着联系,郑飞甚至怀疑是不是东京的密探们暴露了身份已经被宋国给一窝端了。
而且不但东京城一点消息也没有,对面的宋军也表现的很奇怪,他们原本陈兵在博州以东,虎视眈眈随时准备进攻,但在郑飞招降了夏军不久,他们就撤兵了,并且全线回缩到大名府一线,摆出了一副死守的架势。如果仅仅是这样那还能用宋军怕了来解释,但奇怪的是姚古居然一个屁也没放,断绝了跟天道军的一切联系。
郑飞感觉到,越是这样,大宋朝廷越有可能发生了惊天劈地的大事,而自己之所以一直没有得到消息,肯定是因为宋廷史无前例的对这件大事采取了成功的保密措施,以致东京城的密探一直无法探得确切的消息。郑飞也不禁有些后悔,早知如此,当初就不应该把张叔夜撤回来,应该让他继续潜伏在大宋朝廷内就好了。
终于,又等了几日,消息终于终于传来,但却是令郑飞无比的震惊,赵桓,登基了!
六天前,赵佶正式下退位诏书,宣布将皇位禅让给太子赵桓,自己当了太上皇。
同日,赵桓登基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宰相郑居中为国贼,罗列了郑居中与郑家的十大罪状,其中最大的三条就是“逼宫”、“胁君”与“胁储”,不但将此前发动政变,囚禁太上皇的责任全都给了郑居中与郑家,还说他其实也被郑居中挟持了,这一段时间皇帝下达的所有的一切命令其实都是郑居中所为,郑居中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乱贼!
而他赵桓则忍辱负重,表面假装屈服于郑居中,实际暗中联络忠于大宋的忠臣,终于寻找到良机战胜了逆贼郑居中,然后他与大臣们一起去宫中请太上皇重新执掌朝政,救国救民,但太上皇在被囚禁的这些日子里常思己过,痛定思痛,决定下罪己诏,并将皇位禅让给德才兼备,为国除贼的太子赵桓。
郑居中本人已在太子平叛中畏罪自杀,不过他的家人与同党基本都被一网打进了,赵桓宣布,将郑家全族与几十名主要同党皆斩首,郑皇后虽不是郑家乱国的同党,但也有诸多过失,本应与郑家一同受死,但太上皇念在其多年的侍奉之情,只是废除了她的皇后之位,打入冷宫。唯一落网的就只有郑修年,也被定了死罪,日后一经捉拿,即刻处死!
总之,大宋国一场空前的危机,最终以赵桓的彻底胜利并如愿以偿的登上皇位而告终。
郑飞这下终于明白了,怪不得东京城内一点动静也没有,原来赵桓早就已经动手了,一个又一个疑问瞬间升起在郑飞的心头,按照自己原本的设想,早一些得到消息的郑家的胜算才应该更大一些,但怎么最后反倒是赵桓胜利了?赵桓究竟是如何战胜了郑居中与郑家的?他又是如何把如此大的一件事掩盖起来,这么久的时间竟然一点消息也没有泄露出来?
抛开这些疑问不提,有一件事是可以得到肯定的,那就是赵桓之所以会这么做,一定是为了瞒住自己,好暗中平定朝廷内的纷乱,尤其是前线大军的危机。
从现在的形势看,很明显他做到了,大宋朝廷对他登基的反应看起来非常的平淡,表明他已经完全掌控了朝廷,而姚古与宋军也没有丝毫的动乱,姚古至今扔是宋军的主帅,并且还意图明显的全线紧缩退守在大名府一线,表明姚古擅自所为,尤其是导致辽夏两军被自己招降的严重后果也没有引起赵桓的反感,仍然得到了赵桓的信任。
也就是说,赵桓看穿了自己的计策,没有上自己的当!
郑飞真是大惑不解了,这赵桓究竟是怎么了?怎么突然间变得这么聪明了?一场空前的危机,居然就这样不但被他暗中步步为营,一点一点的化解了,还成功的彻底掌控了大宋。
第二天,新的消息随即传来,郑飞的所有疑惑也都得到了解释。
赵桓“平叛”登基,有被治罪的乱贼,自然也得有应该得到赏赐的功臣,而这个消息,就是赵桓宣布大加封赏的功臣名单。
在一串串长长的“功臣”名单中,有几个人的名字格外引得郑飞注意。
首先是姚古,赵桓封姚古为北京留守,宣抚使,正式成为了前线宋军的主帅,这还没完,姚家也得到了封赏,姚古的两个儿子,姚平仲与姚友仲都封了大将,领兵来北京助姚古一臂之力。
父子三人同在前线领兵,完全体现了赵桓选择了继续信任姚古,而且还是更胜于前,因为在此之前,姚平仲与姚友仲都在京师任职,虽然职务不低,但大家都明白,他们其实是人质,就是提防着姚古会背叛大宋的人质,可如今他们却被赵桓派到了姚古的身边,岂不就是表明赵桓更信任姚古,一点也不提防他了吗?
除了姚家,更令郑飞心中一惊的是一个可以说是如雷贯耳的名字,李纲!
赵桓任命李纲为兵部侍郎。
李纲是政和二年的进士,此前只是一个朝廷一名小小的谏官,年初因为上书赵佶痛陈时弊,引得赵佶大为不满,将其贬出京城当了一个弹丸小县的税务官,可能正是因为如此,赵桓觉得李纲不是老皇帝的人,可以信任,便在兵变掌权后将他重新召回朝廷,如今又毫无征兆的被直接提拔为兵部侍郎,原因肯定只有一个,就是李纲立了大功!
李纲立了什么大功?
郑飞思前想后,感觉一个可能性最大,那就是赵桓目前所做的这一切卓有成效的行为,很有可能都是出自李纲的建议!因为就赵桓身边那一群草包,如果真有那个本事,这些年就不会被郑飞和朱武耍的团团转了。所以,李纲的嫌疑最大!
郑飞不禁一阵懊悔,自己百密一疏,居然就忘了提前对李纲下手了。
那李纲又是谁呢?
若说在北宋末年与南宋初年,在大汉民族危难之际所涌现出来的民族英雄中谁是领军级的人物,有三个人是绝对当之无愧的,第一个是宗泽,第二个是岳飞,第三个就是李纲,请注意,排名不分先后。
历史上,靖康之变时,金兵包围开封,宋钦宗在最危难之时,选择了信任主张对金作战的李纲,任命他负责开封保卫战,全面主持抗金。
李纲上任后果然是力挽狂澜,他率领开封军民及时完成防御部署,亲自登城督战,击退金兵。金帅完颜宗望见开封难以强攻,转而施行诱降之计,宋廷弥漫了屈辱投降的气氛,而李纲因坚决反对向金割地求和,被宋钦宗罢官,所幸由于开封军民愤怒示威才迫使宋钦宗收回了成命,李纲又被起用。
完颜宗望因无力攻破开封,在宋廷答应割让河北三镇之后,遂于靖康元年二月撤兵。开封守卫战在李纲组织下获得胜利。
谁料,金兵一撤,李纲即遭到宋廷投降派的排斥和诬陷。靖康元年五月,宋廷强令李纲出任河东、河北宣抚使,实际上是驱赶他出朝。李纲就任后,宋廷又事事加以限制,使宣抚使徒具空名,无节制军队之权。李纲被迫于九月辞职,却又被加上“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的罪名,先责建昌军安置,再贬夔州。
李纲被贬不久,金兵再次两路南下围攻开封。宋钦宗在被俘前夕又想起用李纲,任命他为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事,但已无济于事。当李纲在长沙得知此命时,北宋已经灭亡。
北宋灭亡后,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另建朝廷,他为利用李纲的声望,起用他为尚侍郎(右相),李纲赶到南京,竭尽思虑,为高宗筹划重整朝纲,组织抗金,并同高宗周围的汪伯彦、黄潜善等投降派展开尖锐斗争。他反对投降,主张“一切罢和议”,严惩张邦昌及其他为金兵效劳的宋朝官员,以励上节。为加强抗金斗争的力量,他推荐坚决抗战的老臣宗泽出任东京留守,去开封整修防御设施;又力主设置河北招抚司和河东经制司,支持两河军民的抗金斗争。
李纲整顿军政的设施,有助于宋朝廷支撑局面,尚能为宋高宗所接受。然而,他主张坚决抗金及反对投降活动,却为宋高宗及汪伯彦、黄潜善所不容。因此,他们又设法驱逐了李纲。找借口先贬鄂州,再流放海南岛!而他虽然被排斥在外,但一直关心国事,一再上疏陈述政见,继续反对屈辱投降,支持岳飞抗金斗争。直至绍兴十年正月在悲愤的心情中去世。
李纲,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而且是一个绝对有能力力挽狂澜的民族英雄,可以说,如果历史上的宋钦宗与宋高宗都能坚定的信任李纲,也许,历史早就改写了。
如今,三大领军级民族英雄,宗泽已对宋廷彻底失望而归顺自己,岳飞虽还飘零在外,但最起码还没为宋廷所用,就剩下一个李纲还没搞定,可以说,只要搞定了李纲,大宋就彻底没啥希望了,而郑飞也是想过对李纲下手的,但还一直没有机会,他也以为李纲至少要等几年以后才会崭露头角,而那个时候宋国也已经被自己灭了,谁料,历史的改变就像是蝴蝶效应一样,不知怎么地,李纲就被赵桓提前启用了!并且李纲也再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出手就帮赵桓化解了眼前这一场大危机!
又等了半天,坏消息再度来了,东京密探在上一道消息刚刚发出没多久又立刻发来了另一道消息,原来,赵桓上午刚刚任命李纲为兵部侍郎,下午又随即宣布任命李纲为监军,即刻奔赴大名府前线,与姚古一起抗敌!
郑飞的心,不由一紧……
738,赵桓的幸运
郑飞猜的没错,在幕后帮助赵桓实现了这一系列惊天大逆转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李纲!
那李纲为何会帮助赵桓?又是如何帮助赵桓的呢?这事还要从两个月前说起……
李纲是政和二年的进士及第,须知,大宋的科举制度,在殿试之后会三甲放榜公布最终的名次,一等进士及第,二等进士出身,三等同进士出身,所以说能位列进士及第那是相当了不起的,李纲也确实有旷世之才,并有谋略有胆识,但他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就是这个人很刚直,嫉恶如仇,有什么就说什么,并且敢于去说,这种正直的性格本是一种美德,但在朝廷官场那种尔虞我诈的地方,这种性格就特别容易吃亏,也特别容易得罪人,反倒成了缺点,尤其是他还是监察御史,为官这么多年来得罪的人那是海了去了,他却并不以为然,仍旧坚定的信奉自己的为人为官的信条。
后来郑飞起兵,天下大乱,朝中百官对皇帝赵佶只敢报喜不敢报忧,唯有李纲仍旧敢直抒实言,不但报忧,还上书皇帝痛陈时弊,尖锐的揭露朝政的过失,这下就惹恼了赵佶,要治他的罪,若不是大宋有国训不准杀进言的士大夫,只怕他的小命都难保,却也免不了被直接罢官,扔到剑州沙县去做了一个小税务官。
再后来赵桓政变掌权,赵桓为了显示自己励精图治的决心,显示自己与他老爹的不同,就将一些曾被他老爹和蔡京、童贯、梁师成等人打击报复过的名声比较不错的官员重新召回了朝廷,或官复原职,或提拔重用,其中既有张叔夜,也有李纲。只不过,此时的李纲还没有被赵桓发现。
再后来,赵桓暗中联络辽夏两国,以割地为条件求来援兵的事被郑飞曝光于天下,举国哗然,但哗然归哗然,赵桓刚刚把蔡京、童贯等人及其同党一网打尽了,杀得朝廷百官各个噤若寒蝉,谁也不敢去招惹赵桓,怕惹来杀身之祸乃致殃及家族妻儿,但还就是有不怕死的,那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李纲!
李纲义愤填膺的上书朝廷,痛斥这种割地卖国的无耻行径,言辞也是极度的尖锐难听,据说,李纲在写完这道奏章的时候顺带连遗书也写好了,摆明了下定决心要以死上谏!
赵桓本就因消息的走漏和举国的声讨而大为恼火中,一看这道奏章,更是又气又委屈,当时就要火冒三丈的治罪李纲,却恰巧被来看他的他的妻子--皇太子妃朱琏拦住了,朱琏对赵桓说,这个李纲是个硬骨头,根本不怕死,而且朝廷内外都知道他是个正直的君子与臣子,如果治他的罪,天下人对你的误解会更深,所以,与其治他的罪,不如将他召进宫来,告诉他实情,他必然会感动于你为大宋忍辱负重所做出的牺牲,不但不会再指责你,还会帮助你,试想,连李纲这种正直的大臣都赞同你,朝中谁还会有异议?而且全天下也会看到你不杀士大夫的美德,何乐而不为呢?
赵桓一听还真是这个道理,当即就把李纲召来见面。
李纲得到消息后本以为此去必是送死,他没有害怕,只是在交待了后事,又辞别了哭哭啼啼的家人后就义无反顾的去见了赵桓,却不料赵桓不但没治他的罪,还告诉了他一个惊天的大秘密,这下轮到李纲傻眼了,待他反应过来以后,虽然仍旧不赞同赵桓这种引狼入室的冒险举动,但也果然如太子妃所说对赵桓是异常的感动,也非常的高兴,至少从这件事上看,发动了政变的赵桓看起来要比以前那个只会吃喝玩乐、任用奸臣,把大宋国搞得乌烟瘴气致如今这种濒临灭国危险的老皇帝赵佶要强得多,而他李纲虽然耿直,却不迂腐,他忠于的是国家,至于谁当皇帝他才不管,只要还是老赵家的人,并能把国家治理好,他就愿意忠于他。历史上的大唐贞观之治,不也是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逼迫他爹退位,自己当了皇帝之后才开始的吗?
事情进展到这一步,赵桓的目的也达到了,他在嘱咐完李纲一定要对这件事保密后正准备让李纲回去,谁料,已经把他看作了“中兴之君”的李纲居然开始了慷慨激昂的演讲,把自己对时局的看法,以及如何帮助大宋走出困境的建议全都说了出来,这下又轮到赵桓听傻眼了,赵桓一听就知道这些建议的确都是挽救大宋的良策,当下是惊喜异常,全然没想到朝中人见人怵,人见人愁,人见人恨的李纲居然有如此的才能!
二人从上午谈到中午,又从中午谈到傍晚,相交甚欢,谈到最后,赵桓不禁生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现在最缺的是什么,是准备扳倒郑居中,但缺少可以信任的人,而眼前的这个李纲,不但有惊世之才,底子也非常干净,绝对不是郑居中的人,此人岂不就是老天爷送给自己的礼物吗?
赵桓当即决定,要将李纲彻底收为己用,就这样,当李纲说完了他的救国之策后,赵桓一面装得非常赞同,一面却又面色黯淡的直叹气。
李纲见状不由非常奇怪,这位太子爷刚刚还那么高兴,怎么突然又这个德行了?便问赵桓,“太子,您怎么了?”
赵桓唉声叹气的说,“唉,还能怎么了,你所说的我都赞同,也十分想实施,但现在却不是我说了算,郑居中与郑家把揽朝政,实际上已经架空了我,而他之所以会赞同我的计划,也是以我将前线大军的主帅位子让他的儿子郑修年来当才换来的,你想,郑修年一介书生,根本没领兵打过仗,把军权交给他会非常的冒险,我当然不愿意,可也没有任何办法,而他郑居中之所以要这么做,就是为了要在把持朝政的同时也将军权握在手中,如今他都如愿了,只怕用不了多久,他就该篡权了,你给我说得这么多良策我却没有机会实施,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大宋亡国,你说我能不惋惜吗?”
郑居中如今如日中天,党羽遍布朝廷,这些人良莠不齐,的确做出了一些专横之事,早就引得李纲不满,此刻一听赵桓的话,李纲顿时就是火冒三丈,自己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中兴之君,并且愿意施展自己的救国之策,岂能就这样错过?他当即表示,“太子,郑居中要敢造反,我就帮太子除掉他!”
赵桓等的就是郑居中这句话,心中暗自大喜,又装作感动的几句话下来就把李纲彻底变成了自己的人。赵桓命他继续隐藏在朝廷的暗处,为自己最终的行动做准备。
李纲全都答应了下来,还帮着赵桓又将计划更加完善起来,毫无纰漏。
就这样,自两个月前开始,李纲就已暗中帮着赵桓在朝中布下了对付郑家及其党羽的天罗地网,李纲虽说性格不好,能力却是没的说,各种准备做的滴水不漏!
按照赵桓与李纲原本的计划,他们是要等到姚古动手控制了军队之后再对郑家动手,谁料,郑修年却突然被俘了,这个消息一传到东京,李纲就敏锐的觉察到情况会发生变化,必须立刻对郑家动手,因为郑居中如此狡猾一人,面对身为三军主帅郑修年的诡异被俘,他一定会怀疑宋军之中有人出卖了郑修年,继而怀疑是太子做的,只怕他会先下手为强!
赵桓一听确实如此,他甚至怀疑郑修年的被俘是不是姚古干的?因为时间实在是太巧合了,算算时间,张叔夜应该已经到了前线,姚古也应该已经得到了密诏,然后恰巧又出现了一个机会,姚古为了把握机会,继而擅作主张出卖了郑修年。
赵桓当即同意了李纲的建议,决定马上动手,但李纲却又说,根据他这些日子的调查,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是无论朝廷做出什么举动,贼寇总能先朝廷一步行动,他怀疑,朝中一定有贼寇的眼线,在不停的在给贼寇通风报信,而以贼寇素来的奸诈狡猾,他们一旦从郑修年嘴中得知太子你的真实计划,势必会加以利用,对大宋不利,所以,从现在开始,咱们的所有行动,包括对郑家的行动,都必须尽可能的加以保密,不给贼寇以可趁之机!
赵桓深以为然,彻底将行动的指挥权交给了李纲,李纲也没有辜负赵桓的信任,在他的指挥下,在一天深夜,赵桓的人成功的干净利落的将郑家及其党羽一网打尽,果然是一点风声也没泄露出去。
巧合的是,在行动的当晚,郑居中才刚刚收到郑修年的来信,只是他还没来得及做出反应,赵桓的人就已杀上了门来,而那封信也落到了赵桓的手中。
赵桓看罢真是冷汗直流,大呼侥幸,可以说,若不是李纲当机立断决定提早行动,哪怕只要再晚一盏茶的片刻功夫,现在人头落地的就不是郑居中,而是他赵桓了!
739,赵桓的,幸运?
赵桓由此更加信任李纲,视李纲为福将,对他是言听计从,还要立刻封赏李纲,但却被李纲拒绝了。
李纲说,“太子现在莫名其妙的封赏我,外界一定会看出端倪,不利于咱们接下来的行动!”
赵桓连连称是,把头点得跟拨浪鼓似地,接着问李纲,“那接下来咱们应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