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冰 第40节
这番状似十分沉痛的言语可真是振聋发聩,倘若公开说给国人去听恐怕也会引起轩然大波,毕竟众人实在不知道大总统何时“誓死力拒”了,更不信这个荒唐软弱的政府能如何“奋发有为”,众人只知道5月9日政府果然忙不迭地回应了日方的所谓“最后通牒”,还于当月25日一口气签署了13件换文。
如此国耻……
怎能不让人愤恨难平、涕泪满襟!
身在沪上的白老先生也在第一时间接到了长子发来的消息,对北京的局势可谓是洞若观火,而他比那些激愤的寻常百姓看得更深更远,深知大总统眼下对日方的妥协带有十分复杂的政治目的,也许是为了换取他们对未来那件大事的支持。
这是微妙极了的政治信号,只有最老道的政治家和最精明的商人才能察觉,白宏景意识到眼下就是自己出山的最佳时机,他绝不能继续在沪上坐以待毙,而要想办法在这瞬息万变的动荡局势中抓住机会,让他的家族迈上更高的台阶,乃至于在未来掌控这个国家的政治命脉。
——他要再次回到北京。
白老先生是野心勃勃磨刀霍霍了,自5月9日政府的态度一出便张罗起了动身北上的事。贺敏之在大事上一向对丈夫十分顺从,陆芸芸对此更是喜不自胜,没两天功夫就把红江花园收拾干净了,所有随身的行李都打点得妥妥帖帖,好像随时都能登上火车。
只白清嘉一个如遇晴天霹雳,说什么都不愿离开上海。
——她怎么能离开呢?
之前徐冰砚在山东,他们已经分开了半余年,后来到三月里刚刚见上、结果就又闹出了那样的幺蛾子,眼下他们又是两月没见,如果她再去北京岂不就要彻底跟他断了联系?那他们之间就成了一本烂账,往后也再也不会有结果。
她不要这样……
她要等他来找她。
白小姐很执拗,坚持不肯让秀知收拾东西,就算母亲亲自来劝说也没用,只横了心要留在上海,更言之凿凿地声称:“父亲要做大事我晓得,可我就算跟着去了北京又有什么用?左右也帮不上什么忙,还不如留在家里守着——上回二哥不也没跟着去么?上海总要留个人看家的。”
她说得十分理直气壮、态度也坚持,闹得贺敏之没有法子,最终还是引来了白老先生。
白清嘉可不怕她父亲,人坐在沙发上抱着手臂,后背挺得可直了,横竖都是一副要跟人犟到底的模样;她父亲也没发作,似乎早知道自己的女儿在想什么,多一句废话也没说,只径直将几封信扔在了她面前的桌子上,信封上工工整整地写着“白小姐亲启”。
……是那人的字迹。
白清嘉微微睁大了眼睛,满眼的不可置信,猛然抬起头看向父亲,一个问句已经脱口而出:“这些信……?”
可还没问完她就晓得答案了。
——这些信怎么会在父亲手上?自然是因为他已经知道了她和那个男人的关系,他不愿他们继续联络,所以阻止了她收信。
父亲是什么知道的?刚刚知道还是早就知道?如果连父亲都知道了那徐振呢?他是不是也知道了?他是什么反应?会伤害那个人么?
她已慌乱起来,思绪不受控地一溜烟儿钻了下去,越想越深、越想越杂,折磨得自己混乱不堪。
她父亲是定的,瞧见幺女露出了如此慌乱的神情,便也晓得她已然明白了事情的利害,此时只幽幽叹了一口气,说:“看来你已经明白了此事的曲折,也就不必为父再多言了。”
“那个年轻人救了你哥哥,你对他生出几分好感也是人之常情,为父并非不通情理,因此之前也没有阻拦你二人通信,”白宏景缓缓地说着,一双老目透着惊人的透彻与犀利,“可徐家人为什么不阻止他?难道徐振的消息还不如白家灵通?难道他能接受区区一个义子越过他的亲儿子来娶你?”
一连三句反问纷至沓来,白清嘉眼神茫然,已经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因为他徐振另有所图,”白宏景一声冷笑,神情已变得阴郁了,“他控制不了白家,却能轻而易举控制自己的义子,可如果那个孩子娶了你呢?徐振还能相信他的忠诚么?要么他一生受制于人、把娶了你之后得到的一切都拱手交给徐振,要么他就得把自己的命交出去!徐振容不下一个可能背叛自己的人,他会杀了他!”
白清嘉字字句句地听着,拿着信的手已经开始发抖。
“清嘉,跟父亲走吧。”
白宏景的叹息更加深沉了。
“……你救不了他。”
“谁都救不了他。”
第65章 北去 睽违日久,拳念殊殷。
白小姐:
久疏通问, 时在念中。
此前幼妹愚鲁冒犯了小姐与令兄,我十分抱歉,前日已问明来因去果, 更深感惭愧。令兄心在大业, 为国家兴亡奔走舍命, 事虽经纬万端, 来日却有定论,功在千秋毋庸赘言。
舍妹已知己过, 欲当面向小姐致歉,不知近来小姐可有闲暇拨冗赴宴?
书不尽意,顺颂春安。
徐冰砚
民国四年三月九日
白小姐:
前此一函,想已达览。
你未复信, 是因为还在生气么?也或许你还不想见她,不知可否由我代她向你道歉?维多利亚大戏院近来上了新的电影,如果你愿意, 我想请你一同去看。
春日已至, 夜雨犹寒,诸希珍重, 伫候复音。
徐冰砚
民国四年三月廿七日
白小姐:
睽违日久, 拳念殊殷。
我将至外省公干,或许秋后才能返沪,不知行前能否再见你一面?此后几月我无法与人联络,即便收到信件恐怕也无法答复, 在此提前请你原谅。
匆匆不一,万望宽宥。
徐冰砚
民国四年四月十五日
火车轰鸣着向前驶去,窗外的风光飞一样向后退着,此时的白清嘉已经坐上了北去的列车, 只能在安静的车厢内反复去读他送来的几封书信。
这男人实在让人着迷,连最简短的信件都能写到她心坎儿里去,头一封还稍有些晦涩,到后来就渐渐变成易懂的白话了,想来他是还记得之前她在信中的抱怨、因而才有意写得浅显了些;只是这恐怕很不符合他平日行文的习惯,因此写出来的语句大多是半文不白的,文言的习惯仍然留在起承转合之间,就像他端正漂亮的小楷一样令人印象深刻。
……她真的很喜欢他。
喜欢到开始欣赏他那些谨笃到几乎刻板的措辞,喜欢到迷恋他那温和又处处透着节制的语气,她几乎可以想见他写信时的神情,一定十分严肃认真,会将每一个细节都考虑清楚,不会随随便便下笔。
他妹妹?她早就不在意了,她只喜欢他一个而已,旁的人旁的事她都不想理会,无论是他妹妹还是什么徐振,她都没兴趣去管。
可……她又不得不顾念他的安危。
她是真的怕了,怕父亲说的一一成真,怕凶恶的徐家人会伤害他,怕他为她丢了前程又丢了性命——到时她该怎么弥补挽回?她会后悔一辈子的。
现在她也许只有去北京,先同他分开一段日子,趁着和他妹妹的争吵让徐家相信他们已经决裂,同时指望着父亲的眼光不要出错、能在接下来的政治动荡中为家族争得一席之地,或许这样之后她就能救他出苦海了,把他从徐家拉出来、永远不再回那个泥潭。
可惜她收到他这些信的时间太迟了,如今他已去外省公干,想必再难收到她的信,倘若得知她去了北京会不会误解她的心意?她不知道也没法子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寄希望于他会等她,或者……了解她的真心。
她不断叹着气,忍不住反复想他们之间的缘分会不会就这样断了,一下子觉得不会一下子又觉得会,来来回回将自己的心扯得七零八落;到最后她还是选择在那趟摇摇摆摆的火车上给他写了一封信,尽管她并不知道自己何时才能把它寄出去、而身在远方的那个人又到何时才能收到。
她写道——
徐先生:
很抱歉没有及时回复你的来信,我看到它们已是五月,其中辗转有些复杂,你那么聪明,想必也能猜到是怎么一回事吧。
上次的事我也有错,终归是不应当那样同令妹说话的,你夹在中间一定也十分为难吧?我很感激那天你能来找我解释,更感激你之后能给我写信,我这人的脾气有些不好,有时冲动会说些难听的狠话,其实很多都做不得真,希望你不要往心里去,要是能全忘记就再好不过了。
我家中有事要到北京去,何时归沪暂且不定,也许在你之前就回了,也或许会迟一些;总之等我们都回去了就见面吧,我很愿意去吃你说的宴席,也很愿意去看你说的电影。
……
写到这里她的笔顿住了,抬头看向窗外,见春日的原野已经恢复了生机,葱郁的翠色布满了视线之内的所有角落,那一刻她的心很柔软又很怯懦,有一瞬间想直接给信落款,可强烈的思念却又充斥在她心间,又卑鄙地鼓动着她继续写了下去:
……
我其实已经厌倦了要费尽心思找机会才能见到你的现状,更不喜欢看到你为此承担风险,当然我不知道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光明正大坦坦荡荡地见面,甚至都不知道我父亲那些糟糕的预言是否都会一一成真——可是就算这样我也还是很想见你,你能明白我的心么?
……
到此她忽而停笔了,匆忙得连一个像样的收尾都没有,甚至连最后的问号都写得异常潦草,好像执笔者受到了莫大的惊扰。
她的心躁动又酸涩,信纸被折好收起,就像一篇永远不会被人看到的秘密日记。
白家人到北京的日子是五月十八,白清平夫妇一齐到车站来接人了,还一并带上了润熙和润崇;一年不见,两个孩子都长大了许多,如今亦已在北京上了学,见到白清嘉时仍然很亲,拥到她身边一直叫着“小姑姑”,哄得她郁闷的心情难得有了些许好转。
陆芸芸是彻头彻尾的容光焕发了,也不知是这北京城的风水特别好还是与她的八字特别合,让她一来就满面春风,甚至连住北京饭店都不抵触,一下火车不用人说就自发跟白家人告了别,甩着一头摩登的大波浪卷发扬长而去,那潇洒自如的模样可真是让人瞠目结舌。
接下去的日子便都很无趣了。
父亲和大哥终日忙于交际,家里无论何时都有许多进进出出的人,约莫都是大总统一系,气氛有种难以言喻的躁动和紧张;报刊上也一直是热闹的,尤其等到了八月就更是如此,全因大总统的宪法顾问古德诺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拟为《共和与君主论》,在文中声称中国国民的知识太过匮乏,因而并无参与政治之能力,只能重建君主制。
此论一出举国哗然,政府的动作也是又快又漂亮,大哥所在的文官处可不清闲,一直撺掇着社会名流成立什么“筹安会”,杨度、孙毓筠、李燮和、胡瑛、刘师培和严复等人皆在其列,开始公开进行□□的活动,还洋洋洒洒写了一篇“公开宣言”,简直热闹极了。
大总统却比这几人爱惜羽毛,也或许只是唱戏的手段更高明些,被人三催四请要推上帝位还连称不肯,说什么改行帝制是“不合时宜”,其实心里怕是早就乐开了花,对那什么筹安会是欣赏不已呵护有加了。
这件事在社会上炒得十分热闹,家里也不可避免地起了讨论,尤其后来程故秋程先生还专门登了一次白家的门,就是特意要同白清平论一论□□的荒谬、希望他能凭借自己的官员身份给大总统谏言。
白清平哪能接这等要命的官司?复辟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明眼人都晓得上面已然打定了主意,他又怎能上赶着去触霉头?是以避程故秋唯恐不及,一听佣人说他来了便匆匆从后门离开了家,不等到人走是绝不会回来的。
白清嘉倒是有许久未见过这位先生了,自去岁一别至今已一年有余,他仍是一副清俊温和的书生模样,一身长衫极有风骨,只是如今眉眼之间少了几分从容而多了几分愤慨,想也是时局动荡所致。
他之前大概还不知道白清嘉回了北京的消息,因此在白家客厅见到她时还有些意外,彼时起伏的情绪尚未平息,连称一声“白小姐”都略有些不平静。
白清嘉也体谅他的难处,深知程故秋一直视他们严校长为楷模,可如今对方的名字却赫然出现在了筹安会的理事名单里,这对他的打击不可谓不大,想来现下也难免有些张皇吧。
“程先生请坐,”白清嘉客气地同他点了点头,又替自己的大哥遮掩起来,“我大哥外出公干了,今日恐怕回不来。”
这样冠冕堂皇的说辞任谁听都知道是骗局,程故秋也晓得白清平是在躲自己,心中的无力和怅惘真是多得要溢出来,可面对着美丽动人的白小姐这些却一概不能发作,他也只能顺着她的意思在沙发上坐下,勉强喝了一口佣人端上来的茶。
从近处端详,程先生的憔悴便是昭昭然无法遮掩了,他兴许已很久没有睡上一个囫囵觉,眼下已泛起明显的青黑;他也察觉到白清嘉在打量自己,遂因形容狼狈而感到困窘,放下茶杯后又苦笑了一下,自嘲道:“白小姐北来不易,我却以这副邋遢模样厚颜登门,实在惭愧。”
“先生不要这么说,”白清嘉心中唏嘘,此时也替程故秋感到几分惆怅,“先生有大抱负,是为国事挂心了。”
程故秋闻言摇头笑笑,清苦的味道愈发浓郁,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只是不料孙、李、胡、刘这等入过同盟会的革命党人也会变节,更不想严校长也……”
话至此处顿了一顿,他像是有些说不下去了,缓了缓才又说:“如今为官者趋炎附势,各省皆复电响应筹安会之所谓宣言,莫非此前革命之硕果当真要就此毁于一旦、再也无可挽救了么?”
第66章 未知 她爱上他了。
这是令人羞愧的话, 白清嘉可没办法接,因为她的大哥就是程故秋口中的趋炎附势之辈,而她的父亲更为了袁氏复辟而奔走不停高呼不止。
她有些尴尬, 眼神也跟着游离起来, 略有些含糊地说:“应当……应当不至于吧……”
此时程故秋尚未发现她的局促, 仍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 想了想又点头,说:“的确, 革命党人绝不会坐视不理,孙先生更不会袖手旁观,帝丨制一复纷争必起,或许终究还是不免要打仗……”
这话可真是凶险, 毕竟白清嘉如今既听不得“革命”又听不得“打仗”,前者会让她想到自己流亡到海外的哥哥,后者又会让她想到徐冰砚——她只愿国家能太平安稳别生动乱, 这样她身边的人们才不会蒙受劫难。
她于是沉默下去了、再没什么话想说, 程故秋这才猛然意识到自己言辞的不妥——他言之凿凿大谈革命,岂不是冒犯了她的父亲和长兄?实在太欠考虑了。
如此国耻……
怎能不让人愤恨难平、涕泪满襟!
身在沪上的白老先生也在第一时间接到了长子发来的消息,对北京的局势可谓是洞若观火,而他比那些激愤的寻常百姓看得更深更远,深知大总统眼下对日方的妥协带有十分复杂的政治目的,也许是为了换取他们对未来那件大事的支持。
这是微妙极了的政治信号,只有最老道的政治家和最精明的商人才能察觉,白宏景意识到眼下就是自己出山的最佳时机,他绝不能继续在沪上坐以待毙,而要想办法在这瞬息万变的动荡局势中抓住机会,让他的家族迈上更高的台阶,乃至于在未来掌控这个国家的政治命脉。
——他要再次回到北京。
白老先生是野心勃勃磨刀霍霍了,自5月9日政府的态度一出便张罗起了动身北上的事。贺敏之在大事上一向对丈夫十分顺从,陆芸芸对此更是喜不自胜,没两天功夫就把红江花园收拾干净了,所有随身的行李都打点得妥妥帖帖,好像随时都能登上火车。
只白清嘉一个如遇晴天霹雳,说什么都不愿离开上海。
——她怎么能离开呢?
之前徐冰砚在山东,他们已经分开了半余年,后来到三月里刚刚见上、结果就又闹出了那样的幺蛾子,眼下他们又是两月没见,如果她再去北京岂不就要彻底跟他断了联系?那他们之间就成了一本烂账,往后也再也不会有结果。
她不要这样……
她要等他来找她。
白小姐很执拗,坚持不肯让秀知收拾东西,就算母亲亲自来劝说也没用,只横了心要留在上海,更言之凿凿地声称:“父亲要做大事我晓得,可我就算跟着去了北京又有什么用?左右也帮不上什么忙,还不如留在家里守着——上回二哥不也没跟着去么?上海总要留个人看家的。”
她说得十分理直气壮、态度也坚持,闹得贺敏之没有法子,最终还是引来了白老先生。
白清嘉可不怕她父亲,人坐在沙发上抱着手臂,后背挺得可直了,横竖都是一副要跟人犟到底的模样;她父亲也没发作,似乎早知道自己的女儿在想什么,多一句废话也没说,只径直将几封信扔在了她面前的桌子上,信封上工工整整地写着“白小姐亲启”。
……是那人的字迹。
白清嘉微微睁大了眼睛,满眼的不可置信,猛然抬起头看向父亲,一个问句已经脱口而出:“这些信……?”
可还没问完她就晓得答案了。
——这些信怎么会在父亲手上?自然是因为他已经知道了她和那个男人的关系,他不愿他们继续联络,所以阻止了她收信。
父亲是什么知道的?刚刚知道还是早就知道?如果连父亲都知道了那徐振呢?他是不是也知道了?他是什么反应?会伤害那个人么?
她已慌乱起来,思绪不受控地一溜烟儿钻了下去,越想越深、越想越杂,折磨得自己混乱不堪。
她父亲是定的,瞧见幺女露出了如此慌乱的神情,便也晓得她已然明白了事情的利害,此时只幽幽叹了一口气,说:“看来你已经明白了此事的曲折,也就不必为父再多言了。”
“那个年轻人救了你哥哥,你对他生出几分好感也是人之常情,为父并非不通情理,因此之前也没有阻拦你二人通信,”白宏景缓缓地说着,一双老目透着惊人的透彻与犀利,“可徐家人为什么不阻止他?难道徐振的消息还不如白家灵通?难道他能接受区区一个义子越过他的亲儿子来娶你?”
一连三句反问纷至沓来,白清嘉眼神茫然,已经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因为他徐振另有所图,”白宏景一声冷笑,神情已变得阴郁了,“他控制不了白家,却能轻而易举控制自己的义子,可如果那个孩子娶了你呢?徐振还能相信他的忠诚么?要么他一生受制于人、把娶了你之后得到的一切都拱手交给徐振,要么他就得把自己的命交出去!徐振容不下一个可能背叛自己的人,他会杀了他!”
白清嘉字字句句地听着,拿着信的手已经开始发抖。
“清嘉,跟父亲走吧。”
白宏景的叹息更加深沉了。
“……你救不了他。”
“谁都救不了他。”
第65章 北去 睽违日久,拳念殊殷。
白小姐:
久疏通问, 时在念中。
此前幼妹愚鲁冒犯了小姐与令兄,我十分抱歉,前日已问明来因去果, 更深感惭愧。令兄心在大业, 为国家兴亡奔走舍命, 事虽经纬万端, 来日却有定论,功在千秋毋庸赘言。
舍妹已知己过, 欲当面向小姐致歉,不知近来小姐可有闲暇拨冗赴宴?
书不尽意,顺颂春安。
徐冰砚
民国四年三月九日
白小姐:
前此一函,想已达览。
你未复信, 是因为还在生气么?也或许你还不想见她,不知可否由我代她向你道歉?维多利亚大戏院近来上了新的电影,如果你愿意, 我想请你一同去看。
春日已至, 夜雨犹寒,诸希珍重, 伫候复音。
徐冰砚
民国四年三月廿七日
白小姐:
睽违日久, 拳念殊殷。
我将至外省公干,或许秋后才能返沪,不知行前能否再见你一面?此后几月我无法与人联络,即便收到信件恐怕也无法答复, 在此提前请你原谅。
匆匆不一,万望宽宥。
徐冰砚
民国四年四月十五日
火车轰鸣着向前驶去,窗外的风光飞一样向后退着,此时的白清嘉已经坐上了北去的列车, 只能在安静的车厢内反复去读他送来的几封书信。
这男人实在让人着迷,连最简短的信件都能写到她心坎儿里去,头一封还稍有些晦涩,到后来就渐渐变成易懂的白话了,想来他是还记得之前她在信中的抱怨、因而才有意写得浅显了些;只是这恐怕很不符合他平日行文的习惯,因此写出来的语句大多是半文不白的,文言的习惯仍然留在起承转合之间,就像他端正漂亮的小楷一样令人印象深刻。
……她真的很喜欢他。
喜欢到开始欣赏他那些谨笃到几乎刻板的措辞,喜欢到迷恋他那温和又处处透着节制的语气,她几乎可以想见他写信时的神情,一定十分严肃认真,会将每一个细节都考虑清楚,不会随随便便下笔。
他妹妹?她早就不在意了,她只喜欢他一个而已,旁的人旁的事她都不想理会,无论是他妹妹还是什么徐振,她都没兴趣去管。
可……她又不得不顾念他的安危。
她是真的怕了,怕父亲说的一一成真,怕凶恶的徐家人会伤害他,怕他为她丢了前程又丢了性命——到时她该怎么弥补挽回?她会后悔一辈子的。
现在她也许只有去北京,先同他分开一段日子,趁着和他妹妹的争吵让徐家相信他们已经决裂,同时指望着父亲的眼光不要出错、能在接下来的政治动荡中为家族争得一席之地,或许这样之后她就能救他出苦海了,把他从徐家拉出来、永远不再回那个泥潭。
可惜她收到他这些信的时间太迟了,如今他已去外省公干,想必再难收到她的信,倘若得知她去了北京会不会误解她的心意?她不知道也没法子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寄希望于他会等她,或者……了解她的真心。
她不断叹着气,忍不住反复想他们之间的缘分会不会就这样断了,一下子觉得不会一下子又觉得会,来来回回将自己的心扯得七零八落;到最后她还是选择在那趟摇摇摆摆的火车上给他写了一封信,尽管她并不知道自己何时才能把它寄出去、而身在远方的那个人又到何时才能收到。
她写道——
徐先生:
很抱歉没有及时回复你的来信,我看到它们已是五月,其中辗转有些复杂,你那么聪明,想必也能猜到是怎么一回事吧。
上次的事我也有错,终归是不应当那样同令妹说话的,你夹在中间一定也十分为难吧?我很感激那天你能来找我解释,更感激你之后能给我写信,我这人的脾气有些不好,有时冲动会说些难听的狠话,其实很多都做不得真,希望你不要往心里去,要是能全忘记就再好不过了。
我家中有事要到北京去,何时归沪暂且不定,也许在你之前就回了,也或许会迟一些;总之等我们都回去了就见面吧,我很愿意去吃你说的宴席,也很愿意去看你说的电影。
……
写到这里她的笔顿住了,抬头看向窗外,见春日的原野已经恢复了生机,葱郁的翠色布满了视线之内的所有角落,那一刻她的心很柔软又很怯懦,有一瞬间想直接给信落款,可强烈的思念却又充斥在她心间,又卑鄙地鼓动着她继续写了下去:
……
我其实已经厌倦了要费尽心思找机会才能见到你的现状,更不喜欢看到你为此承担风险,当然我不知道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光明正大坦坦荡荡地见面,甚至都不知道我父亲那些糟糕的预言是否都会一一成真——可是就算这样我也还是很想见你,你能明白我的心么?
……
到此她忽而停笔了,匆忙得连一个像样的收尾都没有,甚至连最后的问号都写得异常潦草,好像执笔者受到了莫大的惊扰。
她的心躁动又酸涩,信纸被折好收起,就像一篇永远不会被人看到的秘密日记。
白家人到北京的日子是五月十八,白清平夫妇一齐到车站来接人了,还一并带上了润熙和润崇;一年不见,两个孩子都长大了许多,如今亦已在北京上了学,见到白清嘉时仍然很亲,拥到她身边一直叫着“小姑姑”,哄得她郁闷的心情难得有了些许好转。
陆芸芸是彻头彻尾的容光焕发了,也不知是这北京城的风水特别好还是与她的八字特别合,让她一来就满面春风,甚至连住北京饭店都不抵触,一下火车不用人说就自发跟白家人告了别,甩着一头摩登的大波浪卷发扬长而去,那潇洒自如的模样可真是让人瞠目结舌。
接下去的日子便都很无趣了。
父亲和大哥终日忙于交际,家里无论何时都有许多进进出出的人,约莫都是大总统一系,气氛有种难以言喻的躁动和紧张;报刊上也一直是热闹的,尤其等到了八月就更是如此,全因大总统的宪法顾问古德诺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拟为《共和与君主论》,在文中声称中国国民的知识太过匮乏,因而并无参与政治之能力,只能重建君主制。
此论一出举国哗然,政府的动作也是又快又漂亮,大哥所在的文官处可不清闲,一直撺掇着社会名流成立什么“筹安会”,杨度、孙毓筠、李燮和、胡瑛、刘师培和严复等人皆在其列,开始公开进行□□的活动,还洋洋洒洒写了一篇“公开宣言”,简直热闹极了。
大总统却比这几人爱惜羽毛,也或许只是唱戏的手段更高明些,被人三催四请要推上帝位还连称不肯,说什么改行帝制是“不合时宜”,其实心里怕是早就乐开了花,对那什么筹安会是欣赏不已呵护有加了。
这件事在社会上炒得十分热闹,家里也不可避免地起了讨论,尤其后来程故秋程先生还专门登了一次白家的门,就是特意要同白清平论一论□□的荒谬、希望他能凭借自己的官员身份给大总统谏言。
白清平哪能接这等要命的官司?复辟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明眼人都晓得上面已然打定了主意,他又怎能上赶着去触霉头?是以避程故秋唯恐不及,一听佣人说他来了便匆匆从后门离开了家,不等到人走是绝不会回来的。
白清嘉倒是有许久未见过这位先生了,自去岁一别至今已一年有余,他仍是一副清俊温和的书生模样,一身长衫极有风骨,只是如今眉眼之间少了几分从容而多了几分愤慨,想也是时局动荡所致。
他之前大概还不知道白清嘉回了北京的消息,因此在白家客厅见到她时还有些意外,彼时起伏的情绪尚未平息,连称一声“白小姐”都略有些不平静。
白清嘉也体谅他的难处,深知程故秋一直视他们严校长为楷模,可如今对方的名字却赫然出现在了筹安会的理事名单里,这对他的打击不可谓不大,想来现下也难免有些张皇吧。
“程先生请坐,”白清嘉客气地同他点了点头,又替自己的大哥遮掩起来,“我大哥外出公干了,今日恐怕回不来。”
这样冠冕堂皇的说辞任谁听都知道是骗局,程故秋也晓得白清平是在躲自己,心中的无力和怅惘真是多得要溢出来,可面对着美丽动人的白小姐这些却一概不能发作,他也只能顺着她的意思在沙发上坐下,勉强喝了一口佣人端上来的茶。
从近处端详,程先生的憔悴便是昭昭然无法遮掩了,他兴许已很久没有睡上一个囫囵觉,眼下已泛起明显的青黑;他也察觉到白清嘉在打量自己,遂因形容狼狈而感到困窘,放下茶杯后又苦笑了一下,自嘲道:“白小姐北来不易,我却以这副邋遢模样厚颜登门,实在惭愧。”
“先生不要这么说,”白清嘉心中唏嘘,此时也替程故秋感到几分惆怅,“先生有大抱负,是为国事挂心了。”
程故秋闻言摇头笑笑,清苦的味道愈发浓郁,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只是不料孙、李、胡、刘这等入过同盟会的革命党人也会变节,更不想严校长也……”
话至此处顿了一顿,他像是有些说不下去了,缓了缓才又说:“如今为官者趋炎附势,各省皆复电响应筹安会之所谓宣言,莫非此前革命之硕果当真要就此毁于一旦、再也无可挽救了么?”
第66章 未知 她爱上他了。
这是令人羞愧的话, 白清嘉可没办法接,因为她的大哥就是程故秋口中的趋炎附势之辈,而她的父亲更为了袁氏复辟而奔走不停高呼不止。
她有些尴尬, 眼神也跟着游离起来, 略有些含糊地说:“应当……应当不至于吧……”
此时程故秋尚未发现她的局促, 仍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 想了想又点头,说:“的确, 革命党人绝不会坐视不理,孙先生更不会袖手旁观,帝丨制一复纷争必起,或许终究还是不免要打仗……”
这话可真是凶险, 毕竟白清嘉如今既听不得“革命”又听不得“打仗”,前者会让她想到自己流亡到海外的哥哥,后者又会让她想到徐冰砚——她只愿国家能太平安稳别生动乱, 这样她身边的人们才不会蒙受劫难。
她于是沉默下去了、再没什么话想说, 程故秋这才猛然意识到自己言辞的不妥——他言之凿凿大谈革命,岂不是冒犯了她的父亲和长兄?实在太欠考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