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竣工
“这是做广告的好机会,为何不能多做?”瑞雪有些不赞同。
“什么是广告?”
“嗯,就是广而告之,让大伙都知道咱们要卖什么东西的方法。”瑞雪绞尽脑汁儿想了个比较简单的说法。
“广而告之?”赵丰年难得皱眉瞪了她一眼,伸手抻抻衣袖,说道,“所有人都吃过了,没有新奇之感,开业那日谁还上门?”说罢,转身进了角门,又去那片被他当做绝世名花欣赏的白菜地散步了。
瑞雪刷着剩下的几个陶碗,转念想想也是这么个道理,开始都是尝个新奇,但是吃上一两次也就算了,毕竟从家里带干粮是不必花银钱的,而进食肆吃饭却怎么也要几文钱。
恐怕要等时日久了,力工们慢慢算计明白,在食肆里吃一顿热乎的,才不过比自家带干粮多花一两文钱的时候,食肆的生意就会好转,而天气渐渐冷下来,生意就必定火爆了。
今日大方送出去几十碗,虽说得了些好评价,但也真不能继续送下去了,毕竟要为开业那日留些人气,而且还要再想想办法,如何能够更吸引人进来品尝。
第二日中午,瑞雪和张嫂子照旧去送午饭,老王带了个黑瘦的半大小子过来,笑着让他给瑞雪见礼,然后说道,“大妹子,这就是我家那个混小子,他娘给取了个贱名叫栓子。”
瑞雪见栓子虽然长得黑了些,但是五官端正大方,眼神清澈,嘴角好似总是带着笑,很是讨喜的模样,心里就先存了三分喜爱,正好,赵家老二在一旁吃饭,不知是要讨好老王,还是着实喜欢栓子,开口插话道,“栓子可是个勤快的,这一上午跟着我们做活,真没少挨累。”
栓子听了这夸赞之言,有些羞赧的低了头。
瑞雪笑道,“过几日我这小店开业,正好缺人手,栓子如果能来帮我的忙,可是,再好不过了。”
老王一听她这般痛快的答应了,立刻就要儿子跪下磕头,欢喜说道,“栓子,快给你师傅磕头,以后你可要好好跟着师傅学本事。”
瑞雪的本意,从来也没把这事看得太大,毕竟不过就是教个算盘,顶多再教他认认字罢了,也不是什么大事,所以对于老王要栓子叫她师傅,还要跪下磕头,很是吃惊。
她连忙上前把栓子拉了起来,急道,“这是干什么,栓子在我这里做工,我付工钱,教他些写算,也是应该的,怎么行此大礼?”
老王却坚持要栓子磕了三个头,然后才好似松了口气一般,笑道,“大妹子有所不知,这孩子年纪小,难免调皮不懂事,大妹子占了个师傅的名头,以后但凡他有不对的地方,大妹子尽可放手管教,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母,这孩子给师傅磕头也是应该的。还有,徒弟给师傅打下手做零活,是天经地义的事,大妹子可不要再提什么工钱,这可是打老哥我的脸了。”
瑞雪虽然猜到他没说真话,但是也不好打破沙锅问到底,旁边的张嫂子又扯了她的衣袖暗示,于是也就岔开话头儿,说了几句闲话,又盛了雪羹、拿了发糕给他们父子吃。
栓子可磕过头后,很是欢喜,吃了一碗雪羹,瞄着木桶里剩下不多,就死活不肯吃第二碗了,转身去收拾场地里的刨花和碎木头,这也让瑞雪更加满意,心道,这是个有眼色又勤快的好孩子。
回去的路上,张嫂子听得瑞雪询问,就笑道,“妹子,你是南边儿过来,不知道咱们这里的风俗。那些什么一日为师,终身怎么的话,我们这些农家人也不懂。但是,这栓子认了你做师傅,可是占了大便宜的。”
“占了什么便宜?这孩子也不要工钱,顶多是搭顿午饭罢了。”瑞雪远眺着路旁越见枯黄的大地,伸手揪了几只高挑出头的狗尾巴草,边走边编着些小玩意儿。
张嫂子见她这般,就知道她是不知道这里边的说道儿,“妹子,咱们凌风城这里,账房先生和教书先生一般,很是金贵,不,应该说比教书先生还金贵,毕竟那读书考状元,只有大户人家才能考得起,我们农户人家的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寻个能填饱肚皮,养家糊口的好行当。
账房先生每日在铺子里,只动纸笔,不用出力气,每年就有最少二十两银的工钱,那可是天下最好的差事了,但是,账房先生们通常都是祖上传下来的本事,轻易不收徒弟,就是收了外姓人,也都是因为家里没有男丁,招赘入户一个好女婿,才能跟着学些本事。
今日这王衙役欺负你不懂这些规矩,硬是让栓子给你磕了头,以后你就要白教栓子本事了。”
瑞雪确实不知道账房先生在这个时空里这般金贵,虽说对于老王的欺瞒有些不舒服,但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他恐怕也是怕自己不肯收下栓子才如此行事,况且前世里随便一个初一学生都把加减乘除运算规则背得极熟练,这珠算除了财会专业的学生,都没有人愿意学,实在也算不得多高明、多金贵的技艺。
这般想着,她心里的那点儿不舒服也就淡了,笑着安慰替她觉得吃亏的张嫂子,“栓子那孩子是个勤快懂事的,又不要工钱,教他些本事也是应该,我也没吃什么大亏。”
张嫂子不赞同的撇撇嘴,“就是学个木匠,小徒弟还要给师傅白做五年工呢,他学的是账房,就是白做工十年也占便宜了。”
“嫂子如果觉得账房先生这行当好,等大壮读书读烦了,不愿考状元做官了,或者二壮长大了,我也照样教他们这些本事,可好?”
张嫂子其实也确实有些私心,她家里大壮自然是要考状元的,就算考不上状元,考个秀才教书也行,但是二壮那孩子却看着不是个读书的料儿,今日见瑞雪收了栓子,就生了许多羡慕之意,想着,二壮如果也能跟着瑞雪学些本事,将来养家糊口就不用她跟着愁了。
此时一听瑞雪如此轻易就许了收二壮当徒弟,立刻欢喜的停下独轮车,连连给瑞雪行礼,惹得瑞雪哭笑不得,好不容易才拦下她,重新上路。
如此不过六七日,小食肆终于建好了,说是木棚子,其实就是木头房子。南北两侧都是长长的大炕,中间过道用打磨得极光华的木板相隔,南边稍窄,分了三个房间,每个房间都有一个窗户,推开就能看到外面的田野景色,炕上放着只刷了清漆的原木小方桌,散发着淡淡的松香。
北侧房间则是通长没有隔断的,也比较宽敞,除了炕上,地上也摆了大方桌和长条椅,三扇的大木窗,糊着雪白的棉纸,轻轻一推开,就能看到外面街上和码头的情景,如果有人在外面喊上一声,屋子里也能清楚听到。
外间的北门边,用木头钉了个大半人高的柜台,后面还有个结实的架子,一层层错落有致,等待日后放些酒水或者小物件儿。对面是两眼土灶,灶台砌得很高,平日烧水或者做饭不用弯腰,很是省力。
南面也有一眼土灶,比北面的稍微小些,里侧留了一米多宽的空地,准备存些烧火的木柴,土灶后边是长长的案板,案板下面也分了两层,日后缝个帘子遮上,放置米面油盐等物,上面就可以放菜墩子切菜了。
整个木房子做工虽然不精细,但是看上去却很结实暖和,瑞雪极满意。当晚回到家里,张大河就给几个帮工结了工钱,正巧那曾有过两面之缘的青山娘来给张嫂子送菜,瑞雪见她与赵老二说话,才知道原来他们是夫妻,待她走了,就说道,“原来赵嫂子和赵二哥是一家人,夫妻俩倒都是个热心肠。”
张嫂子笑笑,应了一句,“一个村里处着,日子久了,谁啥样就都清楚了。”
瑞雪听出她话里有话,但也没追问,张嫂子这人虽然喜欢闲聊,但还是极有分寸的,很少背后说人坏话,这也是瑞雪喜欢与她交往的原因之一。
当初留给张大河的二十两银,还剩五两回来,瑞雪推给张嫂子,说道,“张大哥这几日跟着张罗,太过辛苦,这些剩下的银子就当做是给大哥的工钱了。”
张嫂子却死活不肯收,“他的工钱已经收了一两银,怎么能再多拿,妹子买了地皮,手里紧,还是拿回去先用吧。”
瑞雪确实也缺钱用,就没有再推让,暗暗打算着,以后店里赚了银钱,一定要把张家夫妻的这份情还上。
这样想着,她就转而说起了开业之事,按照她的打算,找个秋高气爽的晴好天气,直接开门营业就是了。可惜,张嫂子却死活劝着她要找东山的神婆算算日子,就连赵丰年也满脸不赞同。
瑞雪无奈,暗自嘀咕这时空的人太过迷信,但也没再坚持己见。好在,那位神婆收了十几文钱,算出的良辰吉日也没有隔多久,就在三日后。
瑞雪和张嫂子又去了一次城里,采买了半车陶碗陶盆、铁锅、草席之类,末了想起那三间雅间,又狠心买了三套茶具和几十只瓷碗瓷盘,足足花了将近十两银,看着就快空空如也的荷包,瑞雪心疼极了,可她也知道,这是必要的成本投入,是绝对不能节省的,只能咬牙忍着了。
“什么是广告?”
“嗯,就是广而告之,让大伙都知道咱们要卖什么东西的方法。”瑞雪绞尽脑汁儿想了个比较简单的说法。
“广而告之?”赵丰年难得皱眉瞪了她一眼,伸手抻抻衣袖,说道,“所有人都吃过了,没有新奇之感,开业那日谁还上门?”说罢,转身进了角门,又去那片被他当做绝世名花欣赏的白菜地散步了。
瑞雪刷着剩下的几个陶碗,转念想想也是这么个道理,开始都是尝个新奇,但是吃上一两次也就算了,毕竟从家里带干粮是不必花银钱的,而进食肆吃饭却怎么也要几文钱。
恐怕要等时日久了,力工们慢慢算计明白,在食肆里吃一顿热乎的,才不过比自家带干粮多花一两文钱的时候,食肆的生意就会好转,而天气渐渐冷下来,生意就必定火爆了。
今日大方送出去几十碗,虽说得了些好评价,但也真不能继续送下去了,毕竟要为开业那日留些人气,而且还要再想想办法,如何能够更吸引人进来品尝。
第二日中午,瑞雪和张嫂子照旧去送午饭,老王带了个黑瘦的半大小子过来,笑着让他给瑞雪见礼,然后说道,“大妹子,这就是我家那个混小子,他娘给取了个贱名叫栓子。”
瑞雪见栓子虽然长得黑了些,但是五官端正大方,眼神清澈,嘴角好似总是带着笑,很是讨喜的模样,心里就先存了三分喜爱,正好,赵家老二在一旁吃饭,不知是要讨好老王,还是着实喜欢栓子,开口插话道,“栓子可是个勤快的,这一上午跟着我们做活,真没少挨累。”
栓子听了这夸赞之言,有些羞赧的低了头。
瑞雪笑道,“过几日我这小店开业,正好缺人手,栓子如果能来帮我的忙,可是,再好不过了。”
老王一听她这般痛快的答应了,立刻就要儿子跪下磕头,欢喜说道,“栓子,快给你师傅磕头,以后你可要好好跟着师傅学本事。”
瑞雪的本意,从来也没把这事看得太大,毕竟不过就是教个算盘,顶多再教他认认字罢了,也不是什么大事,所以对于老王要栓子叫她师傅,还要跪下磕头,很是吃惊。
她连忙上前把栓子拉了起来,急道,“这是干什么,栓子在我这里做工,我付工钱,教他些写算,也是应该的,怎么行此大礼?”
老王却坚持要栓子磕了三个头,然后才好似松了口气一般,笑道,“大妹子有所不知,这孩子年纪小,难免调皮不懂事,大妹子占了个师傅的名头,以后但凡他有不对的地方,大妹子尽可放手管教,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母,这孩子给师傅磕头也是应该的。还有,徒弟给师傅打下手做零活,是天经地义的事,大妹子可不要再提什么工钱,这可是打老哥我的脸了。”
瑞雪虽然猜到他没说真话,但是也不好打破沙锅问到底,旁边的张嫂子又扯了她的衣袖暗示,于是也就岔开话头儿,说了几句闲话,又盛了雪羹、拿了发糕给他们父子吃。
栓子可磕过头后,很是欢喜,吃了一碗雪羹,瞄着木桶里剩下不多,就死活不肯吃第二碗了,转身去收拾场地里的刨花和碎木头,这也让瑞雪更加满意,心道,这是个有眼色又勤快的好孩子。
回去的路上,张嫂子听得瑞雪询问,就笑道,“妹子,你是南边儿过来,不知道咱们这里的风俗。那些什么一日为师,终身怎么的话,我们这些农家人也不懂。但是,这栓子认了你做师傅,可是占了大便宜的。”
“占了什么便宜?这孩子也不要工钱,顶多是搭顿午饭罢了。”瑞雪远眺着路旁越见枯黄的大地,伸手揪了几只高挑出头的狗尾巴草,边走边编着些小玩意儿。
张嫂子见她这般,就知道她是不知道这里边的说道儿,“妹子,咱们凌风城这里,账房先生和教书先生一般,很是金贵,不,应该说比教书先生还金贵,毕竟那读书考状元,只有大户人家才能考得起,我们农户人家的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寻个能填饱肚皮,养家糊口的好行当。
账房先生每日在铺子里,只动纸笔,不用出力气,每年就有最少二十两银的工钱,那可是天下最好的差事了,但是,账房先生们通常都是祖上传下来的本事,轻易不收徒弟,就是收了外姓人,也都是因为家里没有男丁,招赘入户一个好女婿,才能跟着学些本事。
今日这王衙役欺负你不懂这些规矩,硬是让栓子给你磕了头,以后你就要白教栓子本事了。”
瑞雪确实不知道账房先生在这个时空里这般金贵,虽说对于老王的欺瞒有些不舒服,但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他恐怕也是怕自己不肯收下栓子才如此行事,况且前世里随便一个初一学生都把加减乘除运算规则背得极熟练,这珠算除了财会专业的学生,都没有人愿意学,实在也算不得多高明、多金贵的技艺。
这般想着,她心里的那点儿不舒服也就淡了,笑着安慰替她觉得吃亏的张嫂子,“栓子那孩子是个勤快懂事的,又不要工钱,教他些本事也是应该,我也没吃什么大亏。”
张嫂子不赞同的撇撇嘴,“就是学个木匠,小徒弟还要给师傅白做五年工呢,他学的是账房,就是白做工十年也占便宜了。”
“嫂子如果觉得账房先生这行当好,等大壮读书读烦了,不愿考状元做官了,或者二壮长大了,我也照样教他们这些本事,可好?”
张嫂子其实也确实有些私心,她家里大壮自然是要考状元的,就算考不上状元,考个秀才教书也行,但是二壮那孩子却看着不是个读书的料儿,今日见瑞雪收了栓子,就生了许多羡慕之意,想着,二壮如果也能跟着瑞雪学些本事,将来养家糊口就不用她跟着愁了。
此时一听瑞雪如此轻易就许了收二壮当徒弟,立刻欢喜的停下独轮车,连连给瑞雪行礼,惹得瑞雪哭笑不得,好不容易才拦下她,重新上路。
如此不过六七日,小食肆终于建好了,说是木棚子,其实就是木头房子。南北两侧都是长长的大炕,中间过道用打磨得极光华的木板相隔,南边稍窄,分了三个房间,每个房间都有一个窗户,推开就能看到外面的田野景色,炕上放着只刷了清漆的原木小方桌,散发着淡淡的松香。
北侧房间则是通长没有隔断的,也比较宽敞,除了炕上,地上也摆了大方桌和长条椅,三扇的大木窗,糊着雪白的棉纸,轻轻一推开,就能看到外面街上和码头的情景,如果有人在外面喊上一声,屋子里也能清楚听到。
外间的北门边,用木头钉了个大半人高的柜台,后面还有个结实的架子,一层层错落有致,等待日后放些酒水或者小物件儿。对面是两眼土灶,灶台砌得很高,平日烧水或者做饭不用弯腰,很是省力。
南面也有一眼土灶,比北面的稍微小些,里侧留了一米多宽的空地,准备存些烧火的木柴,土灶后边是长长的案板,案板下面也分了两层,日后缝个帘子遮上,放置米面油盐等物,上面就可以放菜墩子切菜了。
整个木房子做工虽然不精细,但是看上去却很结实暖和,瑞雪极满意。当晚回到家里,张大河就给几个帮工结了工钱,正巧那曾有过两面之缘的青山娘来给张嫂子送菜,瑞雪见她与赵老二说话,才知道原来他们是夫妻,待她走了,就说道,“原来赵嫂子和赵二哥是一家人,夫妻俩倒都是个热心肠。”
张嫂子笑笑,应了一句,“一个村里处着,日子久了,谁啥样就都清楚了。”
瑞雪听出她话里有话,但也没追问,张嫂子这人虽然喜欢闲聊,但还是极有分寸的,很少背后说人坏话,这也是瑞雪喜欢与她交往的原因之一。
当初留给张大河的二十两银,还剩五两回来,瑞雪推给张嫂子,说道,“张大哥这几日跟着张罗,太过辛苦,这些剩下的银子就当做是给大哥的工钱了。”
张嫂子却死活不肯收,“他的工钱已经收了一两银,怎么能再多拿,妹子买了地皮,手里紧,还是拿回去先用吧。”
瑞雪确实也缺钱用,就没有再推让,暗暗打算着,以后店里赚了银钱,一定要把张家夫妻的这份情还上。
这样想着,她就转而说起了开业之事,按照她的打算,找个秋高气爽的晴好天气,直接开门营业就是了。可惜,张嫂子却死活劝着她要找东山的神婆算算日子,就连赵丰年也满脸不赞同。
瑞雪无奈,暗自嘀咕这时空的人太过迷信,但也没再坚持己见。好在,那位神婆收了十几文钱,算出的良辰吉日也没有隔多久,就在三日后。
瑞雪和张嫂子又去了一次城里,采买了半车陶碗陶盆、铁锅、草席之类,末了想起那三间雅间,又狠心买了三套茶具和几十只瓷碗瓷盘,足足花了将近十两银,看着就快空空如也的荷包,瑞雪心疼极了,可她也知道,这是必要的成本投入,是绝对不能节省的,只能咬牙忍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