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5节班师回鲁
面对孔明的邀请,杨彪婉言相拒,他很感谢孔明的好意,但他态度坚定,他要前去长安。杨彪对汉室、对汉献帝都是忠心耿耿,他说,天子被群贼掳去了长安,身边正急需忠臣义士,他身为汉臣,尽节护主是义不容辞的。
孔明忍不住对杨彪肃然起敬。
杨彪虽然婉拒了孔明邀请他前去鲁国,但却把他的一儿一女以及杨家的几个青少年后辈托付给了孔明,包括他的儿子杨修(字德祖)、女儿杨青(字子婧)。很显然,杨彪知道自己前去长安是凶多吉少的,为了确保杨氏家族子嗣能得以延续,他把杨家的后辈托付给了孔明。杨家和孔家关系是很亲密的,杨彪对孔明的印象也是很好的,加上孔明现在拥有强大的实力,所以,他非常放心地把自己的子女后辈托付给孔明。
对于杨彪的请求,孔明自然愿意,他记得,根据书上记载,杨青好像是要嫁给司马防的三儿子、司马懿的三弟司马孚的。
除此之外,杨彪还把一个身份非常特殊的人托付给了孔明,是一个十岁女童,姓刘名慕。
汉灵帝共有二子一女,长子即汉少帝刘辩,次子即汉献帝刘协,那唯一的女儿不是别人,正是这个刘慕,她是刘辩的妹妹、刘协的姐姐,在出生时被汉灵帝封为万年公主。
得知杨彪把刘慕托付给自己,孔明十分意外,不知道刘慕怎么会在杨家。杨彪告诉孔明,在董卓率军入京、把持朝政的近半年里,董卓骄奢淫逸、肆无忌惮,晚上公然地睡在龙床上,并且奸淫妃嫔宫女,甚至还打起何太后(何皇后)的主意(何太后只有三十多岁),何太后害怕刘慕遭到董卓玷污(刘慕是何太后所生),因此用一个跟刘慕年龄差不多的宫女调换了刘慕,在暗中把刘慕托付给杨彪照顾和保护。眼下,杨彪即将前去长安,不能再照顾和保护刘慕了,也不可能把刘慕带去长安,于是,他把刘慕托付给了孔明。
孔明再次表示愿意。
最后,杨彪向孔明推荐了两位贤才,一人姓王名朗,是杨赐的学生。杨赐病逝后,王朗为杨赐弃官服丧至今。按照书上记载,接下来,王朗会被任命为扬州会稽郡太守,在任四年,很有政绩,受到民众爱戴,接下来,进拓江东的孙策攻打会稽郡,王朗奋力坚守,多次击退孙策,但最终还是被孙策击败,不过,孙策敬重王朗,没有对其进行追杀,还派人招揽王朗,王朗不肯归顺孙策,辗转数年回到已经位于曹操大本营许昌的汉室朝廷,后来成为曹魏名臣。
孔明欣然地接纳了王朗,他接纳王朗不会改变历史大势,因为王朗本来就在会稽郡没有阻挡住孙策统一江东的战事,因此,王朗去不去会稽郡当太守都无所谓,并且,跟随了孔明,总比最后被诸葛亮活活骂死好。
另一人姓郑名浑,是侍御史郑泰的弟弟。郑浑学识渊博尤其精通水利,是一位水利大才。
孔明自然也欣然地接纳了郑浑。
从三月初起,鲁军开始准备放弃洛阳城,返回鲁国,同时大搬家。
参加讨董之战,鲁军力战虎牢关、攻克汜水关、光复洛阳城、大破西凉军、击败飞熊军,斩杀西凉军第二大将李傕、第三大将郭汜、第四大将华雄、第五大将牛辅(也是董卓长女婿)、第六大将樊稠、第七大将张济,诛杀了董卓独子董熊、董卓弟弟董旻、董卓侄子董璜、董卓两个女儿、董卓远房侄子董越、董卓二女婿李儒,累计击杀西凉军将领三十余人……战绩不可不谓之骄人,战果不可不谓之辉煌——华雄和张济是被关羽所杀,牛辅是被张飞所杀,关张二人在当时也属于鲁军将领——鲁军因此而名扬天下、名动天下、名震天下,成为各路诸侯不敢轻视的一股强大力量。
通过参加这场十八路诸侯联合讨董之战,孔明狠狠地发了一笔惊人的横财,捞取到不计其数的各方面的好处,光是战马就有两万多匹(已扣除孔明送给孙坚的一千五百匹),孔明命令官兵们砍伐树木,做成近万辆简易的马车,每辆马车上都装满了辎重物资,有的是甲冑、兵器、军械,有的是被服、布匹,有的是粮草,有的是金银珠宝、绫罗绸缎等,有的是各种古书、文献、资料、史册、典籍、珍本孤本、名家字画、各州郡地图、海外塞外各国地图等,都是鲁军从兰台、石室以及洛阳城各处抢救获得的,还有很多马车上乘坐的是受伤或生病的鲁军官兵,另有很多马车上装载的是阵亡战死的鲁军官兵遗体(都用石灰进行了防腐、杀菌、消毒等)。此战,鲁军累计伤、病、亡约四千人,其中,亡两千余人(鲁军的伤亡人数包括刘关张参加的追杀董卓之战)。对于死去的战友,鲁军不会抛弃,会把他们的遗体带回家乡好好安葬,让他们得以魂归故里,如此作风和传统,也正是鲁军官兵们奋勇作战的精神支柱之一,每个鲁军官兵都知道,自己不管是受伤了生病了还是死了,都不会被同伴抛弃,就算死了,也会被带回家乡入土为安,如此,死又有何惧?
死,很可怕,比死更可怕的是死得毫无价值、毫无意义,死后无人问津,尸体被丢弃于荒郊野外或乱葬岗变成一堆腐肉、一具骸骨,这才是让人死得最寒心的地方。鲁军绝不会。
虽然踏上了回家的路,但孔明的心情却有些沉闷压抑,因为刘备、关羽、张飞离开他了,他已经打听过了,刘关张三人和周仓、杜远、廖化在离开洛阳城后前去投奔了刘备的老同学、原讨董联军第十四路诸侯幽州北平郡太守公孙瓒,并且得到幽州代郡太守、汉室宗亲刘恢的提携。公孙瓒在讨董之战中见识到了关羽、张飞的勇武,十分想把刘关张纳为己用,他正在积极地展开吞并整个幽州的攻略,自然对刘关张的到来感到大喜过望,刘备因此而暂时居于公孙瓒麾下。
在公孙瓒的麾下,刘备认识了风华正茂、武艺超群、刚刚崭露头角、仅次于吕布的天下第二猛将赵云。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经过这场讨董之战,孔明也认识了新朋友,招纳了新部下,比如:卢植、皇甫嵩、朱儁、杨家人、蔡家人、贾诩、王朗、郑浑……等等。
出发时,卢植曾问孔明“怎么不见玄德”,孔明只得尴尬地说“玄德叔接到公孙太守的邀请,前去投奔公孙太守了”。刘备和公孙瓒都曾是卢植的学生,卢植认为刘备投奔老同学公孙瓒是很正常的事,所以就没有再细问了。
出鲁时,一万五千鲁军一路浩浩荡荡,如今,回鲁了,队伍则一路漫山遍野、铺天盖地,因为前往鲁国的人足有三十几万,多出的三十余万人都是洛阳地区的老百姓。董卓把持朝政近半年,把洛阳地区祸害得哀鸿遍野,无数人成为无家可归的灾民、饔飧不继的饥民、流离失所的流民,很显然,如果孔明不管他们,就真的没人管他们了,他们只能自生自灭,因此,孔明在洛阳地区广派人手进行宣传:活不下去的人,可以跟鲁军前去鲁国,孔国相会给你们发粮食、分田地、建新家。
一石激起千层浪,孔明此话一出,立刻一呼万应、应者云集。整个洛阳地区超过三十万活不下去或者感觉待在洛阳没有安全感或者对孔融、孔明、鲁军充满了好感和憧憬的老百姓愿意跟随鲁军前去鲁国安家定居。
孔明此举让孔融大吃一惊,蔡邕等人也深感不可思议。
孔融问孔明:“一下子带这么多人前去鲁国,如何安置?”
孔明道:“如何不好安置?老百姓的要求很高吗?有间屋住,有块田耕,他们就满足了,我们连这么简单的要求都满足不了他们吗?”
孔融道:“鲁国只是弹丸之地,我们哪有那么多的土地?”
孔明道:“天下如此之大,土地多得是,怎么不够?只不过,绝大多数土地都处于兵荒马乱之中,老百姓无法安生安心地耕种居住,我们用手里的刀枪让更多的土地恢复太平安宁,让老百姓可以安生安心地耕种居住,不就解决土地不够的问题了吗?”
孔融道:“一下子多出这么多张嘴巴,要吃多少粮食啊!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孔明道:“父亲,粮食从何而来?”
孔融道:“当然是从地里长出来的。”
孔明道:“父亲此言差矣,没有人耕种,地里怎么会长出粮食?粮食,是人耕种出来的。人越多,劳动力就越多,粮食就越多。我们新添了这么多人口,粮食自然会越来越多。人口不是消耗粮食的,恰恰相反,人口是生产粮食的。人口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越多越好,况且,人命也是最宝贵、最重要的东西,父亲,您忍心对这些活不下去的老百姓撒手不管吗?就算我们粮食暂时陷入短缺,也无所谓,我们现在有的是钱财,可以出高价跟别的州郡购买。”
孔融被孔明说服了:“明儿言之有理,父亲考虑不周,惭愧,惭愧。”
蔡邕赞叹道:“孔明贤侄真乃大仁大义也!”
孔明低声叹息道:“我只是力所能及地想要多救一些人而已。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孔融和蔡邕一起眼睛一亮地咀嚼回味着孔明信口说出的这句话,忍不住连连称赞,“言简意赅,鞭辟入里,好句,好句。”两人一起叹息道,“是啊,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两人都为孔明的这句话而感慨不已。
孔明看着眼前漫山遍野的难民,心头发酸、眼眶发湿,他情难自已,脱口吟唱道: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向东看,泪落沾我衣。……”
蔡琰睁大眼睛,看着已经潸然泪下的孔明。
孔明忍不住对杨彪肃然起敬。
杨彪虽然婉拒了孔明邀请他前去鲁国,但却把他的一儿一女以及杨家的几个青少年后辈托付给了孔明,包括他的儿子杨修(字德祖)、女儿杨青(字子婧)。很显然,杨彪知道自己前去长安是凶多吉少的,为了确保杨氏家族子嗣能得以延续,他把杨家的后辈托付给了孔明。杨家和孔家关系是很亲密的,杨彪对孔明的印象也是很好的,加上孔明现在拥有强大的实力,所以,他非常放心地把自己的子女后辈托付给孔明。
对于杨彪的请求,孔明自然愿意,他记得,根据书上记载,杨青好像是要嫁给司马防的三儿子、司马懿的三弟司马孚的。
除此之外,杨彪还把一个身份非常特殊的人托付给了孔明,是一个十岁女童,姓刘名慕。
汉灵帝共有二子一女,长子即汉少帝刘辩,次子即汉献帝刘协,那唯一的女儿不是别人,正是这个刘慕,她是刘辩的妹妹、刘协的姐姐,在出生时被汉灵帝封为万年公主。
得知杨彪把刘慕托付给自己,孔明十分意外,不知道刘慕怎么会在杨家。杨彪告诉孔明,在董卓率军入京、把持朝政的近半年里,董卓骄奢淫逸、肆无忌惮,晚上公然地睡在龙床上,并且奸淫妃嫔宫女,甚至还打起何太后(何皇后)的主意(何太后只有三十多岁),何太后害怕刘慕遭到董卓玷污(刘慕是何太后所生),因此用一个跟刘慕年龄差不多的宫女调换了刘慕,在暗中把刘慕托付给杨彪照顾和保护。眼下,杨彪即将前去长安,不能再照顾和保护刘慕了,也不可能把刘慕带去长安,于是,他把刘慕托付给了孔明。
孔明再次表示愿意。
最后,杨彪向孔明推荐了两位贤才,一人姓王名朗,是杨赐的学生。杨赐病逝后,王朗为杨赐弃官服丧至今。按照书上记载,接下来,王朗会被任命为扬州会稽郡太守,在任四年,很有政绩,受到民众爱戴,接下来,进拓江东的孙策攻打会稽郡,王朗奋力坚守,多次击退孙策,但最终还是被孙策击败,不过,孙策敬重王朗,没有对其进行追杀,还派人招揽王朗,王朗不肯归顺孙策,辗转数年回到已经位于曹操大本营许昌的汉室朝廷,后来成为曹魏名臣。
孔明欣然地接纳了王朗,他接纳王朗不会改变历史大势,因为王朗本来就在会稽郡没有阻挡住孙策统一江东的战事,因此,王朗去不去会稽郡当太守都无所谓,并且,跟随了孔明,总比最后被诸葛亮活活骂死好。
另一人姓郑名浑,是侍御史郑泰的弟弟。郑浑学识渊博尤其精通水利,是一位水利大才。
孔明自然也欣然地接纳了郑浑。
从三月初起,鲁军开始准备放弃洛阳城,返回鲁国,同时大搬家。
参加讨董之战,鲁军力战虎牢关、攻克汜水关、光复洛阳城、大破西凉军、击败飞熊军,斩杀西凉军第二大将李傕、第三大将郭汜、第四大将华雄、第五大将牛辅(也是董卓长女婿)、第六大将樊稠、第七大将张济,诛杀了董卓独子董熊、董卓弟弟董旻、董卓侄子董璜、董卓两个女儿、董卓远房侄子董越、董卓二女婿李儒,累计击杀西凉军将领三十余人……战绩不可不谓之骄人,战果不可不谓之辉煌——华雄和张济是被关羽所杀,牛辅是被张飞所杀,关张二人在当时也属于鲁军将领——鲁军因此而名扬天下、名动天下、名震天下,成为各路诸侯不敢轻视的一股强大力量。
通过参加这场十八路诸侯联合讨董之战,孔明狠狠地发了一笔惊人的横财,捞取到不计其数的各方面的好处,光是战马就有两万多匹(已扣除孔明送给孙坚的一千五百匹),孔明命令官兵们砍伐树木,做成近万辆简易的马车,每辆马车上都装满了辎重物资,有的是甲冑、兵器、军械,有的是被服、布匹,有的是粮草,有的是金银珠宝、绫罗绸缎等,有的是各种古书、文献、资料、史册、典籍、珍本孤本、名家字画、各州郡地图、海外塞外各国地图等,都是鲁军从兰台、石室以及洛阳城各处抢救获得的,还有很多马车上乘坐的是受伤或生病的鲁军官兵,另有很多马车上装载的是阵亡战死的鲁军官兵遗体(都用石灰进行了防腐、杀菌、消毒等)。此战,鲁军累计伤、病、亡约四千人,其中,亡两千余人(鲁军的伤亡人数包括刘关张参加的追杀董卓之战)。对于死去的战友,鲁军不会抛弃,会把他们的遗体带回家乡好好安葬,让他们得以魂归故里,如此作风和传统,也正是鲁军官兵们奋勇作战的精神支柱之一,每个鲁军官兵都知道,自己不管是受伤了生病了还是死了,都不会被同伴抛弃,就算死了,也会被带回家乡入土为安,如此,死又有何惧?
死,很可怕,比死更可怕的是死得毫无价值、毫无意义,死后无人问津,尸体被丢弃于荒郊野外或乱葬岗变成一堆腐肉、一具骸骨,这才是让人死得最寒心的地方。鲁军绝不会。
虽然踏上了回家的路,但孔明的心情却有些沉闷压抑,因为刘备、关羽、张飞离开他了,他已经打听过了,刘关张三人和周仓、杜远、廖化在离开洛阳城后前去投奔了刘备的老同学、原讨董联军第十四路诸侯幽州北平郡太守公孙瓒,并且得到幽州代郡太守、汉室宗亲刘恢的提携。公孙瓒在讨董之战中见识到了关羽、张飞的勇武,十分想把刘关张纳为己用,他正在积极地展开吞并整个幽州的攻略,自然对刘关张的到来感到大喜过望,刘备因此而暂时居于公孙瓒麾下。
在公孙瓒的麾下,刘备认识了风华正茂、武艺超群、刚刚崭露头角、仅次于吕布的天下第二猛将赵云。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经过这场讨董之战,孔明也认识了新朋友,招纳了新部下,比如:卢植、皇甫嵩、朱儁、杨家人、蔡家人、贾诩、王朗、郑浑……等等。
出发时,卢植曾问孔明“怎么不见玄德”,孔明只得尴尬地说“玄德叔接到公孙太守的邀请,前去投奔公孙太守了”。刘备和公孙瓒都曾是卢植的学生,卢植认为刘备投奔老同学公孙瓒是很正常的事,所以就没有再细问了。
出鲁时,一万五千鲁军一路浩浩荡荡,如今,回鲁了,队伍则一路漫山遍野、铺天盖地,因为前往鲁国的人足有三十几万,多出的三十余万人都是洛阳地区的老百姓。董卓把持朝政近半年,把洛阳地区祸害得哀鸿遍野,无数人成为无家可归的灾民、饔飧不继的饥民、流离失所的流民,很显然,如果孔明不管他们,就真的没人管他们了,他们只能自生自灭,因此,孔明在洛阳地区广派人手进行宣传:活不下去的人,可以跟鲁军前去鲁国,孔国相会给你们发粮食、分田地、建新家。
一石激起千层浪,孔明此话一出,立刻一呼万应、应者云集。整个洛阳地区超过三十万活不下去或者感觉待在洛阳没有安全感或者对孔融、孔明、鲁军充满了好感和憧憬的老百姓愿意跟随鲁军前去鲁国安家定居。
孔明此举让孔融大吃一惊,蔡邕等人也深感不可思议。
孔融问孔明:“一下子带这么多人前去鲁国,如何安置?”
孔明道:“如何不好安置?老百姓的要求很高吗?有间屋住,有块田耕,他们就满足了,我们连这么简单的要求都满足不了他们吗?”
孔融道:“鲁国只是弹丸之地,我们哪有那么多的土地?”
孔明道:“天下如此之大,土地多得是,怎么不够?只不过,绝大多数土地都处于兵荒马乱之中,老百姓无法安生安心地耕种居住,我们用手里的刀枪让更多的土地恢复太平安宁,让老百姓可以安生安心地耕种居住,不就解决土地不够的问题了吗?”
孔融道:“一下子多出这么多张嘴巴,要吃多少粮食啊!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孔明道:“父亲,粮食从何而来?”
孔融道:“当然是从地里长出来的。”
孔明道:“父亲此言差矣,没有人耕种,地里怎么会长出粮食?粮食,是人耕种出来的。人越多,劳动力就越多,粮食就越多。我们新添了这么多人口,粮食自然会越来越多。人口不是消耗粮食的,恰恰相反,人口是生产粮食的。人口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越多越好,况且,人命也是最宝贵、最重要的东西,父亲,您忍心对这些活不下去的老百姓撒手不管吗?就算我们粮食暂时陷入短缺,也无所谓,我们现在有的是钱财,可以出高价跟别的州郡购买。”
孔融被孔明说服了:“明儿言之有理,父亲考虑不周,惭愧,惭愧。”
蔡邕赞叹道:“孔明贤侄真乃大仁大义也!”
孔明低声叹息道:“我只是力所能及地想要多救一些人而已。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孔融和蔡邕一起眼睛一亮地咀嚼回味着孔明信口说出的这句话,忍不住连连称赞,“言简意赅,鞭辟入里,好句,好句。”两人一起叹息道,“是啊,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两人都为孔明的这句话而感慨不已。
孔明看着眼前漫山遍野的难民,心头发酸、眼眶发湿,他情难自已,脱口吟唱道: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向东看,泪落沾我衣。……”
蔡琰睁大眼睛,看着已经潸然泪下的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