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八章 长谈(下)
虞祥的笑,很是突兀。
皇帝看着他:“虞兄何故发笑?”
虞祥道:“我笑萧先生跟我从前一样,自以为是,理直气壮,结果除了自我感动,什么也不会得到。”
皇帝眉间的神色微微一滞。
“此言何意?”
“小萧在这边的事,我也知道一些。他和嫣嫣一样,少年离家,凭着一己之力挣下自己的基业。”虞祥道,“可萧先生显然对小萧的能力缺乏信心,非要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总觉得一切要按自己的意愿规划,方才有出路,所以,萧先生才会做下了这些事。但萧先生可曾想过,当初之所以在几个儿子里面选择了小萧让他继位,到底是为了什么?不就是因为他的才学和眼界么。萧先生一方面要将重任交给他,一方面又对他的处事方法横加干涉,难道不矛盾么?”
皇帝道:“子昭的才能自是卓越,可若无朕在暗中支持,他又岂可以一己之力在朔方立足?他才二十多岁,岂可事事思虑周全,如虞兄所言,我等做长辈的,该多多引导。”
虞祥道:“引导与干涉是两种行为,在我看来,萧先生所作所为,乃是后者。我再问萧先生一句,萧先生用同样的力气支持别的儿子,或者说,支持别的才俊子弟,也能收到和小萧同样的结果么?”
听得这话,皇帝略略怔忡,一时语塞。
“如果不能,”虞祥继续道,“那么萧先生就应该承认,小萧是个可独当一面的成人,而非须得扶持的孩童。当年,嫣嫣执意要出去闯荡,我面上虽然不同意,但背地里仍然能帮就帮。也是因此,我总觉得嫣嫣就算成功了也离不开我。”
说着,虞祥的神色有些感慨:“但我也不能不承认,同样的资源投入,如果换成别人,恐怕连嫣嫣的一半也做不到。萧先生,为人父母的心思,我们都能说出一套一套的,但人也总是容易陷入自己的认知里出不来。许多事,我们认为的好,难道就一定是对的么?萧先生如何笃定,他们在一起,一定是弊大于利?”
皇帝看着虞祥,目光沉静。
“如此说来,虞兄是打算做说客,劝朕改变这念头?”他说。
虞祥笑而摇头。
“萧先生把事情做到这一步,必定是深思熟虑,仅凭三言两语,恐怕不会有什么改变。”他说,“昨晚那毁掉通道的方法,看来是行不通的,不过我知道,萧先生还有别的办法。一个池子罢了,填了埋了,把头堵上,那通道自然也就不复存在。”
皇帝听得这话,脸上掠过一丝异色。
“但我认为,当下的问题是在人的身上,而不是通道。”虞祥道,“光对通道动手,其实治标不治本,我建议萧先生不如换一个思路。”
“甚思路?”
虞祥道:“我一直记得小时候在书看过的一则传说,远古时,鲧用息壤堵塞洪水,结果越是治理洪水越是肆虐,大禹反其道而行之,疏浚河道,解决了水患。这个故事,不知道萧先生可曾听过?”
“自是听过。”皇帝道,“史记及山海经等,皆记叙此事。”
“在我看来,现在嫣嫣和小萧的事,也是同理。以他们两个人的性情,越是阻挠,他们挣扎得越凶。倒不如放手让他们试上一试,看看事情到底是会变好还是变坏。”
皇帝看着虞祥,喜怒不辨。
“试一试?”他冷冷道,“虞兄莫忘了,他们只要在一起,便至少有一人失踪整月。子昭将来继位为君,安得如此?”
“萧先生只看到了坏处,却忽视了好处。”虞祥道,“据我所知,小萧每次回来,都带着许多有用的东西,无论是对战事还是对治国,都大有裨益。萧先生在那边了解过中原之外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也知道小萧的抱负。萧先生身为皇帝,谈及大事必称天下,而这一切,都是对天下百姓和国家前途大有好处的,难道萧先生就真的甘心放弃么?”
这话,让皇帝再度沉默。
“以虞兄之见,如果他们在一起,果真出了祸事,又如何是好?”好一会,他说。
“如果是那样,我们作为嫣嫣的娘家,当然也不会袖手旁观。凡是会危及嫣嫣的事,当断则断,绝不拖泥带水。”虞祥道,“就算这边不动手,我们也会把那池子填了,这一点,萧先生尽可放心。”
“此事,朕又何尝不曾考虑过。”皇帝倚在软褥上,缓缓道,“可朕这身体已是大半埋入了土中,将来如何,恐怕看不到了。”
“我看过萧先生的检查报告,也向医生询问过。”虞祥道,“这病,只要医治到位,活到七八十仍行动自如的大有人在。萧先生,我还是那话,你既然愿意将重任交给小萧,就应该相信他。就算那通道真的毁了,将来的事,你也不可能尽在掌握。既然事在人为,又何必纠结强求,到头了为难年轻人,也困住了自己?”
皇帝沉吟,没有言语。
屋外,廊下的燕子仍然叽叽喳喳地交换着,热闹得很。
室中却再度陷入沉寂。
“此事,容朕考虑。”好一会,皇帝朝窗外望了望,忽而道,“虞兄乃贵客,这个月,便好好在这边游览,如何?”
*
昨夜的一场风波,除了几个近侍,没有人知道内情。
侍卫们只知道皇帝夜里让人去挖池塘的事,第二日,看到宅子里突然多出两男一女,除了有些意外,也并不十分惊讶。
毕竟萧寰就在这里,而他做事一向神出鬼没,侍卫们早已习惯见怪不怪,不该问的不要问。
用过午膳之后,皇帝和一干人等乘上车车辇,在宅子外面驻扎的大军护送下,浩浩荡荡地往京城而去。
虞祥和虞甯第一次坐这种原汁原味、毫无现代技术添加的马车,感觉很是新鲜。
尤其是两人还穿上了这边的衣服。
他们原来的打扮,跟这边相较,着实差异巨大。为了入乡随俗,虞嫣和滕蕙给他们穿上了宽袍大袖的外衣,又给他们戴上帽子一样的冠,看上去,与寻常的乡绅士人无异。
对于这边的风物景观,虞甯很是好奇,坐在马车里,张望不停。
“那边,就是京城么?”他忽而指着远方一片城墙,问道。
皇帝看着他:“虞兄何故发笑?”
虞祥道:“我笑萧先生跟我从前一样,自以为是,理直气壮,结果除了自我感动,什么也不会得到。”
皇帝眉间的神色微微一滞。
“此言何意?”
“小萧在这边的事,我也知道一些。他和嫣嫣一样,少年离家,凭着一己之力挣下自己的基业。”虞祥道,“可萧先生显然对小萧的能力缺乏信心,非要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总觉得一切要按自己的意愿规划,方才有出路,所以,萧先生才会做下了这些事。但萧先生可曾想过,当初之所以在几个儿子里面选择了小萧让他继位,到底是为了什么?不就是因为他的才学和眼界么。萧先生一方面要将重任交给他,一方面又对他的处事方法横加干涉,难道不矛盾么?”
皇帝道:“子昭的才能自是卓越,可若无朕在暗中支持,他又岂可以一己之力在朔方立足?他才二十多岁,岂可事事思虑周全,如虞兄所言,我等做长辈的,该多多引导。”
虞祥道:“引导与干涉是两种行为,在我看来,萧先生所作所为,乃是后者。我再问萧先生一句,萧先生用同样的力气支持别的儿子,或者说,支持别的才俊子弟,也能收到和小萧同样的结果么?”
听得这话,皇帝略略怔忡,一时语塞。
“如果不能,”虞祥继续道,“那么萧先生就应该承认,小萧是个可独当一面的成人,而非须得扶持的孩童。当年,嫣嫣执意要出去闯荡,我面上虽然不同意,但背地里仍然能帮就帮。也是因此,我总觉得嫣嫣就算成功了也离不开我。”
说着,虞祥的神色有些感慨:“但我也不能不承认,同样的资源投入,如果换成别人,恐怕连嫣嫣的一半也做不到。萧先生,为人父母的心思,我们都能说出一套一套的,但人也总是容易陷入自己的认知里出不来。许多事,我们认为的好,难道就一定是对的么?萧先生如何笃定,他们在一起,一定是弊大于利?”
皇帝看着虞祥,目光沉静。
“如此说来,虞兄是打算做说客,劝朕改变这念头?”他说。
虞祥笑而摇头。
“萧先生把事情做到这一步,必定是深思熟虑,仅凭三言两语,恐怕不会有什么改变。”他说,“昨晚那毁掉通道的方法,看来是行不通的,不过我知道,萧先生还有别的办法。一个池子罢了,填了埋了,把头堵上,那通道自然也就不复存在。”
皇帝听得这话,脸上掠过一丝异色。
“但我认为,当下的问题是在人的身上,而不是通道。”虞祥道,“光对通道动手,其实治标不治本,我建议萧先生不如换一个思路。”
“甚思路?”
虞祥道:“我一直记得小时候在书看过的一则传说,远古时,鲧用息壤堵塞洪水,结果越是治理洪水越是肆虐,大禹反其道而行之,疏浚河道,解决了水患。这个故事,不知道萧先生可曾听过?”
“自是听过。”皇帝道,“史记及山海经等,皆记叙此事。”
“在我看来,现在嫣嫣和小萧的事,也是同理。以他们两个人的性情,越是阻挠,他们挣扎得越凶。倒不如放手让他们试上一试,看看事情到底是会变好还是变坏。”
皇帝看着虞祥,喜怒不辨。
“试一试?”他冷冷道,“虞兄莫忘了,他们只要在一起,便至少有一人失踪整月。子昭将来继位为君,安得如此?”
“萧先生只看到了坏处,却忽视了好处。”虞祥道,“据我所知,小萧每次回来,都带着许多有用的东西,无论是对战事还是对治国,都大有裨益。萧先生在那边了解过中原之外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也知道小萧的抱负。萧先生身为皇帝,谈及大事必称天下,而这一切,都是对天下百姓和国家前途大有好处的,难道萧先生就真的甘心放弃么?”
这话,让皇帝再度沉默。
“以虞兄之见,如果他们在一起,果真出了祸事,又如何是好?”好一会,他说。
“如果是那样,我们作为嫣嫣的娘家,当然也不会袖手旁观。凡是会危及嫣嫣的事,当断则断,绝不拖泥带水。”虞祥道,“就算这边不动手,我们也会把那池子填了,这一点,萧先生尽可放心。”
“此事,朕又何尝不曾考虑过。”皇帝倚在软褥上,缓缓道,“可朕这身体已是大半埋入了土中,将来如何,恐怕看不到了。”
“我看过萧先生的检查报告,也向医生询问过。”虞祥道,“这病,只要医治到位,活到七八十仍行动自如的大有人在。萧先生,我还是那话,你既然愿意将重任交给小萧,就应该相信他。就算那通道真的毁了,将来的事,你也不可能尽在掌握。既然事在人为,又何必纠结强求,到头了为难年轻人,也困住了自己?”
皇帝沉吟,没有言语。
屋外,廊下的燕子仍然叽叽喳喳地交换着,热闹得很。
室中却再度陷入沉寂。
“此事,容朕考虑。”好一会,皇帝朝窗外望了望,忽而道,“虞兄乃贵客,这个月,便好好在这边游览,如何?”
*
昨夜的一场风波,除了几个近侍,没有人知道内情。
侍卫们只知道皇帝夜里让人去挖池塘的事,第二日,看到宅子里突然多出两男一女,除了有些意外,也并不十分惊讶。
毕竟萧寰就在这里,而他做事一向神出鬼没,侍卫们早已习惯见怪不怪,不该问的不要问。
用过午膳之后,皇帝和一干人等乘上车车辇,在宅子外面驻扎的大军护送下,浩浩荡荡地往京城而去。
虞祥和虞甯第一次坐这种原汁原味、毫无现代技术添加的马车,感觉很是新鲜。
尤其是两人还穿上了这边的衣服。
他们原来的打扮,跟这边相较,着实差异巨大。为了入乡随俗,虞嫣和滕蕙给他们穿上了宽袍大袖的外衣,又给他们戴上帽子一样的冠,看上去,与寻常的乡绅士人无异。
对于这边的风物景观,虞甯很是好奇,坐在马车里,张望不停。
“那边,就是京城么?”他忽而指着远方一片城墙,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