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斩马(上)
大汉北疆分为三段,虽然都是划分在镇北军的管控之下,然而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西线以河西走廊为边线,实际上大多数的疆线都实际是镇西军的领属,如若是没有什么大的战事,西线的镇北军便平日里被划在镇西军的管制之下,也是为了方便管理与统计。
自从上一任镇北大将军因战而死过去了大概有五十年,这五十年里,一直是由镇西大将军与镇东大将军分管北疆,直到霍牧出世,镇北军才再一次有了主心骨。
东线起点便是幽州,往东北方向延伸,一直都是极寒之地,全部被镇北军的东线大军控制住,因为此地战事向来比较稀少,再加上土壤其实十分肥沃,不知何年此地的守将发明了屯田,就此养精蓄锐成了东线镇北军的独特标签。
因为粮食众多,加上北地的猎物肉质鲜嫩,镇北军东线大军多年来养精蓄锐,几乎是成了仅次于中线霍牧亲练的霍家军的大汉第二强军。
东线因为天寒地冻,汉子们平日里就是大口吃肉大口喝酒,一个个长得膀圆腰粗,力大无比不说,都是极其擅长雪地行军的猛士。
几十年前的东线大将春城,堪称大汉步兵史上有名有号的人物,因为他的铁壁军算是真正的开创了大汉重型步兵的先例,在那场亡国之战中,他的铁壁军一度被灵活的匈奴骑军溜得团团转,人们一度以为这吹得天花乱坠的第一只重甲步军就是一个花架子。
然而当真正待到刘钊的瓮中捉鳖之计做成了包围之后,人们才真正领略到了这只重甲军的恐怖之处。
自古以来,向来是骑兵冲阵,步兵御敌,步兵一直受到了行动不便,冲击力差等缺点的约束,没有骑兵的战略地位那么高,属于战争基础的兵种,只能称得上是战场上的单一功能兵种。
而骑军依靠装甲的不同配备,重骑轻骑游骑,皆是战场上能够左右战局的一锤定音的力量,重骑冲锋一往无前,轻骑支援灵活多变,游骑又是最快速,单兵最强的侦查兵种,这让骑军在许多将军的军中那都是属于宝贝一般的存在,轻易地都不会让骑军与步军有一点的混淆。
古今以来有多少战事也都是因为骑军的优势发挥,让许多看起来结果必然的战争,发生了意想不到的逆转,围魏救赵,这种攻城略地最佳战略自然也是出自骑军之战。
然而,春城让这一切都划上了句点。
春城是一个执拗的人,他治军如此,作战也是如此,他打仗一板一眼,能守便不攻,该攻也毫不懈怠,但是他从最开始当上东线大将时就独独中意这东线兵的强壮身板,他总觉得,这样的好兵如果非要上马打仗,让他们脚离了这发力的大地,那才是真正的浪费。
春城不怕受罚,他甘愿受罚,因为他图的根本就不是什么名利,他要的就是打仗,没有仗打,他心里便憋得慌,就这样的战争贩子一样的男人,竟是让他在一次次与匈奴骑军的硬碰硬之中琢磨出了一个奇妙的点子。
既然步兵行动不便,那就干脆让他们的行动彻底变成可以无视的存在,以此为代价,强硬的堆叠步军的装甲以及他们的重兵器,巨型的盾甲如同城门一般,一个个的箍在这些强壮生猛的汉子身上,加上精铁的厚重装甲,若是普通的庄稼汉子穿成这幅模样,哪怕是挪个几丈就没了力气。
因此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得住这身的重量,优胜劣汰之下,最后让春城组建了一只数万人有余的前后无人的重甲军,并且为他们起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铁壁军,铜墙铁壁一般的军队。
就这样一个重甲步兵身上花的银子那都不是一个小数字,足足万人,身上的银子那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字,那么一穷二白还时不时受个罚的春城大将军是怎么样搞到这笔钱的呢?
所以说有句话是说大汉某些实力极差的军队的:江南的水师,春城的马。
这北疆草原辽阔,一望无垠,本是战马驰骋的最佳战场,然而在东线的镇北军将士眼中,马?骑兵?那是不存在的东西。
春城手下,骑兵形同虚设,或许只有在外侦查时才会用上游骑或者是天机阁驻扎的驿卒一类的游兵,装备简陋也不谈,就连建制都只能以伍来计。
拢共算起,骑军能有两个营就是不错的了,再加上新老更替,更是少了不少本来的精锐骑军。
不过这一切都只是为了铁壁军的一鸣惊人。
那场战斗,匈奴骑军是绝望的。
重甲步军的推进像是散步,却势不可阻,他们连成一条线,银色的盾甲连成一片如同春江的潮水一线而来,带来的是一种绝望的压迫感。
被困的匈奴骑军南面是刘钊虎视眈眈的州城守军以及镇北军残余,守着能够渡河的几处岸点,丝毫不给一点机会。
北面是游离在附近的河西骑士,时不时的进行着突袭的骚扰,让匈奴骑军疲于应付,剩下的全部交由铁壁军的全线压制。
匈奴人不知道组织了多少次有调序的冲锋,甚至连军中的金甲重骑都已经排上了场,依然是在铁壁军那堪称滴水不漏的铁壁防守下,被钉作凄惨的尸体。
不可一世的匈奴骑军在铁壁军的几乎是眼睁睁的蚕食之下成为了热锅上的蚂蚁,被急得团团转,然而却丝毫没有一点点的效果,这种绝望之感怕是比起百万大军兵临池下还犹有过之,他们明显的感觉面前就是一座移动的长城,在那里不动如山。
自那战之后,铁壁军被真正的抬上了大汉军队的建制,朝廷每年不知道拨给春城多少钱也要让他将铁壁军养好,因为铁壁军不只是在这种重甲推进上有所建树,那一战同时显现出的还有那拒绝通行的恐怖防御力,恐怕要是两军作战,这种重甲军一摆,那军队便是立于不败之地。
西线以河西走廊为边线,实际上大多数的疆线都实际是镇西军的领属,如若是没有什么大的战事,西线的镇北军便平日里被划在镇西军的管制之下,也是为了方便管理与统计。
自从上一任镇北大将军因战而死过去了大概有五十年,这五十年里,一直是由镇西大将军与镇东大将军分管北疆,直到霍牧出世,镇北军才再一次有了主心骨。
东线起点便是幽州,往东北方向延伸,一直都是极寒之地,全部被镇北军的东线大军控制住,因为此地战事向来比较稀少,再加上土壤其实十分肥沃,不知何年此地的守将发明了屯田,就此养精蓄锐成了东线镇北军的独特标签。
因为粮食众多,加上北地的猎物肉质鲜嫩,镇北军东线大军多年来养精蓄锐,几乎是成了仅次于中线霍牧亲练的霍家军的大汉第二强军。
东线因为天寒地冻,汉子们平日里就是大口吃肉大口喝酒,一个个长得膀圆腰粗,力大无比不说,都是极其擅长雪地行军的猛士。
几十年前的东线大将春城,堪称大汉步兵史上有名有号的人物,因为他的铁壁军算是真正的开创了大汉重型步兵的先例,在那场亡国之战中,他的铁壁军一度被灵活的匈奴骑军溜得团团转,人们一度以为这吹得天花乱坠的第一只重甲步军就是一个花架子。
然而当真正待到刘钊的瓮中捉鳖之计做成了包围之后,人们才真正领略到了这只重甲军的恐怖之处。
自古以来,向来是骑兵冲阵,步兵御敌,步兵一直受到了行动不便,冲击力差等缺点的约束,没有骑兵的战略地位那么高,属于战争基础的兵种,只能称得上是战场上的单一功能兵种。
而骑军依靠装甲的不同配备,重骑轻骑游骑,皆是战场上能够左右战局的一锤定音的力量,重骑冲锋一往无前,轻骑支援灵活多变,游骑又是最快速,单兵最强的侦查兵种,这让骑军在许多将军的军中那都是属于宝贝一般的存在,轻易地都不会让骑军与步军有一点的混淆。
古今以来有多少战事也都是因为骑军的优势发挥,让许多看起来结果必然的战争,发生了意想不到的逆转,围魏救赵,这种攻城略地最佳战略自然也是出自骑军之战。
然而,春城让这一切都划上了句点。
春城是一个执拗的人,他治军如此,作战也是如此,他打仗一板一眼,能守便不攻,该攻也毫不懈怠,但是他从最开始当上东线大将时就独独中意这东线兵的强壮身板,他总觉得,这样的好兵如果非要上马打仗,让他们脚离了这发力的大地,那才是真正的浪费。
春城不怕受罚,他甘愿受罚,因为他图的根本就不是什么名利,他要的就是打仗,没有仗打,他心里便憋得慌,就这样的战争贩子一样的男人,竟是让他在一次次与匈奴骑军的硬碰硬之中琢磨出了一个奇妙的点子。
既然步兵行动不便,那就干脆让他们的行动彻底变成可以无视的存在,以此为代价,强硬的堆叠步军的装甲以及他们的重兵器,巨型的盾甲如同城门一般,一个个的箍在这些强壮生猛的汉子身上,加上精铁的厚重装甲,若是普通的庄稼汉子穿成这幅模样,哪怕是挪个几丈就没了力气。
因此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得住这身的重量,优胜劣汰之下,最后让春城组建了一只数万人有余的前后无人的重甲军,并且为他们起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铁壁军,铜墙铁壁一般的军队。
就这样一个重甲步兵身上花的银子那都不是一个小数字,足足万人,身上的银子那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字,那么一穷二白还时不时受个罚的春城大将军是怎么样搞到这笔钱的呢?
所以说有句话是说大汉某些实力极差的军队的:江南的水师,春城的马。
这北疆草原辽阔,一望无垠,本是战马驰骋的最佳战场,然而在东线的镇北军将士眼中,马?骑兵?那是不存在的东西。
春城手下,骑兵形同虚设,或许只有在外侦查时才会用上游骑或者是天机阁驻扎的驿卒一类的游兵,装备简陋也不谈,就连建制都只能以伍来计。
拢共算起,骑军能有两个营就是不错的了,再加上新老更替,更是少了不少本来的精锐骑军。
不过这一切都只是为了铁壁军的一鸣惊人。
那场战斗,匈奴骑军是绝望的。
重甲步军的推进像是散步,却势不可阻,他们连成一条线,银色的盾甲连成一片如同春江的潮水一线而来,带来的是一种绝望的压迫感。
被困的匈奴骑军南面是刘钊虎视眈眈的州城守军以及镇北军残余,守着能够渡河的几处岸点,丝毫不给一点机会。
北面是游离在附近的河西骑士,时不时的进行着突袭的骚扰,让匈奴骑军疲于应付,剩下的全部交由铁壁军的全线压制。
匈奴人不知道组织了多少次有调序的冲锋,甚至连军中的金甲重骑都已经排上了场,依然是在铁壁军那堪称滴水不漏的铁壁防守下,被钉作凄惨的尸体。
不可一世的匈奴骑军在铁壁军的几乎是眼睁睁的蚕食之下成为了热锅上的蚂蚁,被急得团团转,然而却丝毫没有一点点的效果,这种绝望之感怕是比起百万大军兵临池下还犹有过之,他们明显的感觉面前就是一座移动的长城,在那里不动如山。
自那战之后,铁壁军被真正的抬上了大汉军队的建制,朝廷每年不知道拨给春城多少钱也要让他将铁壁军养好,因为铁壁军不只是在这种重甲推进上有所建树,那一战同时显现出的还有那拒绝通行的恐怖防御力,恐怕要是两军作战,这种重甲军一摆,那军队便是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