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祈愿九州同(3)
多伦收复的消息,几日内传遍国际社会,震惊世界。
无人能想象到一个临时组建的抗日同盟军,能在一个没有重型武器,一门大炮都没有的的情况下,面对飞机轰炸,夺回了察哈尔第二大城市。
从北平归来的人,带了几份报纸。
字句沸腾,尽是国人对察哈尔战况的祈盼。
谢骛清将手中报纸对折。
马王庙的灰色屋檐被雨水浸成了墨色,因多日冲刷,檐上战火留下的灰尘早被冲洗干净。一滴滴的雨,从日光中滚落,掉在他的身前。
“同盟军被定性为叛军,”林骁说,“还有大批的政客、说客进了察哈尔。”
不言而喻,这是派来分化、瓦解同盟军的人。
“有几个过去的国军将领准备离开张家口总部,”林骁接着道,“目的不明。”
同盟军大部分来自热河失守后留下来的军队,有西北军不少的人。曾是有功勋有地位的将领,一心抗日,却被定性为叛军,又断粮断供给,灰心之下,便有了动摇的心思。
“还有一份密电,”林骁索性将一切说完,“南京那边下令,调晋绥军到山西北部,中央军和西北军也调过来了,随时做好了对我们开战的准备。”
谢骛清“嗯”了声,说:“日本人也调兵过来了。”
同盟军即将面对的是腹背受敌。
雨声潺潺,如滦河绵延不绝。
谢骛清缓慢地把报纸再次对折,复又对折,叠成了一个长条。他看着殿前的一个个水洼,沉思片刻,对林骁和两个警卫员说:“多伦县城,你们还没认真走过,去逛逛。”
他低声解释:“穿上军装,让老百姓看到踏实。”
言罢,他轻声又道:“今晚,我们也要去张家口了。”
面前亲信散了。
谢骛清凝着那几个水洼子出神。
他们并非驻守多伦的部队,须回张家口大本营。而那里的局面将会是什么,连谢骛清都捉摸不透。又或者,他在多年起落中仍没被磨灭期待,对身边人抱有了一丝幻想。
行军途中,阴雨不休。
部队到张家口后,谢骛清意外收到一封急电。
电文简单,昔日各军军阀们立场摇摆,都在向张家口同盟军的总部施压,要求解散抗日同盟军。同盟军内几位有名的将领,或明或暗都投诚了南京政府。
谢骛清心绪难平,换下军装,着便装,在陌生的张家口街道上闲走,林骁和一个警卫员不远不近跟着。
林骁熟知谢骛清的脾气秉性,虽无法见到急电内容,猜想和战况有关。另一个警卫员惴惴难安,担心的却是谢骛清的腿。
接连的几次大战事,安排紧凑,都是急行军,饿着肚子雨里跋涉。谢骛清过去的旧伤在骨头,说没影响是假的。
而他每次一开战又是身先士卒,战场上拔枪都是先冲锋的那个……
此刻走在两人面前的谢骛清,行得慢,且费力。
“伤兵都去天津、北平了,将军也该去看看医生,”年轻的警卫员忍不住,轻声对林骁说,“连长你不是说,将军在天津找医生重接了腿吗?再找原先那个医生看看。”
林骁没做声。
今时不同往日,当年能入天津诊病,多亏了郑家的帮衬。而今郑家不在,日本人在天津的势力随着东三省和热河沦陷,愈发大了。同盟军里红区的人都有通缉令在身,行事须比寻常将领更谨慎,在如此形势下去天津,无意于自投罗网。
谢骛清突然停步。
林骁和警卫员一同止步。
他腿疼得厉害,不想被身后人看出,于是手拍了拍一旁的砖墙,状似感慨,实则休息地说:“在保定读书时,有几个学生是张家口的人……”
原想说,他们口中的故乡城镇是如何的,给身后同样来自南方的部下讲,可话到嗓子口,停下了。斯人已去,何必再提。
谢骛清手指压在砖缝上,不知怎地,想到了百花深处的砖墙。
他的手指微微挪动,抹掉砖缝上的的黑泥,摸着这堵墙。这条街上的屋子普通,都是寻常百姓人家。而砌这堵墙的人,在搭建家园时,祈盼的不过是阖家平安、顺遂。
抗日同盟军若撤军,热河将重新落到日本人手里,接下来,就是北平、张家口……
不论百花深处的狭窄胡同内,还是这个不知名的街道,随时都会有日军经过,挑着刺刀,一个个撞开门……
山川河流,土地财富,后代血脉,你守不住,便要被群狼撕食。
林骁久候,见谢骛清纹丝不动,渐心头发慌,想上前问询。
谢骛清摇摇头,让林骁不必靠近。
他在部下面前,从不展露人性软弱的那一面。这些年尤其注意。
但谢骛清亦是普通人,寻常人,有着最朴素的牵挂。他在南方的家,焚毁于烈火中,在北平的家,仍在。妻女平安,一子藏于香港,该会说话了……
他们这些抛家舍业迈过长城,北上抗日的人,都是普通人。
那几日敌机轰炸下,多少人留不下一具全尸。短短十几天,土地上同袍们的血迹尚在,率领人攻城收复失地的将领,却选择放弃,甚至倒戈。
“林骁,这些年,后悔过吗?”谢骛清问。
问完,他又道:“怕过吗?被人背叛。”
“怕倒是没怕过,”林骁默了会儿,轻声说,“心寒有过。”
谢骛清轻颔首,笑了笑:“心寒,就自己想办法焐热。”
林骁一愣,跟着笑了:“哪次不是啊?”
谢骛清笑着,收回扶墙的手,掌心和指腹都是泥水,如同这些年的军靴靴底。
他仿佛没有方才一瞬的失意,恢复了冷静:“刚才我走过的一条街上,有生面孔,走路不像普通人。”
他轻声又道:“特务无孔不入,留心些。”
没几日,又有将领投诚南京政府。
张家口总部这里人心惶惶。而电报里,日军已调重兵,欲和同盟军正面对战。
同盟军里各种武装力量汇聚,在腹背受敌下,眼看着一个个人离开,军心早已涣散。红区的将领和士兵们态度坚决,誓死抗日,但毕竟所占的人数少,如有变数,危险太大。
他们须增援,须增兵,胜算才会更大。
谢骛清嘱林骁留在张家口,带一个警卫员,准备前往火车站,乔装回北平见几位故友,还有昔日老军阀的部下,想看能不能从中斡旋,筹集更多兵马和粮草。同他一道步行前往火车站的还有几位同僚,有去北平的,也有去天津和上海的,大家的目的相同,都想尽量说服那些手中有兵的将军、旧军阀们,能站在民族大义的这一边,派兵支援。
他到了车站外,欲和送他们来的老乡告别,遥见远处,一人骑马疾驰而来。谢骛清认出马上的人是林骁,心中有不祥预感。
林骁仓促勒了缰绳,翻身下马,白着一张脸,低声道:“邓文将军遇害。”
1933年7月的最后一天,一位刚拼死收复失地的抗日将领,于张家口死于特务暗杀。
死一般的沉寂。
乔装成商人的谢骛清提着行李箱,微微对林骁点了下头,带那个年轻的警卫员,迈进车站大门。林骁在原地,仍压制着因焦急情绪而有的喘息,忧心谢骛清的北平行程。
马儿用头蹭了下林骁的手臂,惊醒了林骁。
他再凝神看,谢骛清已隐身在了旅客当中,再不见背影。
张家口在战火后,没有时间重建站台。
等候上车的人汇聚在铁轨旁的泥土地上,火车稍作停靠,便蜂拥上了车。谢骛清被挤在人流里,到三等车厢找寻座位。
因日军和南京政府的重兵逼近,张家口成了内外交困的局面。
无论农民、劳工和商贾,有能力离开的都没有停留,许多没票的也都挤上了车。座椅和走道坐满了人,警卫员本想接着找座位,被谢骛清拉住。
谢骛清远远见到一个消失数日的熟悉面孔,曾在张家口见过。
同一时间,窗边角落里的熟人露出了惊讶的神色,两个曾一同在飞机轰炸里为多伦拼过命的将领,隔着高低浮动的人脸,在弥散着汗酸臭、土腥气的空间里,对视着。
对方判断不出谢骛清是欲要投诚,还是抱着别的什么目的,上了这趟火车;谢骛清从对方眼里见到一丝心虚和闪避,明白这又一个临阵撤离的人。
两个人不约而同,选择移开视线,忽视了对方的存在。
谢骛清将黑色帽檐压低,按下警卫员摸枪的手:“他不知道我们的行程,站着就好。”
登车前的暗杀消息,让谢骛清愈加警惕。
他提前一站下了车,想找一辆牛车代步,转念间改了主意。如今到处都是从张家口明着暗着离开的人,避开人群才是最安全的。他沿铁轨的方向,带警卫员往北平的方向走,因腿部旧疾,无法速行,从上午走到黄昏,终是见到远远一个正阳门的轮廓。
仍是巍峨、不屈地立在夕阳下,如同这座古城。北平。
无人能想象到一个临时组建的抗日同盟军,能在一个没有重型武器,一门大炮都没有的的情况下,面对飞机轰炸,夺回了察哈尔第二大城市。
从北平归来的人,带了几份报纸。
字句沸腾,尽是国人对察哈尔战况的祈盼。
谢骛清将手中报纸对折。
马王庙的灰色屋檐被雨水浸成了墨色,因多日冲刷,檐上战火留下的灰尘早被冲洗干净。一滴滴的雨,从日光中滚落,掉在他的身前。
“同盟军被定性为叛军,”林骁说,“还有大批的政客、说客进了察哈尔。”
不言而喻,这是派来分化、瓦解同盟军的人。
“有几个过去的国军将领准备离开张家口总部,”林骁接着道,“目的不明。”
同盟军大部分来自热河失守后留下来的军队,有西北军不少的人。曾是有功勋有地位的将领,一心抗日,却被定性为叛军,又断粮断供给,灰心之下,便有了动摇的心思。
“还有一份密电,”林骁索性将一切说完,“南京那边下令,调晋绥军到山西北部,中央军和西北军也调过来了,随时做好了对我们开战的准备。”
谢骛清“嗯”了声,说:“日本人也调兵过来了。”
同盟军即将面对的是腹背受敌。
雨声潺潺,如滦河绵延不绝。
谢骛清缓慢地把报纸再次对折,复又对折,叠成了一个长条。他看着殿前的一个个水洼,沉思片刻,对林骁和两个警卫员说:“多伦县城,你们还没认真走过,去逛逛。”
他低声解释:“穿上军装,让老百姓看到踏实。”
言罢,他轻声又道:“今晚,我们也要去张家口了。”
面前亲信散了。
谢骛清凝着那几个水洼子出神。
他们并非驻守多伦的部队,须回张家口大本营。而那里的局面将会是什么,连谢骛清都捉摸不透。又或者,他在多年起落中仍没被磨灭期待,对身边人抱有了一丝幻想。
行军途中,阴雨不休。
部队到张家口后,谢骛清意外收到一封急电。
电文简单,昔日各军军阀们立场摇摆,都在向张家口同盟军的总部施压,要求解散抗日同盟军。同盟军内几位有名的将领,或明或暗都投诚了南京政府。
谢骛清心绪难平,换下军装,着便装,在陌生的张家口街道上闲走,林骁和一个警卫员不远不近跟着。
林骁熟知谢骛清的脾气秉性,虽无法见到急电内容,猜想和战况有关。另一个警卫员惴惴难安,担心的却是谢骛清的腿。
接连的几次大战事,安排紧凑,都是急行军,饿着肚子雨里跋涉。谢骛清过去的旧伤在骨头,说没影响是假的。
而他每次一开战又是身先士卒,战场上拔枪都是先冲锋的那个……
此刻走在两人面前的谢骛清,行得慢,且费力。
“伤兵都去天津、北平了,将军也该去看看医生,”年轻的警卫员忍不住,轻声对林骁说,“连长你不是说,将军在天津找医生重接了腿吗?再找原先那个医生看看。”
林骁没做声。
今时不同往日,当年能入天津诊病,多亏了郑家的帮衬。而今郑家不在,日本人在天津的势力随着东三省和热河沦陷,愈发大了。同盟军里红区的人都有通缉令在身,行事须比寻常将领更谨慎,在如此形势下去天津,无意于自投罗网。
谢骛清突然停步。
林骁和警卫员一同止步。
他腿疼得厉害,不想被身后人看出,于是手拍了拍一旁的砖墙,状似感慨,实则休息地说:“在保定读书时,有几个学生是张家口的人……”
原想说,他们口中的故乡城镇是如何的,给身后同样来自南方的部下讲,可话到嗓子口,停下了。斯人已去,何必再提。
谢骛清手指压在砖缝上,不知怎地,想到了百花深处的砖墙。
他的手指微微挪动,抹掉砖缝上的的黑泥,摸着这堵墙。这条街上的屋子普通,都是寻常百姓人家。而砌这堵墙的人,在搭建家园时,祈盼的不过是阖家平安、顺遂。
抗日同盟军若撤军,热河将重新落到日本人手里,接下来,就是北平、张家口……
不论百花深处的狭窄胡同内,还是这个不知名的街道,随时都会有日军经过,挑着刺刀,一个个撞开门……
山川河流,土地财富,后代血脉,你守不住,便要被群狼撕食。
林骁久候,见谢骛清纹丝不动,渐心头发慌,想上前问询。
谢骛清摇摇头,让林骁不必靠近。
他在部下面前,从不展露人性软弱的那一面。这些年尤其注意。
但谢骛清亦是普通人,寻常人,有着最朴素的牵挂。他在南方的家,焚毁于烈火中,在北平的家,仍在。妻女平安,一子藏于香港,该会说话了……
他们这些抛家舍业迈过长城,北上抗日的人,都是普通人。
那几日敌机轰炸下,多少人留不下一具全尸。短短十几天,土地上同袍们的血迹尚在,率领人攻城收复失地的将领,却选择放弃,甚至倒戈。
“林骁,这些年,后悔过吗?”谢骛清问。
问完,他又道:“怕过吗?被人背叛。”
“怕倒是没怕过,”林骁默了会儿,轻声说,“心寒有过。”
谢骛清轻颔首,笑了笑:“心寒,就自己想办法焐热。”
林骁一愣,跟着笑了:“哪次不是啊?”
谢骛清笑着,收回扶墙的手,掌心和指腹都是泥水,如同这些年的军靴靴底。
他仿佛没有方才一瞬的失意,恢复了冷静:“刚才我走过的一条街上,有生面孔,走路不像普通人。”
他轻声又道:“特务无孔不入,留心些。”
没几日,又有将领投诚南京政府。
张家口总部这里人心惶惶。而电报里,日军已调重兵,欲和同盟军正面对战。
同盟军里各种武装力量汇聚,在腹背受敌下,眼看着一个个人离开,军心早已涣散。红区的将领和士兵们态度坚决,誓死抗日,但毕竟所占的人数少,如有变数,危险太大。
他们须增援,须增兵,胜算才会更大。
谢骛清嘱林骁留在张家口,带一个警卫员,准备前往火车站,乔装回北平见几位故友,还有昔日老军阀的部下,想看能不能从中斡旋,筹集更多兵马和粮草。同他一道步行前往火车站的还有几位同僚,有去北平的,也有去天津和上海的,大家的目的相同,都想尽量说服那些手中有兵的将军、旧军阀们,能站在民族大义的这一边,派兵支援。
他到了车站外,欲和送他们来的老乡告别,遥见远处,一人骑马疾驰而来。谢骛清认出马上的人是林骁,心中有不祥预感。
林骁仓促勒了缰绳,翻身下马,白着一张脸,低声道:“邓文将军遇害。”
1933年7月的最后一天,一位刚拼死收复失地的抗日将领,于张家口死于特务暗杀。
死一般的沉寂。
乔装成商人的谢骛清提着行李箱,微微对林骁点了下头,带那个年轻的警卫员,迈进车站大门。林骁在原地,仍压制着因焦急情绪而有的喘息,忧心谢骛清的北平行程。
马儿用头蹭了下林骁的手臂,惊醒了林骁。
他再凝神看,谢骛清已隐身在了旅客当中,再不见背影。
张家口在战火后,没有时间重建站台。
等候上车的人汇聚在铁轨旁的泥土地上,火车稍作停靠,便蜂拥上了车。谢骛清被挤在人流里,到三等车厢找寻座位。
因日军和南京政府的重兵逼近,张家口成了内外交困的局面。
无论农民、劳工和商贾,有能力离开的都没有停留,许多没票的也都挤上了车。座椅和走道坐满了人,警卫员本想接着找座位,被谢骛清拉住。
谢骛清远远见到一个消失数日的熟悉面孔,曾在张家口见过。
同一时间,窗边角落里的熟人露出了惊讶的神色,两个曾一同在飞机轰炸里为多伦拼过命的将领,隔着高低浮动的人脸,在弥散着汗酸臭、土腥气的空间里,对视着。
对方判断不出谢骛清是欲要投诚,还是抱着别的什么目的,上了这趟火车;谢骛清从对方眼里见到一丝心虚和闪避,明白这又一个临阵撤离的人。
两个人不约而同,选择移开视线,忽视了对方的存在。
谢骛清将黑色帽檐压低,按下警卫员摸枪的手:“他不知道我们的行程,站着就好。”
登车前的暗杀消息,让谢骛清愈加警惕。
他提前一站下了车,想找一辆牛车代步,转念间改了主意。如今到处都是从张家口明着暗着离开的人,避开人群才是最安全的。他沿铁轨的方向,带警卫员往北平的方向走,因腿部旧疾,无法速行,从上午走到黄昏,终是见到远远一个正阳门的轮廓。
仍是巍峨、不屈地立在夕阳下,如同这座古城。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