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现状(续)
  邺城,相州州学,单独的考场区域内,名为“州试”的考试正在进行。
  一道道考棚的“单间”里,考生们默默地做题,考官们默默的巡视。
  返回开封途中、经过邺城的李笠,此刻身着常服,也在各考棚里巡视,要亲眼看看河北的第一次科举考试,情况如何。
  他慢慢走在考棚间,因为衣着寻常,所以很像是巡场人员,不会引起骚动。
  所见考生很多,容貌、衣着各异,有的样貌堂堂、衣着不凡,或许是因为佩戴香囊的缘故,李笠从面前经过时,能闻到香气。
  有的考生样貌平平,衣着平平,甚至衣服打着不少补丁,看上去就知道是平民。
  有人则面容猥琐,或者身上散发异味,头发板结,时不时抓一抓,看样子应该是在抓跳蚤。
  李笠从旁边经过,没有丝毫嫌弃的表情,因为在他眼中,这些考生并无区别。
  只要来参加考试,说明对新朝廷抱着期待,那么,无论来的是什么人,他都欢迎。
  一个政权,只有尽可能获得更多民心,根基才会稳固,中原将近三百年的战乱、南北对峙,要收拢分裂的人心,谈何容易。
  为了收买河北地区人心,稳定李笠推行新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经过将近两年的酝酿、铺垫、筹办之后,正式在河北进行。
  第一级考试为乡试,在县治进行,考试试卷为统一刊印,于密封状态下运到各县,临考前启封,全程由官军监督。
  乡试对参加考试的资格并无太多要求,只要年满十六岁,是当地户籍在籍人员,无重大犯罪行为,就能在当地官府(县一级)报名。
  而且户籍也不分贵贱,伶人、手艺人一样可以报名。
  报名后,经过核对,确定无误,就会获得考试资格,并收集个人身体特征信息,譬如身高体重以及指纹,记录在案。
  考试资格的获取很简单,正常人只要报名、登记就能获得资格,不需要举荐,也不看样貌如何、是否有残疾。
  如此一来,考生自然形形色色。
  考试试卷,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是非题(判断题)、问答题,各题型分值不一,考试成绩分数化,分数最小单位是“一分”。
  试卷实行“糊名制”,确保考官阅卷时,看不出考卷是谁的,尽可能避免人为操纵考试结果。
  通过了乡试后(河北地区的乡试,是去年秋天),考试成绩达到要求的考生,就能参加州试,州试考场在各州州治,时间是来年春夏之际(现在)。
  考虑到考生的经济状况和居住地区,或许出远门会比较困难,县廨会组织本县考生集中出行,来回住宿、饮食都由公廨负责解决。
  现在,州试正在进行,考试成绩达到要求的考生,就获得参加“省试”的资格。
  尚书省吏部举办的考试称为“省试”,于州试当年的秋末,于京城(目前是开封行在)举行。
  届时,楚国各地的考生,到开封行在参加考试,往返、住宿都由官府包办,确保囊中羞涩但又有资格参加下一级考试的考生,有改变人生的机会。
  “省试”的成绩按地域分南北二榜,然后还会分士、庶二榜。
  上榜者就能入仕,入仕就是流内官。
  当然,在任职之前,上榜考生要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具备基本的行政能力,以便胜任职务。
  这就是目前的楚国科举,因为正在摸索中,所以有待改进。
  目前因为需要收买人心,所以考试频率较密,慢慢的,会改为每三年一次(每次含乡试、州试、会试)。
  但从一开始,李笠就确定了一个原则:每一级考试,考生上榜与否,只看考试成绩。
  考生的出身、门第、家庭情况,以及个人样貌、高矮胖瘦对考试成绩没有任何影响。
  也就是没有任何加分项,成绩排名只看卷面分数。
  按说该给特殊群体加分(戍边将士子女、殉国军人子女等),以振“武德”,但考虑到现状,一旦开了特例,更多特例也会出现,所以并未实行。
  如此一来,考试选拔的标准简单明了,分数至上,一分之差,就能决定上榜、落榜与否。
  张榜公布成绩排名时,成绩一目了然,相对公平,至少比起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好很多。
  不过,岭表各州,因为情况特殊,很多都是名义上的行政区,且交通极其不便,不太适合这样的选拔制度,特别处理。
  李笠在考场转了几圈,对考场秩序很满意,独自出了考场,和候在外面的相州刺史杜龛交谈起来。
  考场规定,开考后封门,直到考试结束前,任何人都不能进出,防的就是作弊。
  李笠能够进出,是因为他是皇帝,所以例外,但也只是这一次,所以陪同视察的杜龛等相州官员,都候在考场外。
  杜龛出身京兆韦氏,祖辈为了避祸,离开关中寓居荆襄,杜龛这一支,之前是襄州豪族。
  李笠问:“全国各州,都在今天举行州试,杜公族里,今次有多少人参加考试?”
  “四十九人。”杜龛回答,不等皇帝再问,又说:“其中,二十九人在襄州应考,十五人在荆州应考,五人在北荆州应考。”
  李笠点点头:“参加州试的就有四十九人,看来进入省试后,金榜之上,少不了京兆杜氏子弟的名讳。”
  杜龛笑道:“哪里那里,同州考试的,还有京兆韦氏、河东柳氏子弟,士榜的竞争很激烈。”
  这也没错,南朝的京兆韦氏、京兆杜氏、河东柳氏、河东裴氏这些侨姓士族,之前大多聚居在荆襄,所以其子弟的科举考试成绩,列入士榜。
  士榜的竞争极其激烈,毕竟士族们有良好的受教育条件和资源,只要子弟用功读书,不要整天游玩、嗑药、谈玄,文化水平还是很高的。
  所以,当前情况下,寒族子弟想要靠考试把士族子弟比下去,总体来说是不可能的,士族反倒是科举考试的受益者。
  于是,才有了士、庶分榜,让寒族考生避开“学霸”的碾压,拥有可靠地入仕途径。
  这一点很重要,是新朝收买人心最大的利器。
  本书由公众号整理制作。关注vx【书友大本营】,看书领现金红包!
  楚国建立已有七年,目前国内局势稳定,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新皇拥有绝对武力,无人可以挑战。
  有了武力为依仗,朝廷进行大范围的检寺、检籍、检地,确保国库的收入,以及可调用的劳动力,有充足的人力物力维持秩序。
  国家机器焕然一新,运转起来十分稳定,“动力充沛”,自然就没人敢造反。
  这是硬的一面,软的一面,就是朝廷用新的选拔方式——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
  踢开腐朽的九品中正制,给大量寒族子弟以及次级士族子弟以公平的机会(相对公平)入仕,入仕就是流内官。
  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许多寒族子弟,好不容易入仕,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入流”。
  所以,新朝在明显损害了地主阶层经济利益(清查田产,隐户,足额征税、征发劳役)的同时,又给了地主阶层政治利益。
  有得有失,权衡利弊之后,地主们意识到政治利益明显比经济利益重要,加上新朝的刀确实锋利,自然就二选一,老实了。
  毕竟,中原自古就是官本位社会,某个富甲一方的大家族,若没有“官”字护体,当地县令就能让其欲仙欲死。
  若族中子弟当了官,家族便有了保障,至少不那么容易被欺负。
  科举考试,就是让大小地主、大小家族们获取体制内“护身符”的最佳途径,这个道理,河北地区的地主们会想明白的。
  河北地区的现状,就是各地局势稳定,当然,不满和愤怒,依旧潜伏在许多人心中。
  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以及各地地头蛇,在楚军攻略河北时,遭受了重大的财产损失,说心中没有恨,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只要保持局势持续稳定,尝到了科举甜头的地主们,有了进入体制的稳固通道和上升空间,想造反的人,自然就成不了气候。
  李笠和相州官员们聊了一会,看看四周,看着这昔日的齐国皇宫、如今的相州州学,以及正在进行的科举考试,忽然想到了一首诗。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虽然这里是邺城不是建康,但意境有些相似。
  他确信,旧的时代即将被新的时代取而代之,各种规矩也会随之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