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只看王振能以种种手段,操纵着皇帝留柳知恩长谈,甚至又是巧妙地操纵着皇帝对柳知恩的观感,让其对他留下好印象,更是明目张胆地以此对柳知恩市恩,便可知道,他有十足的自信,可以保持对皇帝的影响力,甚至是有点对柳知恩示威的意思了:这孩子,我让他留你,他就留你,我让你说什么,你说了什么,便能讨好到他。若我要让他猜忌你、讨厌你呢……
  权宦、佞臣之所以惹人憎恶,便是因为如此。徐循虽然几乎没见过王振几面,现在却已有几分不喜欢他了。她道,“方才说的事,你能肯定他的用意么?”
  “奴婢十拿九稳。”柳知恩回答得也很稳。
  “可有凭据?”徐循不禁叮着问了一句。
  “未曾。”柳知恩顿了顿,解释道,“只凭眉眼,只可意会,但却又是确凿无疑。”
  这种情况,徐循也能理解,毕竟王振也不傻,不会做出狂言‘皇帝是我手中傀儡’这样的事来。不过,如此也使得处理他的难度大大提高,可说是十分棘手,毕竟,且不说皇帝的反弹,只说仁寿宫、清宁宫,现在和她相处得是都不错,不过如果她要把手往乾清宫里插的话,徐循可不敢担保两宫会是怎样的反应。
  见她沉思起来,柳知恩又进言道,“娘娘也莫发急,此事毕竟是奴婢的一面之词,再说,奴婢离京多年,对宫里的人事,本也不够了解。王振为人是否真是如此,还未可知,也别因奴婢多疑,冤枉了好人。日后若有机会,娘娘冷眼瞧着此人人品,也多留神几分吧。”
  徐循点了点头——她能考虑到的,柳知恩肯定一早就考虑到了,自己又何须担忧?他定是不会让她两面为难的。“现在皇帝也还小,没准再大几年,也就能看懂这些把戏了。”
  忽然间,她又想起了章皇帝,不免也有几分难过——章皇帝在的时候,哪个内侍敢打过这样的主意?操纵、摆布他?岂非是嫌自己活得太久了么?
  “毕竟,”她叹了口气,“栓儿也是大哥的孩子嘛。”
  “陛下睿智天生,只是年纪尚小……”柳知恩应声也说了许多奉承皇帝的话,不过从表情来看,显然自己也并未相信,徐循亦有几分无奈——每当听说栓儿功课不好时,说实话,她心里也不是很好受,总是会想,若是当年没有说穿真相……
  虽然没有说穿真相的结果,很可能是大臣武力逼宫,太皇太后被软禁起来,三杨成为权臣监国,栓儿登基太后摄政,国家陷入新一轮的动荡——未必会比现在的局势更好。然而。毕竟是出了力,又哪能感受不到这天下的重担,沉甸甸地压在心头?
  “只能是见步行步了。”她惆怅地说,“如今天下承平,栓儿又是个厚道、努力的孩子——亦不能说是不聪明,内阁里也都是贤臣,其实,也许未必一定要是天纵奇才,才有资格坐上皇位吧。”
  两人对视一眼,虽然没有言语,但却又是同时有会于心:他们都知道,对方现在,是想起了那天纵之才、雄姿英发、文武双全的章皇帝。
  #柳知恩的来访,并未在宫中掀起什么波澜。除了给徐循添上了一点心事以外,他也没有什么多余的行动,还是如常回去做他的厂公。虽然经常进仁寿宫请安,但基本和清安宫,又断绝了通信,回到了他晋升之前的状态中。
  倒是徐循,她本来宁静如死水的生活,因为柳知恩的出现,也有了一点变化,不再是‘蓬莱宫中日月长’,她又开始回到人间,开始关心乾清宫的消息了。
  毕竟是司礼监掌印太监,栓儿的大伴,王振在宫里,也算是个风云人物了,要打听到他的一些事情,并不算很难。徐循听到的也都不是什么负面的消息,王振这人,谨慎小心、热心和蔼,和同僚的关系都处得不错,在太皇太后、太后乃至是文臣跟前,都十分谦卑小心,听说其和内阁三位先生的关系,也相当不错。
  这样一个人,仿佛就和任何一个贤能的宦官一样,是值得褒奖、重用的,至于柳知恩担心的事情,现在还没有一点影子出现——但徐循却并未因此就动摇了对王振的怀疑,柳知恩为人如何,她很清楚,这种信任,一样是只能意会,纯粹是一种直觉。
  还是要找个机会见王振一面——现在,栓儿偶尔来给她请安的时候,他通常并不随侍在侧,要见王振,还真得找机会才行。
  就如她所说,栓儿还小,王振也还没有露出掌权的苗头,这件事毕竟还急不来。徐循也并不想办得太着急,太露痕迹——她还在等个合适的机会。
  就在平静的等待中,她的生活迎来了另一个变化。
  这变化,是从太皇太后将太后同她一道叫去仁寿宫说话开始的。
  太皇太后要交权了。
  作者有话要说:试试看吧,我都快绝望了,一次又一次的……
  第256章 成盟
  老人家毕竟年事已高,过去的几年里,风风雨雨,并未有几天真正消停的日子。去年刚出事时,凭着一股劲头还算是撑了一阵子,从去年冬天起,也许是劲儿过去了,她便经常病倒。虽不是什么大病,但也够烦人的了,不必是医生也知道,老人家体力不支,不说就此退休吧,起码也需要一段时间的荣养。
  不过,意识到了这一点,却并不意味着会有人规劝太皇太后交出手中的权力。就连最该说话的清宁宫,也是保持了沉默,大家都在等着太皇太后自己的选择。是把权力顺理成章地移交给太后呢,还是选择心腹女官代她行使一部分权力?这都可以随着她的心意去办,毕竟,太皇太后手里并非握有帝国重权,说白了,就是成心都翻不起什么大浪。之前内廷分裂,两宫对峙的局面,已经给内阁提供了足够的政治把柄,不论是女官还是太后取代了她的位置,也都很难在朝政上做出什么改变。就是个名头的变化罢了,对内阁来说,由谁来都是一样,而这点权力,太后也未必看在眼里。
  尽管如此,太皇太后依然选择了太后,而非是徐循料想中的六尚女官,这自然是出乎了不少人的意料,甚至就连太后,一进屋子,见到太皇太后身前摆放的皇帝大宝时,都是挑了挑眉毛,难掩面上惊容。
  “来了?”对两人的跪礼,太皇太后只是回以淡淡的一个词,心情似乎是喜怒难测。徐循也不知道她现在到底情绪如何,和太后她也斗了有若干年了,到最后要亲自把摄政的权力交给她,虽然是为大局计,但太皇太后心里想必也是有几分五味杂陈。
  “是。”太后也表现得很低调,很恰如其分。“您身子可好些了?夜里可还咳嗽?杜太医的药,吃得还好么?”
  “好些了,就是还要休养。”提到自己的健康,太皇太后神色缓开了几分,似是认命地叹了口气,便示意乔姑姑,“取匣子来。”
  她并未指明,不过,乔姑姑倒是心领神会,很快便捧回了一个并不小的红木匣子,盖是开的,徐循看了一眼,里头整整齐齐码的全是奏章。
  “虽说,现在国事都是三位阁老处理,咱们这就起个盖印的作用。但规矩还是和从前一样……”太皇太后倒是不疾不徐地为两人解说起了如今的政事流程。
  昔年章皇帝在位时,做了一件也不知是好还是坏的事儿,当时颇有人诟病,但如今看来倒是挺好的,那便是把批红权分享给了司礼监。又或者说是设立了一个文书部门,帮着他做抄写工作。在当时,大致上司礼监秉笔太监的作用,便是帮着他把大部分奏章上内阁写的票拟抄到奏章上,一般来说都是照抄无误。遇有国家大事,或者是紧急军情,司礼监和内阁都会将奏章做特别标识,皇帝也是心中有数,明白自己每日里该看、该亲自批示的奏章有哪几本。
  比起前代事必躬亲的太祖、太宗,这样的制度,当然是把他从文书工作中给解放出来。将更多的权力交给了内阁,在当时,大臣诟病此事,也不是因为皇帝找人来帮着抄票拟,而是认为如此一来,权力集中到内阁,六部职权被进一步的削弱。其中许多权力纠葛斗争的细微,就不足为外人道了。徐循当时还听章皇帝说过几次这事,不过记忆也已经模糊,只记得最后司礼监的规模扩张得颇为厉害,职权也成为了二十四衙门中无可争议的第一。
  现在,皇帝虽然不能亲政,太皇太后也不主政,但因为有司礼监在,朝政还是运行得有条不紊,内阁写票拟,封送司礼监。名义上太皇太后也能随时调阅,不过大多数时候都是照抄票拟,再下发回去。如有需要下诏、谕、敕书的,再请掌握皇帝大宝的太皇太后用印。如此一来,整个流程井井有条,虽然掌权的实际上是内阁三杨,但在礼仪程序上却挑不出什么错来。也不至于为后来人树立权臣乱政的坏榜样,君臣之间,恪守分野,将来传出去,也是一段佳话。
  既然如此,太皇太后在这个流程中当然也扮演的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奏疏批红,她可以不管,甚至可以不看,但是需要用到皇帝大宝的诏书等,便算是重要事务了,如果说服不了太皇太后,便不能用印。她的地位虽然远远比不上垂帘听政的摄政太后,但对于内阁也是一道制约,起码能维护住内廷的一些底线。这点权力,到底也不能轻忽赋予。
  听太皇太后讲解了一番,徐循大致明白她平日里都在做什么了——虽说可以不管平时奏疏的批红,但看太皇太后的表现,她还是会查阅奏疏和票拟的,就算不是全开,起码也经常抽查,并不是真的就只甘心于做个人肉印章了。
  “内廷的权力,已经被分摊得很薄了。”太皇太后看了两人一眼,语重心长。“不能再和女官们分享,再继续分薄下去。有些事,有一就有二,先例一开、后患无穷……唉,虽说我也难放下,但情势如此,也只有交到你们二人手上。”
  徐循立刻就站了起来,重又跪了下去。
  “老娘娘身子不适,请太后娘娘摄政,也是名正言顺之事。但妾身——”
  她的推辞才刚开了个头,便被太后打断了。
  “你知道国朝上下,都发生着什么事么?”她显得有些疲倦,没等徐循回答,便又问道,“且不说天下吧,就说京城内,这朝廷内外,最近都有什么纷争,又出了什么乱子?”
  徐循只能哑然以对:她们宫廷女子,一直以来都按照国朝祖训行事,宫门以外的事,一概不闻、一概不管,要说宫外平民过的日子,她也许还知道一二,但朝廷里的事,她从何得知?
  “也不问你,就问你吧。”太皇太后又把矛头对准了太后,“如今瓦剌掌权的是哪个贼酋,你知道么?老可汗病了,诸孙争位,你晓得谁获胜的几率大些,谁更是野心勃勃,和我国素来敌对?”
  太后并未不快,而是露出深思之色,寻思着回道,“媳妇实是不知,不过,此事可询问大臣们,再同厂卫的口径相合,两厢印证,当可了解大概。”
  太皇太后微微点了点头,语气宽松了些,“不错,还算是有些章法。但我再问你,三杨之中,你知道谁和谁更合得来,谁的门生都有哪些,其在哪些事上立场一致,哪些事上利益相悖?这些事,东厂告诉你的,未必可就是真的。”
  她是在暗示东厂也可能和内阁有利益勾连,太后闻言,娇躯顿时一震,“还不至于到这个地步吧?”
  “宦官内侍也是人,也要在朝中立足。”太皇太后淡淡地道,“不然,你当大郎为什么要特地从南边调个与世无争的柳知恩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