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开启民智
“中国必须要统一,这一点没有谁阻挡,谁要是阻挡,我蔡锷第一个跟他过不去。但就是不知道大总统想要怎么样一个统一的办法?”这是蔡锷关心的问题,他需要知道张一凡的政治态度,需要知道张一凡想要建立什么样政体的国家。
“我张一凡统一的办法,不存在绝对的民-主或者是专制。第一点在民事一般整事上只要不是涉及军国大事的话,那么必须要法律高过一切,包括大总统,实行法治;而军国大事上则是实现人治,我不允许法律束缚经纬之才的作为;第二点那就是中央集权,地方民-主,军国大事必须要有参谋谋划,元首统一号令,军权必须统一,不允许可以拥兵自重的存在,地方上我不允许专制,必须要民-主;第三点不允许世袭,不论是否有能力,都不允许世袭官职,包括我张一凡将来的子女断然不会让他们进入军政两界的高层,不允许任何一个藩王诸侯存在。治国关键不是在于选择了什么样的政体,关键的是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是什么文化,我们民族的文化培养了什么样人,是什么样的人在掌管政府,是什么人在作为执行者。只有将制度,法律,以及人,三者结合起来,才能打造一个盛世,单靠其中任何一个都是不现实的,都是不可能让国家长治久安的。”张一凡说了自己思考了很多年的政治思想。
“大总统的这番话确实让蔡锷大开眼界,想来也是不会有几个人像大总统这般深究的,只不过口口声声说是为了我汉族,那又为何要中央集权呢,莫非大总统想要当皇帝?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强大的国家他们都是实行民-主共和制的,中央集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已经不合适我们民族的发展了,只有民-主和共和才能让我们的民族更好的发展。”蔡锷确确实实的是一个主张共和民-主的人士,否则也不会在袁世凯称帝的时候,断然讨回云南进行讨伐袁世凯了,如果张一凡想要当皇帝的话,他蔡锷是肯定不会答应。
“我张某人说过要中央集权,但是此生绝对不会称帝,中央集权并不是要称帝,倘若中央不集权的话,形势就是像今天一样,你是一个诸侯,我是一个诸侯,天下八百诸侯,那岂不是要大乱了。还有一点蔡将军知道他们是为什么要共和,为什么要民-主吗?”张一凡笑眯眯的问着蔡锷,这个问题他不相信此时国内的人可以给出自己一个比较好的答案。
蔡锷还真的是被问住了,他只知道列强是强大的,他们共和,所以中国想要强大也需要共和的,仅此而已,蔡锷一脸不解的看着张一凡。
“这个问题,我张某人也是只懂得一点皮毛的,这里面涉及到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清楚的。然而不管是民-主共和还是集权,他们都是没有一个很明显的界定,都是为了我们民族的强大而实施的手段,民-主共和不是目的,是手段而已。蔡将军以为呢?”张一凡很是认真的看着蔡锷。
蔡锷在思考,他意识到自己此前陷入了一种误区,那就是为了民-主而民-主,为了共和而共和,现在他被张一凡点醒了,不过他觉得民-主是肯定需要的,专制的时代必然是要过去的。
“那大总统以为我们不需要民-主不需要共和?”
“蔡将军大谬,我说的是要中央集权,而不是说的专制,专制出现的错误肯定是会被共和民-主要多得多,但是民-主共和也不能群龙无首。这一切的建设都是需要一步步的来,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建立一个民族的不朽功业不是你我几个人可以完成的,是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和奋斗的,我们只能为他们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已。”
“我知道,按照大总统的这种打算是要建立一个千秋功业,建立一个不朽的千秋功业,只是就大总统所说的这些,我们在这些事情上要怎么划分呢,没有任何一个具体的标准可以衡量优先人治还是优先法治,我们要如何杜绝那些世袭,我们要如何杜绝藩王的形成存在,还有按照大总统的意思,我们需要建立一种什么样的民族文化,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建立什么样的制度,建立什么样的法律,这一切好像都不是简单地问题的。”蔡锷他在这一刻明白了眼前的这一位年轻人并不是那种只懂得打仗的愣头青,他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他非常震惊眼前的这个年轻人有着这样的见识,暂且不说这些见识这些理论是不是对的,单就他可以说出这番话,便就是不错了。
“一切的根源还是在于人,制度是人建立的,也是人破坏的。法律是人建立,也是人践踏的。在民-主以及专制之间要怎么划分,也是人在划分的,所以一切的问题归结起来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人是什么样的人,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是什么文化。”张一凡他也是料不到蔡锷的反应居然是这么快的,要知道自己的政治观念谈不上什么新颖,但那是在21世纪的时候,他没有想到眼前的这个落后年代的蔡锷居然会有这般的见识。
“那以大总统的高见,我们需要建立一种什么样的民族文化,需要将我们民族的子民塑造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可以保得住这一份千秋功业呢。”蔡锷心中已经是归属张一凡了,他不再是因为张一凡厉害,不是因为张一凡在短短几年之间将自己的领地发展成为那个规模,他是深深的折服在张一凡的真知灼见之下了。
“是啊,需要塑造什么样的人,需要建立什么样的文化呢,这是一个问题,非常大的问题,关系到民族千秋万代的工业问题。”想到这一个问题,张一凡也是非常的头疼,虽然他知道根源是在于人,问题的关键是在于人,在于文化,然而轮到要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张一凡心中还是没有定论的,他只是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还没有具体。
“我心中虽然还没有定论,但是却也有一个大概,不知道蔡将军可愿意助大我达成心愿,不知蔡将军可愿意为我汉族,为我汉家子弟的天下,为我汉族不朽功业立下汗马功劳。”张一凡这个时候已经是明摆着的拉拢,明摆着要招纳了。张一凡自知自己没有那一份惊天地泣鬼神的才智,他需要借助整个民族的智慧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目的,关于这个问题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这种根源问题,他没有那一份才智,但是他知道只要自己开启民智,自己要开明,不能武力阉割民智,那么接下来的时间里自然是会开花结果的。自己要做的就是播下正确的种子,并且保护它茁壮成长就可以了。
将来的形式必然是会大大改变的,民族之间比拼是整个民族的整体智慧,而不是某一个英雄人物,除非是真的出现了那种逆天级的人物,所以张一凡才会决定要开明的开启民智,这才是民族将来强大的根源,自己一个人带领着一些英雄可以让中国红火一时,那之后的事情?所以一直以来他才会那么注重教育,而就他所知的情况来看的话,德国在这段时间以及将来的二三十年的时间里之所以那么强横,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德国普及了义务教育,德国的教育为他们自己培养了很多人才。
德国的军队那么强大同样是得益于他们的教育,他们的士兵当中几乎没有文盲的,这个其他国家的情况是很不同的。现在以及以后的军队再也不是那种一群莽夫的天下了,需要的除了军人的基本的品质之外,还需要更多的智慧,才可以赢得战争的。
蔡锷心中也是略微有些失望的,但是却也在意料之中的,如果张一凡这个时候非常清楚的提出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话,那么就真的是妖孽了,那蔡锷就要开始怀疑张一凡是不是上天派来帮助汉族的人了。
“蔡某才疏学浅钱,实不敢当大总统厚爱,不敢言功劳二字,只是我蔡锷到底也是汉家的子民,我愿意听从大总统差遣,追谁大总统为我汉族的不朽功业死而后已。”蔡锷毫不犹豫的说道,这一刻他久违的热血再一次的涌上了心头,看见了自己心中的渴望,他看见了自己驰骋沙场之上,他看见了自己马革裹尸,只为心中热血。
“好,有蔡将军这样的大才助我,距离大业又进一步了。”张一凡握着蔡锷的手,两个人颇是有那种英雄惜英雄的感觉,英雄所见略同。同样是英雄人物,同样是一腔报国热血,两个人促膝而谈,直到天亮了,意犹未尽。谈得大多也都是那些治国,行军打仗这种军国大事,根本就不会涉及到任何的琐事,他们的心中已经没有了那些琐事,全身心关注的都是国家。
送走了蔡锷,张一凡心中的高兴并未减少多少,可是他的心中更多的还是要如何将那些军阀收拾掉,用文斗的方式。
“我张一凡统一的办法,不存在绝对的民-主或者是专制。第一点在民事一般整事上只要不是涉及军国大事的话,那么必须要法律高过一切,包括大总统,实行法治;而军国大事上则是实现人治,我不允许法律束缚经纬之才的作为;第二点那就是中央集权,地方民-主,军国大事必须要有参谋谋划,元首统一号令,军权必须统一,不允许可以拥兵自重的存在,地方上我不允许专制,必须要民-主;第三点不允许世袭,不论是否有能力,都不允许世袭官职,包括我张一凡将来的子女断然不会让他们进入军政两界的高层,不允许任何一个藩王诸侯存在。治国关键不是在于选择了什么样的政体,关键的是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是什么文化,我们民族的文化培养了什么样人,是什么样的人在掌管政府,是什么人在作为执行者。只有将制度,法律,以及人,三者结合起来,才能打造一个盛世,单靠其中任何一个都是不现实的,都是不可能让国家长治久安的。”张一凡说了自己思考了很多年的政治思想。
“大总统的这番话确实让蔡锷大开眼界,想来也是不会有几个人像大总统这般深究的,只不过口口声声说是为了我汉族,那又为何要中央集权呢,莫非大总统想要当皇帝?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强大的国家他们都是实行民-主共和制的,中央集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已经不合适我们民族的发展了,只有民-主和共和才能让我们的民族更好的发展。”蔡锷确确实实的是一个主张共和民-主的人士,否则也不会在袁世凯称帝的时候,断然讨回云南进行讨伐袁世凯了,如果张一凡想要当皇帝的话,他蔡锷是肯定不会答应。
“我张某人说过要中央集权,但是此生绝对不会称帝,中央集权并不是要称帝,倘若中央不集权的话,形势就是像今天一样,你是一个诸侯,我是一个诸侯,天下八百诸侯,那岂不是要大乱了。还有一点蔡将军知道他们是为什么要共和,为什么要民-主吗?”张一凡笑眯眯的问着蔡锷,这个问题他不相信此时国内的人可以给出自己一个比较好的答案。
蔡锷还真的是被问住了,他只知道列强是强大的,他们共和,所以中国想要强大也需要共和的,仅此而已,蔡锷一脸不解的看着张一凡。
“这个问题,我张某人也是只懂得一点皮毛的,这里面涉及到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清楚的。然而不管是民-主共和还是集权,他们都是没有一个很明显的界定,都是为了我们民族的强大而实施的手段,民-主共和不是目的,是手段而已。蔡将军以为呢?”张一凡很是认真的看着蔡锷。
蔡锷在思考,他意识到自己此前陷入了一种误区,那就是为了民-主而民-主,为了共和而共和,现在他被张一凡点醒了,不过他觉得民-主是肯定需要的,专制的时代必然是要过去的。
“那大总统以为我们不需要民-主不需要共和?”
“蔡将军大谬,我说的是要中央集权,而不是说的专制,专制出现的错误肯定是会被共和民-主要多得多,但是民-主共和也不能群龙无首。这一切的建设都是需要一步步的来,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建立一个民族的不朽功业不是你我几个人可以完成的,是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和奋斗的,我们只能为他们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已。”
“我知道,按照大总统的这种打算是要建立一个千秋功业,建立一个不朽的千秋功业,只是就大总统所说的这些,我们在这些事情上要怎么划分呢,没有任何一个具体的标准可以衡量优先人治还是优先法治,我们要如何杜绝那些世袭,我们要如何杜绝藩王的形成存在,还有按照大总统的意思,我们需要建立一种什么样的民族文化,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建立什么样的制度,建立什么样的法律,这一切好像都不是简单地问题的。”蔡锷他在这一刻明白了眼前的这一位年轻人并不是那种只懂得打仗的愣头青,他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他非常震惊眼前的这个年轻人有着这样的见识,暂且不说这些见识这些理论是不是对的,单就他可以说出这番话,便就是不错了。
“一切的根源还是在于人,制度是人建立的,也是人破坏的。法律是人建立,也是人践踏的。在民-主以及专制之间要怎么划分,也是人在划分的,所以一切的问题归结起来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人是什么样的人,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是什么文化。”张一凡他也是料不到蔡锷的反应居然是这么快的,要知道自己的政治观念谈不上什么新颖,但那是在21世纪的时候,他没有想到眼前的这个落后年代的蔡锷居然会有这般的见识。
“那以大总统的高见,我们需要建立一种什么样的民族文化,需要将我们民族的子民塑造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可以保得住这一份千秋功业呢。”蔡锷心中已经是归属张一凡了,他不再是因为张一凡厉害,不是因为张一凡在短短几年之间将自己的领地发展成为那个规模,他是深深的折服在张一凡的真知灼见之下了。
“是啊,需要塑造什么样的人,需要建立什么样的文化呢,这是一个问题,非常大的问题,关系到民族千秋万代的工业问题。”想到这一个问题,张一凡也是非常的头疼,虽然他知道根源是在于人,问题的关键是在于人,在于文化,然而轮到要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张一凡心中还是没有定论的,他只是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还没有具体。
“我心中虽然还没有定论,但是却也有一个大概,不知道蔡将军可愿意助大我达成心愿,不知蔡将军可愿意为我汉族,为我汉家子弟的天下,为我汉族不朽功业立下汗马功劳。”张一凡这个时候已经是明摆着的拉拢,明摆着要招纳了。张一凡自知自己没有那一份惊天地泣鬼神的才智,他需要借助整个民族的智慧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目的,关于这个问题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这种根源问题,他没有那一份才智,但是他知道只要自己开启民智,自己要开明,不能武力阉割民智,那么接下来的时间里自然是会开花结果的。自己要做的就是播下正确的种子,并且保护它茁壮成长就可以了。
将来的形式必然是会大大改变的,民族之间比拼是整个民族的整体智慧,而不是某一个英雄人物,除非是真的出现了那种逆天级的人物,所以张一凡才会决定要开明的开启民智,这才是民族将来强大的根源,自己一个人带领着一些英雄可以让中国红火一时,那之后的事情?所以一直以来他才会那么注重教育,而就他所知的情况来看的话,德国在这段时间以及将来的二三十年的时间里之所以那么强横,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德国普及了义务教育,德国的教育为他们自己培养了很多人才。
德国的军队那么强大同样是得益于他们的教育,他们的士兵当中几乎没有文盲的,这个其他国家的情况是很不同的。现在以及以后的军队再也不是那种一群莽夫的天下了,需要的除了军人的基本的品质之外,还需要更多的智慧,才可以赢得战争的。
蔡锷心中也是略微有些失望的,但是却也在意料之中的,如果张一凡这个时候非常清楚的提出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话,那么就真的是妖孽了,那蔡锷就要开始怀疑张一凡是不是上天派来帮助汉族的人了。
“蔡某才疏学浅钱,实不敢当大总统厚爱,不敢言功劳二字,只是我蔡锷到底也是汉家的子民,我愿意听从大总统差遣,追谁大总统为我汉族的不朽功业死而后已。”蔡锷毫不犹豫的说道,这一刻他久违的热血再一次的涌上了心头,看见了自己心中的渴望,他看见了自己驰骋沙场之上,他看见了自己马革裹尸,只为心中热血。
“好,有蔡将军这样的大才助我,距离大业又进一步了。”张一凡握着蔡锷的手,两个人颇是有那种英雄惜英雄的感觉,英雄所见略同。同样是英雄人物,同样是一腔报国热血,两个人促膝而谈,直到天亮了,意犹未尽。谈得大多也都是那些治国,行军打仗这种军国大事,根本就不会涉及到任何的琐事,他们的心中已经没有了那些琐事,全身心关注的都是国家。
送走了蔡锷,张一凡心中的高兴并未减少多少,可是他的心中更多的还是要如何将那些军阀收拾掉,用文斗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