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蓄力
  (求收藏,求推荐票!)
  《石头记》虽然爆红,但谢慎的目标却没有因此发生改变。他的重心仍然在科举上,回到书院后他便按照之前孔教谕特训时的吩咐进行重复性强化记忆。
  参加县试考校的是学子的基础能力,如果不能将四书中的内容与朱子集注一一对应,再好立意的文章也不会被考官青睐。虽然如今谢慎在吴县令和孔教谕心中的形象都很好,但为保万无一失,谢慎还是要啃下这根硬骨头。
  读书的日子是平淡的,时间久了难免会有些乏味。但好在谢慎有水芸这个红袖佳人,休息的日子也算有个调剂。
  夏去秋来,秋去冬至。
  转眼间谢慎来到大明朝已经是第二个年头。
  二月春风料峭,坐在阁楼窗旁的谢慎痴痴的望着这红尘紫陌。
  准备了近一年,谢慎对儒家经义的理解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加之又有王守仁赠予的笔记注疏,谢慎对明日的县试生出了无限期待。
  这是漫漫科举之路的第一步,谢慎一定要走好。
  县试报名需要有人担保,这也是大明朝科举的一大特色。具体的来说需要五名学子互相担保,三味书院参加县试的考生很多,除了王守文和谢丕,谢慎又找了另外两名相对交好的学子互保。
  除此之外,还需要一名本县县学的廪生出面担保,谢慎本想着请王守仁作保,但今年是弘治六年,恰巧是大比之年。王守仁去年秋闱通过了乡试,此刻已经在京中准备会试,自然无法替谢慎作保。
  最终还是由谢丕从县学中找来一廪生替谢慎作的保。
  搞定了担保事宜,剩下的便是等待本县礼房确定考试资格了。
  余姚是科举强县,考生可谓众多,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遴选。家世背景不清白的学子会被毫不犹豫的剔除。至于那些还在服丧的学子自然也没有资格参加考试。
  谢慎前世就对科举有过深入研究,但当他亲身经历其中时,还是被浩荡的声势所震撼。
  光是参考的余姚学子就有八百人之多。这可是八百人啊!
  要知道县试作为最基础性的一级考试,不像乡试、会试、殿试三年一考而是每年都会进行。也就是说每年都会有近千名读书人同场角力,在县试中拼的面红耳赤。
  县试录取人数从几十到一百不等,像余姚这样的科举强县,录取人数大概在八十上下。也就是说小小一级县试录取率竟然只有十分之一。
  县试多在二月十五举行,考场便是县学中临时搭起的考棚。
  吴县令是爱惜学子之人,故而命县衙拨出专门款项购置加厚的草棚,以防考生有风吹雨淋之苦。谢慎本着踩点的目的提前去了一次县学,当他看到用砖墙隔开的简陋号舍时,差点一口老血喷出来。
  这就是诸学子口中大气的考棚?习惯了三味书院优雅环境的谢慎简直不能接受啊。
  好在县试一共只考两天,分五场进行,忍一忍便过去了。
  其实县试拥有很大的自由度,由于考官就是县令本人,他个人的喜好就会直接影响到考试场目的设置。
  比如吴县令喜欢作诗,故而余姚县试最后一场面试的考校就定为试帖诗,题目自然由吴县令来出。
  县试由于自由度大,很容易出现许多临时突发情况。比如在第一场时文的考校中县令对某个学子的文章很喜欢,很可能便内定他为案首,后面的几场考试便相当于走个过场。只要被县令内定学子的其余几场考试成绩不是差的离谱,就铁定是县试案首了。
  谢慎悉心准备的便是这第一场的时文考试。超长的备考周期让他觉得有些疲惫,故而他决定临考前出去和王守文、谢丕好好吃一顿放松心情。
  谢慎下了阁楼发现王家的马车已经停在了竹楼门口。
  见二人神情严峻,谢慎颇是有些感慨。
  “准备了这么久,就看这一场考试了。”
  王守文叹了一声。相较而言他是三人中学问最差的,如果不能考过县试接下来的事情就都没有谈论的意义。
  王家是书香门第,如果王守文县试都过不了传将出去可是有辱门庭的。尤其是有了王守仁这个例子在前,王守文更是会被无情的比较一番。
  谢慎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慰道:“你也不要太紧张了。你的底子扎实应付县试应该不成问题的。”
  三人依次上了马车,但听清脆的一记鞭响,马车便徐徐催动。
  拉开车帘望着繁闹的街市,谢慎生出一股今夕是何年的感慨。
  王守文早已在望月居定好了席位,待到马车停靠好几名小厮便陪着笑脸迎了过来。
  谢慎见大堂之内乌泱泱的一片直皱眉头道:“怎么选了个这么聒噪的地方。”
  王守文连声解释道:“在二层雅间早定好了席位,我办事你还不放心吗?”
  谢慎苦笑道:“那便好。”
  三人依次上了楼在临窗的包席坐定,小厮笑吟吟的问道:“几位公子想必要参加明日的县试吧。小店现有厨子熬的金榜粥,喝了便可高中。”
  谢慎直翻白眼道:“县试上榜者凡总只有几十人,若有上百人喝了你家的粥,那余的名额你来补吗?”
  王守文却是摆手道:“慎贤弟,不过是讨个彩头嘛,他又没说错。反正是我出钱,这样吧,你给我来上三碗!”
  王守文也不问价格当即点了三碗金榜粥,真是豪气!
  那小厮笑的合不拢嘴,连声应着退下了。
  谢慎咒骂道:“不知他们又要赚多少银钱,这和抢有何区别?”
  等菜的工夫有些漫长,谢慎随意一瞥却看到邻近包席里一人分外的眼熟。
  那人峨冠博带,锦衣华服被一众学子围在正中,俨然新科县试案首一般。
  谢慎定睛一瞧,那人不是烛湖孙氏的大少爷孙若虚是谁!
  但听得一人吹捧到:“孙公子这学问在余姚城中要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本次县试的案首定然是孙公子了。”
  另一人接道:“是啊,孙公子出自名门,自当揽承祖业,以书香持家。”
  “听人说孔教谕新收了一个学生叫谢慎,端是才情了得,不知会不会对孙公子构成威胁?”
  “谢慎?没听说过,应该是一破落寒门子吧,这样的人也能做县试案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