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章 力排众议(二)
呵,好小子,这诈术都耍到咱的头上来了!
感业寺能出啥事,自然只能是在内里带发修行的武媚娘发生了意外,陈子明虽尚不曾接到柳如涛那头传来的消息,可一见到李恪这等气急败坏的样子,便知事情十有**是办成了的,心情自是不错得很,当然了,以陈子明的城府之深,自是断然不会表露出来的,
“微臣鲁钝。”
明知道李恪这是在玩讹诈的手段,陈子明自是不会上当,紧着便作出了副讶异的样子,茫然地回应道。
“哼,朕刚得知消息,媚娘死了,说是自尽,这断不可能,朕不信,定是有人暗中谋害所致!”
李恪死死地盯着陈子明看了好一阵子,见陈子明茫然的表情不像有假,这才收回了冷厉的目光,可脸色却依旧是铁青着,怒哼之声里的煞气也自不见丝毫的消减。
“陛下还请慎言,容华娘娘(武媚娘的封号)之名讳实不宜公然宣之。”
听得李恪亲口证实了武媚娘的死亡,陈子明心中最后的一丝担心也已是尽去,可表现出来的却依旧是一如往昔的冷静,并未随着李恪的愤怒而动容,仅仅只是面色肃然地劝谏了李恪一句道。
“朕……,哼,此事颇有蹊跷,朕断不能坐视,不查个水落石出,朕定不罢休!”
被陈子明这么一提醒,李恪的脸色顿时便更难看了几分,有心要大发作上一番,却又碍于与武媚娘的过往实在说不出口来,只能是气咻咻地赌咒了一番了事。
“陛下圣明。”
李恪既是决意要查,陈子明自是不会拦阻,没旁的,在陈子明看来,以柳如涛的办事之老道,必是早将手尾处置干净了的,满天下又有谁能查得出根底来。
“哼,朕,朕……”
见得陈子明这等不冷不热的样子,李恪心中的憋屈自不免便更浓了几分,偏偏他与武媚娘之间的真实关系实在是见不得人,李恪纵使愤懑无比,却也没得奈何,怒哼之余,也就只能是在御书房里焦躁地打着转转。
“陛下,微臣刚接到兵部转来的告急文书,还请陛下过目。”
于陈子明来说,武媚娘既死,事情也就算是完结了,至于李恪甘心不甘心么,他却是根本不打算理会,也不打算在此事上出言安抚李恪,这便一抖手,从宽大的衣袖里取出了那份松州告急文书,双手捧着,恭谨地递到了李恪的面前。
“此事,朕知道了,就先在政事堂过过再说好了。”
李恪这会儿正自心疼武媚娘的死,又哪有心思跟陈子明讨论政务的,虽是接过了告急文书,也大致浏览了几眼,却无心去听陈子明的建议,但见其不耐地一挥手,已是就此下了个决断。
“陛下圣明,微臣告退。”
见得李恪如此之心烦意乱,陈子明也自无可奈何,只能是恭谨地应了一声,便即就此退出了御书房,但却并未回转尚书省,而是紧着便传令诸般宰辅以及兵部尚书李勣即刻到门下省政事堂议事……
“诸公,这就开始罢,先请李尚书谈谈兵部对吐蕃犯边一事之看法好了。”
陈子明高居宰辅之位已是多年,参加过的政事堂议事也早不知几回了,可真说到主持议事么,却尚是头一回,然则对于见惯了大场面的陈子明来说,这根本就算不上甚大事儿,哪怕他并未有甚宏篇巨论的开场白,仅仅只是简单的一句宣布开会而已,强势之姿态却已是毕露无疑了的。
“诸位大人,急报是今日一早送抵京师的,经我兵部上下推演,此番吐蕃悍然兴兵攻伐白兰部,意在试探我大唐之虚实,若我大唐置之不理,则其必再增调大军,一举将白兰部并入其国,若如此,我大唐三面遏制吐蕃之势态恐难维持,须防吐蕃人得寸进尺,故,我兵部上下一致以为此事断不能轻忽了去。”
在陈子明不曾崛起之前,李勣可是与一代军神李靖并称为军中顶梁柱的人物,于军略上的才干自是极强,哪怕急报里对战事之描述并不详细,可李勣却能敏锐地从中推敲出吐蕃此番用兵的虚实之所在。
“嗯,兵部对此有何建议?”
在朝十数年来,陈子明虽与李勣时有摩擦,可对其之能力却还是知晓的,此际见其分析与自己的判断基本吻合,也自不以为奇,并未加以点评,仅仅只是语调淡然地往下追问道。
“回陈大人的话,下官以为此际恐不宜轻启战端,当以调停为主,故,下官提议礼部及早派人前往吐蕃,直叱其非,勒令其及早退兵止戈。”
李勣虽是看到了吐蕃对白兰部用兵的威胁性,但却并不希望在此际出兵反击,没旁的,在李勣看来,吐蕃近年来实力虽有所增强,可较之鼎盛的大唐而言,依旧不过是莽荒小国而已,实不足惧,只要大唐表明了态度,吐蕃怕是没勇气忤逆大唐的决定,再者,大唐如今新君初立,国内局势虽看似平稳,可毕竟处于政权交接之时,终归须得将注意力集中于国中事务,征战之事,能免则免,以防国中生乱。
“若是吐蕃不听劝,趁机增兵一举灭掉白兰部,李尚书可有甚遏制之策么?”
李勣这么个回答明显不合陈子明之意,没旁的,吐蕃人野心勃勃,早有跟大唐争夺西北霸权之心思,若不将其扩张之势扼杀在萌芽状态,后果实是不堪设想了去,要知道前世那个时空里,吐蕃可是跟大唐缠斗了近两百年之久,又岂是好相与的。
“这……”
李勣根本就没考虑到这等可能性,一时间不禁为之语塞不已——倘若面对着的是旁的宰辅,李勣自是无惧,大可畅畅而谈地扯上一通如何调兵震慑吐蕃人之策,可问题是陈子明的军略水平并不比他李勣差,在这等没有准备的情况下乱扯,十有**要被陈子明问得个满头是包,与其到时候狼狈不堪,倒不如干脆闭口来得强。
“陈大人过虑了,吐蕃不过小寇耳,安敢抗拒我大唐之天威哉,遣使调停不成,再作计较也不为迟么。”
陈子明乃是从龙元勋,又是首辅大臣,他这么一冷言逼问之下,边上几名宰辅明显都有些不自在了,只不过反应却各不相同,崔敦礼与于志宁皆是一派目不斜视状地端坐着不动,可殷元却是眉头微皱地开了腔,摆出了副力挺李勣之架势。
“殷大人真以为亡羊之后还能补牢么?”
这月余来,殷元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是恭谦,基本不在朝务上给陈子明找麻烦,可实际上么,暗中却是没少下些小绊子,手法虽隐蔽,然则以陈子明之睿智,其实早就看得个通透,也没指望这厮在尚书省站稳了脚跟之后会跟自己和平相处,只是没想到这厮居然会如此迫不及待地便冒出了头来,还是在这等军国大事上乱发厥词,当真是可忍孰不可忍。
“陈大人言重了,殷某不过是实话实说罢了,崔大人、于大人,您二位怎么看此事?”
殷元对自己的定位其实是心中有数的,说穿了就是一制衡者罢了,若是不能跟陈子明当众扳扳手腕,只怕没过多久,就会彻底失了圣眷,问题是真跟陈子明对上了,殷元的底气又明显不足,没旁的,早年他可是没少跟陈子明当庭对辩,每回都被弄得个灰头土脸不已,这一见陈子明有着要冲自己发飙之迹象,自是不敢独自硬扛,这便转手将崔,于两位同僚都拉扯了进来。
“陈大人,下官以为此事还是须得慎重些方好,今,濮王余孽兀自未曾肃清,朝局当以稳为主,实不宜轻动无名,姑且暂缓处置也自无不可之处。”
崔敦礼乃老于世故之人,这一见殷元明显有着祸水东引之意味,自是不肯上当,也就只是不置可否地颔首了一下,却愣是啥话都不肯说,倒是于志宁顾忌到平稳之需要,谨慎地出言附和了一番。
“仲谧(于志宁的字)所言甚是,值此微妙时分,一切当须得以稳为上,区区边患耳,实无足道哉。”
于志宁的话音方才刚落,殷元立马便高声应和了一把,与陈子明分庭抗礼之势俨然。
“崔大人可有甚要说的么?”
饶是殷元说得兴起,可陈子明却是根本不为所动,也没急着去反驳其之言论,甚至连看都不曾看其一眼,侧头望向了沉默不语的崔敦礼,语调淡然地发问了一句道。
“此事慎重些也好,再议议也就是了。”
崔敦礼从来都是个中立派,这一见今日之议事要起冲突,他自是不愿被卷入其中,又哪肯在此际表明态度,回答的话语么,自也就是敷衍之辞了的。
“陈大人莫非以为当战么?”
崔敦礼这等模棱两可的话语一出,殷元可就来劲了,紧着便出言挤兑了陈子明一句,显然是准备让陈子明好生丢脸上一番了的……
感业寺能出啥事,自然只能是在内里带发修行的武媚娘发生了意外,陈子明虽尚不曾接到柳如涛那头传来的消息,可一见到李恪这等气急败坏的样子,便知事情十有**是办成了的,心情自是不错得很,当然了,以陈子明的城府之深,自是断然不会表露出来的,
“微臣鲁钝。”
明知道李恪这是在玩讹诈的手段,陈子明自是不会上当,紧着便作出了副讶异的样子,茫然地回应道。
“哼,朕刚得知消息,媚娘死了,说是自尽,这断不可能,朕不信,定是有人暗中谋害所致!”
李恪死死地盯着陈子明看了好一阵子,见陈子明茫然的表情不像有假,这才收回了冷厉的目光,可脸色却依旧是铁青着,怒哼之声里的煞气也自不见丝毫的消减。
“陛下还请慎言,容华娘娘(武媚娘的封号)之名讳实不宜公然宣之。”
听得李恪亲口证实了武媚娘的死亡,陈子明心中最后的一丝担心也已是尽去,可表现出来的却依旧是一如往昔的冷静,并未随着李恪的愤怒而动容,仅仅只是面色肃然地劝谏了李恪一句道。
“朕……,哼,此事颇有蹊跷,朕断不能坐视,不查个水落石出,朕定不罢休!”
被陈子明这么一提醒,李恪的脸色顿时便更难看了几分,有心要大发作上一番,却又碍于与武媚娘的过往实在说不出口来,只能是气咻咻地赌咒了一番了事。
“陛下圣明。”
李恪既是决意要查,陈子明自是不会拦阻,没旁的,在陈子明看来,以柳如涛的办事之老道,必是早将手尾处置干净了的,满天下又有谁能查得出根底来。
“哼,朕,朕……”
见得陈子明这等不冷不热的样子,李恪心中的憋屈自不免便更浓了几分,偏偏他与武媚娘之间的真实关系实在是见不得人,李恪纵使愤懑无比,却也没得奈何,怒哼之余,也就只能是在御书房里焦躁地打着转转。
“陛下,微臣刚接到兵部转来的告急文书,还请陛下过目。”
于陈子明来说,武媚娘既死,事情也就算是完结了,至于李恪甘心不甘心么,他却是根本不打算理会,也不打算在此事上出言安抚李恪,这便一抖手,从宽大的衣袖里取出了那份松州告急文书,双手捧着,恭谨地递到了李恪的面前。
“此事,朕知道了,就先在政事堂过过再说好了。”
李恪这会儿正自心疼武媚娘的死,又哪有心思跟陈子明讨论政务的,虽是接过了告急文书,也大致浏览了几眼,却无心去听陈子明的建议,但见其不耐地一挥手,已是就此下了个决断。
“陛下圣明,微臣告退。”
见得李恪如此之心烦意乱,陈子明也自无可奈何,只能是恭谨地应了一声,便即就此退出了御书房,但却并未回转尚书省,而是紧着便传令诸般宰辅以及兵部尚书李勣即刻到门下省政事堂议事……
“诸公,这就开始罢,先请李尚书谈谈兵部对吐蕃犯边一事之看法好了。”
陈子明高居宰辅之位已是多年,参加过的政事堂议事也早不知几回了,可真说到主持议事么,却尚是头一回,然则对于见惯了大场面的陈子明来说,这根本就算不上甚大事儿,哪怕他并未有甚宏篇巨论的开场白,仅仅只是简单的一句宣布开会而已,强势之姿态却已是毕露无疑了的。
“诸位大人,急报是今日一早送抵京师的,经我兵部上下推演,此番吐蕃悍然兴兵攻伐白兰部,意在试探我大唐之虚实,若我大唐置之不理,则其必再增调大军,一举将白兰部并入其国,若如此,我大唐三面遏制吐蕃之势态恐难维持,须防吐蕃人得寸进尺,故,我兵部上下一致以为此事断不能轻忽了去。”
在陈子明不曾崛起之前,李勣可是与一代军神李靖并称为军中顶梁柱的人物,于军略上的才干自是极强,哪怕急报里对战事之描述并不详细,可李勣却能敏锐地从中推敲出吐蕃此番用兵的虚实之所在。
“嗯,兵部对此有何建议?”
在朝十数年来,陈子明虽与李勣时有摩擦,可对其之能力却还是知晓的,此际见其分析与自己的判断基本吻合,也自不以为奇,并未加以点评,仅仅只是语调淡然地往下追问道。
“回陈大人的话,下官以为此际恐不宜轻启战端,当以调停为主,故,下官提议礼部及早派人前往吐蕃,直叱其非,勒令其及早退兵止戈。”
李勣虽是看到了吐蕃对白兰部用兵的威胁性,但却并不希望在此际出兵反击,没旁的,在李勣看来,吐蕃近年来实力虽有所增强,可较之鼎盛的大唐而言,依旧不过是莽荒小国而已,实不足惧,只要大唐表明了态度,吐蕃怕是没勇气忤逆大唐的决定,再者,大唐如今新君初立,国内局势虽看似平稳,可毕竟处于政权交接之时,终归须得将注意力集中于国中事务,征战之事,能免则免,以防国中生乱。
“若是吐蕃不听劝,趁机增兵一举灭掉白兰部,李尚书可有甚遏制之策么?”
李勣这么个回答明显不合陈子明之意,没旁的,吐蕃人野心勃勃,早有跟大唐争夺西北霸权之心思,若不将其扩张之势扼杀在萌芽状态,后果实是不堪设想了去,要知道前世那个时空里,吐蕃可是跟大唐缠斗了近两百年之久,又岂是好相与的。
“这……”
李勣根本就没考虑到这等可能性,一时间不禁为之语塞不已——倘若面对着的是旁的宰辅,李勣自是无惧,大可畅畅而谈地扯上一通如何调兵震慑吐蕃人之策,可问题是陈子明的军略水平并不比他李勣差,在这等没有准备的情况下乱扯,十有**要被陈子明问得个满头是包,与其到时候狼狈不堪,倒不如干脆闭口来得强。
“陈大人过虑了,吐蕃不过小寇耳,安敢抗拒我大唐之天威哉,遣使调停不成,再作计较也不为迟么。”
陈子明乃是从龙元勋,又是首辅大臣,他这么一冷言逼问之下,边上几名宰辅明显都有些不自在了,只不过反应却各不相同,崔敦礼与于志宁皆是一派目不斜视状地端坐着不动,可殷元却是眉头微皱地开了腔,摆出了副力挺李勣之架势。
“殷大人真以为亡羊之后还能补牢么?”
这月余来,殷元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是恭谦,基本不在朝务上给陈子明找麻烦,可实际上么,暗中却是没少下些小绊子,手法虽隐蔽,然则以陈子明之睿智,其实早就看得个通透,也没指望这厮在尚书省站稳了脚跟之后会跟自己和平相处,只是没想到这厮居然会如此迫不及待地便冒出了头来,还是在这等军国大事上乱发厥词,当真是可忍孰不可忍。
“陈大人言重了,殷某不过是实话实说罢了,崔大人、于大人,您二位怎么看此事?”
殷元对自己的定位其实是心中有数的,说穿了就是一制衡者罢了,若是不能跟陈子明当众扳扳手腕,只怕没过多久,就会彻底失了圣眷,问题是真跟陈子明对上了,殷元的底气又明显不足,没旁的,早年他可是没少跟陈子明当庭对辩,每回都被弄得个灰头土脸不已,这一见陈子明有着要冲自己发飙之迹象,自是不敢独自硬扛,这便转手将崔,于两位同僚都拉扯了进来。
“陈大人,下官以为此事还是须得慎重些方好,今,濮王余孽兀自未曾肃清,朝局当以稳为主,实不宜轻动无名,姑且暂缓处置也自无不可之处。”
崔敦礼乃老于世故之人,这一见殷元明显有着祸水东引之意味,自是不肯上当,也就只是不置可否地颔首了一下,却愣是啥话都不肯说,倒是于志宁顾忌到平稳之需要,谨慎地出言附和了一番。
“仲谧(于志宁的字)所言甚是,值此微妙时分,一切当须得以稳为上,区区边患耳,实无足道哉。”
于志宁的话音方才刚落,殷元立马便高声应和了一把,与陈子明分庭抗礼之势俨然。
“崔大人可有甚要说的么?”
饶是殷元说得兴起,可陈子明却是根本不为所动,也没急着去反驳其之言论,甚至连看都不曾看其一眼,侧头望向了沉默不语的崔敦礼,语调淡然地发问了一句道。
“此事慎重些也好,再议议也就是了。”
崔敦礼从来都是个中立派,这一见今日之议事要起冲突,他自是不愿被卷入其中,又哪肯在此际表明态度,回答的话语么,自也就是敷衍之辞了的。
“陈大人莫非以为当战么?”
崔敦礼这等模棱两可的话语一出,殷元可就来劲了,紧着便出言挤兑了陈子明一句,显然是准备让陈子明好生丢脸上一番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