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风俗揽胜
  第五章
  风俗揽胜
  传统习俗就像某个国家的历史标签,在战火的洗礼与岁月的变迁中被打磨得日渐光亮。与古时相比,伊朗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族观念也有了种种不同的转变,但浸淫在骨髓深处的风俗习惯却代代流传下来。当它与女子的面纱、精美的地毯、明艳的细密画,还有舌尖的鱼子酱、芬芳的藏红花,乃至每个平常的日子交相辉映,这个国家便树立起与众不同的鲜明形象。
  简单的服饰
  伊朗人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呈现出浓厚的宗教色彩,尤其在服饰方面更展示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他们的传统服饰讲究简朴整齐美观干净,与妖艳华贵基本无缘,平时着装也多以白色、黑色、绿色为主要色调。但是世界如此丰富多彩,每个人的内心热情纷繁,即便再简单的色彩和衣料,伊朗人也能穿出百样风采。
  清真寺旁身穿传统黑袍的伊朗妇女
  在伊朗,随处都能看到黑袍女子的身影,在外国人眼里,这已成为这个国家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传统着装
  由于是宗教国家,伊朗最常见的服装是遮身长袍。这个国家各民族袍服的大体形式比较相似,但具体的长短、肥瘦、衣领、大襟、开衩、袖子、腰带、装饰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别和特点,即使同一个民族也会因为地区不同而不尽一致。
  在伊朗的许多乡村里,最常见的传统男装为上穿大开襟长衫,下穿围裤,妇女们则多用一大块黑色布料将自己从头到脚裹得严严实实。但在发达城市里,人们的着装发生了巨大变化。男人通常身穿夹克衫、西服、长裤、衬衫、皮鞋,冬季再加一件新颖有型的大衣,即使在公共场不戴帽子也并非不雅观。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女性通常身穿长外套长裤子,头上戴着“赫加布”头巾。“赫加布”头巾多为黑色、白色、灰色或深蓝色,能够将头发全部包在里面。有些中等城市里的家庭妇女更喜欢戴着“露撒莉”头巾。“露撒莉”是另一种普通头巾,花色多样,但比“赫加布”稍微大点。她们更偏爱色彩鲜明、款式新潮的西式衣裙,包括那些在伦敦巴黎街头流行的皮鞋、牛仔裤,或是俄罗斯风衣、印度休闲长裙,以及迷人的法国香水。
  按照宗教习俗,许多伊朗女孩从9岁即开始做礼拜、封斋,此后不能随便在外人跟前露出自己的秀发和身材,除了家里的父母、兄弟姐妹及以后的丈夫。但这并不妨碍女孩们对美的追求,伊朗的化妆品店异常火爆,各种颜色的头巾成了扮靓必需品。虽然这个国家全国禁酒,而且文化娱乐活动并不是丰富多彩,但人们经常在家里举行各种晚会。
  ◎少数民族着装
  伊朗是个多民族国家,全国境内生活着几十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的服饰又各具特点,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要属土库曼人与俾路支人。
  土库曼女子大都身穿花色连衣裙、长裤和绣花坎肩,衣料颜色非常绚丽。长及脚踝的裤子和连衣裙虽然裁剪简单,但是裙子的袖口、领子周围、胸前均绣有各种美丽的花朵——她们凑在一起时,宛如一朵朵花儿姹紫嫣红。
  土库曼女子喜欢戴盖头,通常将四角绣花的头巾盖在绣花帽上。她们在结婚前戴一种绣花帽,结婚后戴另一种高四五厘米象征已婚的绣花帽。有些婚后女子还会在头巾上装饰一块丝带,丝带的颜色随着年龄而有不同:年轻妇女的丝带是红颜色的,象征朝气蓬勃;中年妇女的丝带是黑颜色的,象征走向成熟;老年妇女的丝带是白色的,象征理性健康、儿孙满堂与幸福美满。
  俾路支人大多生活在俾路支斯坦省和伊朗东南部,他们的民族服饰没有多大改变,仍然保持着古老的传统样式。俾路支人女子的服饰主要由头巾、衣服、裤子、大袍、外套组成,男子的服饰包括头巾、上衣、裤子。在女子传统服饰中,有一种被称为“杰姆戈”的衬衫,样式又长又大,简单的圆形领口,领前端有一个开口,袖子非常宽大,袖口却很窄小,穿上去显得飘逸多姿。
  身穿霍尔木兹甘传统服饰的女孩
  霍尔木兹甘位于伊朗东南部,女孩穿着当地的传统礼服班德瑞·巴图拉。
  设拉子一家商场里出售的女鞋
  ◎民族配饰
  衣着简单无所谓,配饰多样也能出彩,照样可以令人光彩夺目。更何况,伊朗的大街小巷里有着琳琅满目的漂亮配饰,爱美的姑娘尽可以在自己头上、胸前、手上、脚上点缀着亮闪闪的饰品。
  伊朗各民族各地区的配饰都有着独特风格,有的精巧华丽,有的小巧玲珑,有的原始简陋,有的粗大壮硕,有的雍容华贵,哪怕是一枚小小的耳环都带有别样的风情。从制作材料来看,这些佩饰可以分为金银铜铁、海贝珊瑚、珍珠琥珀、羽毛兽骨、布帛丝绸、玉石玛瑙等。只要一双手足够灵巧,随便削一根竹子、木枝、藤条都能做成漂亮的饰品。当时,伊朗人最喜欢的饰品材料还是银,银象征着光明与财富,银制饰品精致美观且容易制作,据说还能驱邪镇凶。
  若在伊朗街头悠闲地漫步,迎面遇上几位服饰鲜明环佩叮当的本国美女,怎能不令人心动呢?
  习俗与礼仪方式
  所有的国家与民族,都会在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中有一套约定俗成的习俗与礼仪。身在哪个国家,最好能够了解和熟悉这个国家的习俗礼仪,它们会让你的一言一行举止得当,会让你在待人接物时游刃有余、充满魅力。
  开斋节的会礼
  在德黑兰,人们正在进行开斋节的会礼,这标志着斋月的结束。
  ◎日常礼节
  伊朗人非常注重礼节,无论上午、下午、晚上,见面时都会热情地打招呼,说声“萨拉姆”,即“你好”之意,对任何人都是如此。同时,他们亦会将左手放在上衣扣中间,微微低头以示谦恭。如果是熟识者,还常常以握手、拥抱、贴脸的方式互致问候,不过此举只限于同性之间,男女之间见面时不能握手。
  在打招呼时,伊朗人会在姓氏前加上先生、夫人等尊称,只在亲朋好友间才直呼其名。如果遇到极为尊敬者,他们会说“我是你恭顺的奴仆”“愿为您效劳”“愿为你服务”“劳驾”等类似话语。打电话的时候,先说十多句问候语,然后才转入正题。
  伊朗的禁忌比较多,比如不能造酒、卖酒、饮酒、赌博;不准吃猪肉;不许向前伸大姆指,那样表示辱骂对方;不能吹口哨,不许在别人面前打呵欠打嗝,不许大声喧哗;不准谈论小孩子的眼睛;伊朗女士外出时都要戴上披纱或头巾,但在乡下,在自家园子里干活时可不戴,所以男子不得随便闯入私人园子;男子和两名或几名妇女相遇,不能从她们中间穿过,需要绕道而行等等。
  ◎节庆习俗
  伊朗的节日庆典比较多,一年里的宗教节日有开斋节、宰牲节、先知诞辰日、先知为圣日等,传统节日有伊历元旦(诺鲁兹节)、中秋节(迈赫尔甘节)等。
  伊朗人最重视的节日是伊历元旦,伊历元旦相当于中国的春节,定在伊朗太阳历的正月初一,即世界通用公历的3月21日。一般情况下,在元旦到来前的一个月,人们即开始忙碌地准备年货了。打扫房屋是女人们要做的第一件大事,为了将室内平时清扫不到的地方打理干净,她们要把家具用品搬到室外,并借此机会将家里重新布置一番,使家人能够怀着美好的心情期待新年的到来。
  第二件大事是新年采购,这应该是全世界女人都喜欢做的事情,她们可以理直气壮地为自己与家人采购各种物品。节假日期间,由于伊朗的各大商场和市场都要停业休息,故而节日前夕往往会掀起购物潮的高峰,大街上到处都挤满了人群。
  诺鲁兹节上,少女们所穿的传统服饰异常美丽。
  在新年的除夕夜里,伊朗的每家餐桌上都要摆出用波斯语字母“s”开头的七种物品,组成七宝餐桌以示吉祥。这七种物品分别是沙枣(sanjed)、大蒜(sir)、醋(serke)、苹果(sib)、漆树(samag)、青麦苗(sabzeh)、用麦芽和面粉制成的甜食(samunu)。每一种物品各有寓意:沙枣象征爱情;大蒜象征健康;醋象征忍耐;苹果象征诞生;漆树象征财富;麦苗象征生命力和新鲜;甜食象征甜美的生活。此外,餐桌上通常还会放些彩蛋、象征纯洁无私的镜子、金币、蜡烛和金鱼还有《古兰经》,寓意光明美满的未来。
  当新年钟声敲响,全家人都要围坐在七宝餐桌旁共同祈祷,祈求新年里事业顺利、家庭幸福。有些人还会前往清真寺、圣城等宗教场所,通过礼拜和祈祷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在新年里求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伊朗美食
  人类有着发达的味觉系统,就是在鼓励我们尝尽天下美食。假若你有机会前往伊朗,不妨放开胃口品尝一下当地的特色美食。尽管它没有法餐的精致浪漫,也没有中餐的包罗万象,但仍然可能带来不小的惊喜。说不准,你的伊朗之行还会为它多停留几天呢。
  库比达
  伊朗当地产的肉类品质极佳,即使是街头小店做出的库比达,味道也是非常棒。
  卡巴巴
  伊朗饮食最大的特色是烧烤,这对当地人来说是每天必吃的食物。无论高级餐厅还是路边小店,都向顾客提供卡巴巴这道菜。
  ◎库比达和卡巴巴
  伊朗是名副其实的“烤肉天堂”,当地人几乎每天都要吃烤肉,这里的大部分餐馆也均以各种烤肉为主。伊朗最具代表性的烧烤是“库比达”和“卡巴巴”,不管身在伊朗的哪座城市,你都能在菜单上见到它们。
  库比达的做法很简单,先用牛肉或羊肉做成肉馅,加好调料,然后做成条状在炭火上烤,直到全熟泛黑就可以吃了。装盘时一般还会配上酸花菜、酸豆角、酸辣椒或切成片的柠檬等配料,食用前把柠檬汁挤出来浇在上面,味道非常可口。卡巴巴也是一种烧烤,如果说库比达是拿捏成条的肉串进行烤,那么卡巴巴就是把肉块串起来烤,有时还会在肉上放些蔬菜。
  ◎诱人的藏红花米饭
  香喷喷的手抓饭在伊朗吃得花样百出!光听它们的名字似乎就能闻见那诱人的味道。这里有羊肉串抓饭(清油手抓饭配烤羊肉串)、鱼抓饭(开心果手抓饭配红烧鱼)、鸡抓饭(藏红花手抓饭配红烧鸡)、羊肉抓饭(清油手抓饭配红烧羊肉)等等,保准让你看得眼花缭乱,无从选择。
  藏红花米饭
  在伊朗,藏红花也是价格相对昂贵的。用它煮出的米饭米粒金黄,经常食用有益健康。
  不过,伊朗人最爱的手抓饭还要属藏红花米饭。藏红花是一种药食两用的植物,有较强的活血益寿之功效。常见伊朗女子一边听着音乐,一边研磨着藏红花粉,空气中弥漫着红花的淡淡香气。如果喜欢甜米饭,研磨藏红花时可以放入一些白糖;如果喜欢咸米饭,就放入适量的盐,磨好后装进精致的小玻璃瓶里,再装盖密封。制作藏红花米饭时,先添上水像煮粥一样将米煮熟,然后把米粒捞出来,这样做熟的饭粒一粒粒比较松散,加入花粉后非常容易搅拌。藏红花米饭装盘上桌后,米粒白的白黄的黄,色泽鲜亮诱人,滋味更引人食欲大开。
  ◎简单的伊朗大餐
  伊朗大餐听着比较“隆重”,其实很简单,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素菜,把青椒、黄瓜洗净后切成小块,与豆芽一起用色拉油炒两三分钟装盘,然后再用橄榄油、醋、盐搅拌均匀即可;第二部分是荤菜,原料大都是熟的半成品,也可以现做。将土豆块、牛肉块、黄豆、蚕豆混合,加入白胡椒粉、番茄酱等调味品炖熟即可;第三部分是用江米制成,类似锅巴味道的主食。食用大餐时要先吃素菜,再把“江米锅巴”放入荤菜中就着吃,酸甜微辣的炖牛肉配上嚼起来充满焦香的主食,别有一番异域风味。
  ◎传统菜肴与风味甜点
  伊朗的传统菜肴听着有趣做起来也不难,比如“霍列希特”是用各种作料烧煮成的一种家常菜肴;“奥布古事特”是将羊肉、豆子、香料和土豆等放在水中一起焖煨而成;“契罗喀保布”是伴有烤羊肉串或烤牛肉串、鸡肉串的焖饭;“菲辛江”的主料是鹅肉、鸭肉,另外加入核桃仁、石榴汁、糖和香料一起煨炖而成;“杜里麦”是一种将肉类和其他配料一起包裹在新鲜葡萄叶里烹制的菜肴。
  伊朗的风味小吃比较推崇甜食,常见的甜点有“古塔卜”糕点、“苏汗”杏仁麦芽糖、“加兹”开心果牛轧糖、“巴格拉瓦”菱形糕点、“巴米耶”甜蜜饯、“左勒比亚”甜薄饼等。
  ◎“馕是真主恩赐之物”
  许多美食都承载着吉祥之意,伊朗人也很注重这一点,喜欢为食物赋予美好的寓意。比如吃苹果蜜饯寓意生活甜甜蜜蜜,吃石榴寓意像石榴粒一样多福,吃鱼寓意像鱼一样活跃。
  设拉子的一家烤馕店,刚出炉的新鲜食物吸引了客人前来购买。
  正因为如此热衷食物之寓意,馕在伊朗人的日常饮食中占有特殊地位就不足为怪了。
  伊朗人认为“馕是真主恩赐之物”,不应忘记真主的恩惠,并将馕视为神圣的食品。伊朗大街上卖馕的很多,薄薄厚厚长长圆圆,用纸简单裹一下,蘸着蜂蜜和奶酪果酱吃馕饼,就是一顿美味的早餐。接下来的中餐和晚餐上,馕饼也是餐桌上的主角,人们用它裹着新鲜的蔬菜和各种烤肉或煎鱼、煎肉一起享用。由于馕饼便于携带久存不坏,素来是很多商旅行人的首选干粮。
  ◎嚼着方糖喝红茶
  伊朗人非常喜欢喝红茶,不管是在家里还是野外,常会准备一个小小的煤气罐,罐的顶部有一个小架子,可以放上一只小水壶煮茶。
  与世界上多数国家吃茶的习惯略有不同,伊朗人喝茶时要吃方糖。他们把方糖放在嘴里一边嚼一边喝茶,别有一番情调。尤其当亲朋好友聚会的时候,一群人围坐在地毯上,中间放着简易茶具,大家嚼着方糖,端着热气腾腾的茶杯畅谈琐事,即使遇到坎坷心情低落,一杯红茶也能将不良情绪化于无形。一入夏天,伊朗人还喜欢做些果汁,供饭后清口消食,比如樱桃果汁、柠檬汁、草莓汁等等。
  水果干的诱惑
  这些彩用传统工艺干燥制成的水果干色泽诱人,品质好,这对于来伊朗旅游的人来说是不可错过的美味,尝过它们的味道的人都是赞不绝口。
  设拉子的香料店
  在集市里,经常能看到堆成小山一般售卖的各种香料,这些由各种颜色香料组成的一盆盆“盆景”,仿佛在告诉你,你已经来到了香料王国。伊朗香料种类五花八门,伊朗人将它们应用到制作日常饮食中,这使得很多伊朗菜的颜色鲜艳,好像化工颜料染出来的,其实添加的是纯天然成分。
  融入血液的音乐
  如果一个国家拥有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优良传统,那么它必然能够传承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伊朗恰是这样一个国家,它在不断前进的发展历程中,融汇东西,去粗取精,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
  阿里卡普宫中的音乐厅
  阿里普卡宫建于17世界初期,是萨法维王朝的国王用来招待外国使者的宫殿。这座宫殿中最美丽的是音乐厅,由各种波斯乐器造型组成的镂空天花板、壁画令人目眩神迷,置身其中,仿佛被天籁包围。
  ◎两次交融并汇
  伊朗的古典音乐建立在即兴表演的基础上,源于音乐家多年表演实践的积累,大多是一种口传心授的模式,无乐谱可循。据记载,远在波斯帝国时期,波斯人就在宗教仪典上咏唱赞美诗,与亚述人交战时也曾高唱英雄赞歌。
  萨珊王朝时期,在宫廷贵族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音乐得到了很大发展,涌现出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如拉姆廷、阿扎德、希林、巴尔巴德等。巴尔巴德还创造出与萨珊历法相对应的音乐体系,如“7种君王调式”“30种分调式”“360种旋律”等。
  由此可见,音乐自古以来就融入到伊朗的血液中,已成为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一些遗迹的浮雕和萨珊王朝银器的雕刻上,至今还能看到一些描绘古波斯人所使用的古老乐器,如钱格(波斯立式弯形竖琴)、巴尔巴特琴(短颈琉特)、鲁巴卜琴(双共鸣体琉特)等。
  自19世纪后半叶起,西洋音乐传入伊朗。经过一个半世纪的浸淫,伊朗虽然吸收过不少西方乐器,但在音阶结构和旋律特点上依然保持了本土特色。如今,在伊朗每年都会举行的“大学生音乐节”和“曙光音乐节”上,便可鲜明地领略到这种音乐特色。
  ◎流浪者音乐
  在伊朗的许多小村落都能听到奇特的“流浪者音乐”,它能在流浪者狂舞时轻易制造出狂欢气氛。当流浪者聚集在一起,其中一人会用冬不拉演奏一段固定的乐曲,在充满激情的弹奏、强烈的节拍下,演奏者还能在主旋律下放声高歌,令围观者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这些流浪者演奏的音乐都在“木卡姆(音调)音乐”之列,他们通常在第一阶段演奏“肃静木卡姆”或“形式木卡姆”,第二阶段演奏“祈祷木卡姆”。每当唱到“伟大虔诚的阿里”时,围观者会同声歌唱,接着打起手鼓,热烈地赞扬真主……到了最后阶段,他们会演奏“杰鲁沙希木卡姆”“巴纳乌斯木卡姆”等乐曲。这些木卡姆的音律极强极快,极易调动气氛,流浪者们更会伴随着欢快的鼓声和有节奏的击掌声,不停地狂舞。
  在伊朗的声乐表演中,还有一种难度极高、独一无二的装饰性真假声交替的歌唱技巧,演唱时,表演者会在高音区进行一大段大幅度颤动的长音托腔,闻者内心激荡,无不动容。
  伊朗器
  伊朗的传统乐器品种繁杂,弹拨乐器有塔尔(六弦琉特)、塞塔尔(四弦琉特)、桑图尔(扬琴)和卡龙(近似维吾尔族乐器卡龙);拉弦乐器有卡曼恰(类似于维吾尔族乐器艾捷克);吹管乐器有唢呐、称为“纳伊”的箫;打击乐器有手鼓、冬巴克鼓等。
  伊朗建筑
  古代伊朗曾是城市、筑坝以及工程建设的中心,建筑业繁荣鼎盛,时至今日,这个国家仍然留存着数百座历史古建。那些风格鲜明的城市杰作令伊朗顺利成为世界十大古代遗迹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同时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摇篮。
  ◎风格不同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伊朗建筑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伊朗古代居民将山岳视为神圣宗教的象征,遂把建筑物建成宛如高山的形状,比如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恰高·占比尔塔庙遗址,即是古代伊朗建筑的代表。
  聚礼清真寺的砖结构圆顶
  伊斯法罕城中的聚礼清真寺是伊朗现存此类建筑中最古老的一座,被视作“自公元841年以来1200多年间清真寺建筑发展史的令人叹为观止的直观展示”。这里没有其他清真寺中色彩鲜艳的马赛克磁砖装饰,朴实的砖结构更显出建筑本身的宏伟和技术的精湛。
  在阿契美尼德时期,建筑艺术得到空前发展。艺术家和能工巧匠们聚集在当时的政权中心,建起了辉煌雄伟的宫殿,如贾穆希德“百柱厅”“冬宫”等遗迹。虽然历经2500多年的风雨,这些建筑遗址上装饰的精美浮雕依然栩栩如生。
  安息王朝的建筑融合了一些希腊风格,形成独特的四角庭院、拱形圆顶、四侧拱廊,与壁画、绘画、石灰雕塑等装饰融为一体。这种安息王朝特有的建筑标志,传播到两河流域,一直延续到拜占庭和萨珊王朝时期。
  伊斯兰进入伊朗后,建筑风格有了很大改变。此期的建筑在以前的基础上利用几何学和重复的形式,同时在建筑外表用光滑的瓦片、雕刻后的灰泥、带图案的砌砖、花色图形、书法等进行了精美的装饰。如今伊朗大部分清真寺,都是按照这种风格建造的:清真寺内有一个空旷的中心场地,一个朝圣地麦加方向开的大正门,中心场地通向拱顶的圣殿,其他三个方向都有拱廊和圣坛,以及连接圣坛的大厅。
  到了萨法维王朝,伊朗建筑又登上一个新高度。伊斯法罕取代加兹温成为新的王都,迅速发展成为东方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在这座新兴城市里,大量使用镶嵌装饰的宫殿、清真寺、花园、桥梁等建筑物相继建立,最终形成“伊斯法罕半天下”的壮丽景观。
  ◎形式多样
  由于各地的不同气候和文化差异,造成伊朗的民居建筑形式多样。在伊朗山区,多数房舍建在山麓,均由砖石砌成,用泥土将屋顶抹平滑,屋顶上有一截矮墙围成的庭院和阳台(古时又称露台);在平原,特别是沙漠干旱地区,建筑一般用生砖坯垒砌而成,形成厚厚的墙壁与拱形的屋顶;在森林或潮湿多雨的地区,房舍多为木制结构,用瓦片和板材覆盖带坡度的屋顶;在游牧部落,住宅是黑色且有冬夏之分的暖帐篷和凉帐篷。它们有的是圆形,有的是长方形,通常由山羊毛织成,用几根大柱竿支撑起来便可以居住。
  而闻名于世的伊朗伊斯兰建筑,则利用了大量的象征性几何学,以石柱、圆顶、拱形结构和精致的装饰而著称。比如在全国各地的清真寺、圣地以及历史传统建筑上,建筑师们均以对称设计为基准,以矩形院落和大厅为突出特色。
  伊朗学家罗素·波普曾说过:“伊朗建筑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形成了三大特点,即坚固、舒适、美观。”的确如此,那些优秀的建筑师们一直遵循着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原则,在世界建筑史上创造出惊人的杰作,比如马鲁古建筑群、克尔曼沙花园、伊斯法罕古清真寺等,都是伊朗建筑史上的经典作品。
  波斯细密画
  曾是奢华的贵族艺术
  仿似天生尊贵,这项传统又迷人的艺术自诞生之日起便只为少数人服务,在伊斯兰上流阶层中成为一种用于相互赠送的高级礼物,被归入奢华的贵族艺术。如果今天有谁能找到一幅古代的波斯细密画,那就像收藏着唐伯虎的真迹一般,可谓稀世珍宝,弥足珍贵。
  ◎色彩鲜明,技法独特
  伊朗早期的绘画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马赛克镶嵌画和壁画艺术,另一类就是用于文稿、书籍插图的细密画。伊朗人非常重视文字和书籍,虽然从10世纪起就掌握了印刷术,但依然固守着对手抄本的偏爱,那些在各类手抄本中用于装饰书籍的精致小插图更受欢迎,它们即是大名鼎鼎的波斯细密画。
  绘制细密画的画师当时一度聚集在宫廷,他们使用优质的矿物质颜料,甚至选用珍珠、金粉、蓝宝石磨粉等,令作品笔触细腻、色泽鲜艳,整幅画面看起来富丽堂皇、极尽奢华。
  女孩与鲜花
  波斯细密画盛行于13世纪~17世纪,在此期间,随着时代的推进,细密画出现了种种改进,有的画在羊皮纸上,有的画在纸上,有的画在书籍封面的象牙板或木板上,有的画在扇面上。这些可以“讲故事”的图画,大都描绘了非宗教的波斯寓言、传说、爱情诗篇及帝王和英雄的传记,塑造出丰富的人物和动物形象。概括地说,波斯细密画的功能就是通过图画阐述故事,将艺术语言与诗歌语言结合起来。
  这项传统艺术有一种独特的绘画技艺——“压条法”。它能产生三维立体的视觉效应,令读者弱化或排除画中其他元素的干扰,而将注意力集中到画里的主要元素。15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中国传统山水画技法的影响,波斯细密画里开始出现大量以花卉树木、湖光山色、文官武将、才子佳人为元素的作品。
  ◎流派众多,精品迭出
  在漫长的年代里,波斯细密画形成了众多流派,比如塞尔柱画派、大不里士画派、设拉子画派、巴格达画派、加兹温画派、伊斯法罕画派等。
  13世纪的波斯细密画通称为塞尔柱画派,其中的《加林手抄本》即是已知最早的波斯细密画作品。萨法维王朝被认为是细密画创作的全盛时期,它的繁荣与一批杰出的画家和有影响力的画派密不可分。比如大不里士画派的奠基人毕扎德,他原是帖木儿王朝末代苏丹的宫廷画师,后来成为萨法维王朝的宫廷画师和皇家图书馆馆长。毕扎德最大的贡献是主持绘制了大型民族史诗《列王传》的细密画。在完成这项伟大的绘图工程中,他招揽了很多人才,将他们培养成优秀的画家,完成后的《列王传》成为当时宫廷藏书中装帧最豪华的史书。
  巴格达画派的代表作《麦卡麦》非常出色,书中插图人物都具有丰富的表情和鲜明的个性,对动物的刻画还带有些许漫画风。加兹温画派创始人苏旦·穆汉默德的作品《情人》,用优雅的色调描绘了一对相恋中的男女,秀美的风景及装饰化的处理都呈现出一种唯美柔和的情调。伊斯法罕画派代表雷扎·阿巴斯的作品《贾汗吉尔的相逢》《年轻的司酒官》等作品则表现出构图明快、色彩清雅的特点。
  苏丹出行
  到了20世纪上半叶,奥斯坦·穆罕默德·法尔希奇扬成为伊朗细密画的杰出代表。这位画家对诗歌有着与生俱来的灵感,将二者成功体现在作品中。他擅长使用娴熟优美、平滑有力的线条和波动般的着色手法,展示各种生灵内心深处的秘密,表现出善与恶、美与丑、知识与愚昧之间的较量。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法尔希奇扬大师画集》,称赞他是“一位属于全人类的画家”。
  波斯地毯
  流动的波斯庭院
  伊朗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会赠予一块美丽的波斯地毯,让女儿挂在新房墙壁上或铺在新家的地面上。地毯上的图案大多是亭亭玉立的荷花、暗香浮动的玫瑰、郁郁葱葱的灌木丛,或是攀援的藤蔓、展翅的禽鸟。它象征着新生活的开始,它是母亲送给女儿的深切祝福,它是一座流动的波斯庭院。
  地毯博物馆
  位于德黑兰的地毯博物馆展出16世纪至20世纪的数千件手织地毯珍品,来到这里就能感受到波斯地毯在伊朗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胜过黄金与钻石
  我们习惯将伊朗的手工编织地毯称为“波斯地毯”,波斯地毯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与石油、鱼子酱、开心果和藏红花并称为伊朗的“五宝”。
  波斯地毯不仅限于铺在地上,还可以用来装饰墙面,甚至被视为财富的象征。伊朗的许多家庭里很少摆设贵重的家具,但肯定缺不了地毯。对伊朗人来说,名贵的地毯远远胜过黄金与钻石,它与字画、古董一样具有巨大的收藏价值。
  之所以价值奇高,是因为波斯地毯选用严格考究的材料制成。它一般取自于真丝、纯棉、羊毛三种材料,真丝的用量越多,成品就越贵重。浸染编织材料的染料也是从纯天然的植物及矿物中提取,如核桃壳、茜草、石榴皮、木樨草、靛青、钾矾等等,这些染料可保持地毯历经数百年仍然艳丽如初。
  传统波斯地毯的图案以象征天堂的繁花蔓枝、浩大的宫廷和狩猎场面、各种清真寺庙建筑以及宗教图腾为主,图案华美而繁复,编织时需要使用十余种或几十种不同颜色的线。根据设计图案,人们将这些线按不同的经纬顺序编织,最后织成一大块没有一丝错乱的地毯图案,那高超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地毯博物馆
  伊朗女子大都熟悉各种波斯地毯的编织方法,其中最流行的是卡里姆毯。编织卡里姆毯的女子,靠着惊人的记忆力先在脑海中勾勒出精致的几何图案,而后以纬线为基准,把需要的织物材料逐个打结固定,一边编织一边将纬线敲打紧密,完工后的成品绝对看不到经线。
  由于融入了古老的波斯文明,波斯地毯如今已逐渐演变成一门精致的艺术,融入绘画、家具和时尚装饰中。它的图案从政治和宗教到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几乎无所不包,编织技艺则有立体编织、镂空编织、双面编织等等。
  在西方,伊朗地毯甚至被视为地面上的艺术,很多人认为没有比波斯地毯更让室内增辉的艺术品了。世界各地的许多宫殿、著名建筑、豪宅和艺术画廊、博物馆都把波斯地毯作为珍品收藏。
  在德黑兰市中心的伊朗地毯博物馆,可以观赏到来自伊朗各地千余件的地毯珍品,记录着当时的社会生活、战争、人物等。大厅中央陈列着镇馆之宝:一条产自大不里士的古老真丝地毯,迄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博物馆前厅墙上的几幅挂毯中,有一幅龙凤图案,展现出中华文化与波斯文化的完美结合。另一块于1905年产自克尔曼的地毯上,描绘了当时各国的国王或政治精英们,上面绘制的中国人均是穿着清朝服饰的官员。
  伊朗地毯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伊朗馆里摆放着精美的波斯地毯,它们的价格均在五位数以上。最昂贵的是一条规格仅为22厘米x17厘米、镶在镜框里用来展示的小挂毯,标价380万人民币。据说它的原料是100%蚕丝,工匠花费20年时间,使用放大镜一点点精织而成,每一厘米里织进了1200段蚕丝。
  伊朗的体育
  希腊历史学家赫鲁达特曾在书中写道:“伊朗人总是让自己5岁~20岁的孩子做三件事:骑马、射击、说实话。”体育与道德一样,自古以来便于伊朗文化中血脉相连。不管是在遥远的古代还是为时不长的现代,伊朗都是西亚地区体育运动比较活跃的国家之一。
  2010年温歌华冬季奥运会开幕式上,来自伊朗的运动员进入体育场。
  ◎体育竞技古今并盛
  早在波斯帝国时期,伊朗的体育运动就比较活跃,作为一个称霸西亚和北非的军事大国,增强士兵体质是提高波斯军事力量的主要措施之一。那时的波斯人基本生活在部落之内,多数人过着游牧生活,于是骑马和射箭成为主要的体育运动项目,其他生活在波斯湾和里海沿岸的波斯居民,则以游泳和划船作为主要的体育运动项目。
  在整个波斯帝国时期,比较流行的体育运动有赛马、马球、射箭、拳击、摔跤、举重、游泳、划船等项目。波斯的马球一度成为阿拉伯宫廷和上流社会的竞技活动,在唐朝时还曾传入了中国。
  后来,随着欧洲列强的入侵,西方文化传入伊朗,西方的现代体育随之而来,首先是很快流行于全国各地的足球,随后是田径和其他竞技。伊朗传统的摔跤、举重、拳击、游泳等体育项目,也开始按照现代体育竞技规则进行。
  1937年,伊朗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其后各单项体育协会相继成立,接着又成立了体育俱乐部,体育系统渐渐完善起来。
  1948年,伊朗第一次派体育代表团参加第14届奥运会,还于1974年承办了在德黑兰举行的第七届亚运会。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油价迅速暴涨,伊朗的石油收入大幅增长,富裕的石油收入更促进了体育运动蓬勃发展。伊朗政府部门不但建起青年体育部,统一领导全国的体育运动,还创办了德黑兰体育学院,使之渐渐成为全国体育运动的中心,同时又带动许多传统项目及足球、篮球、排球、田径、体操、跳水、滑冰等新兴项目快步发展。
  运动场上的伊朗女选手
  ◎可喜的变化
  时间渐渐向前推进,伊朗的各项体育运动在国际体坛上崭露头角。如今,足球已成为伊朗人最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国内建起大大小小四五百个足球俱乐部。伊朗足球队现属亚洲强队之一,是第一个在世界杯赛场上露面的亚洲球队,曾获得多次全亚冠军,至今还有数十名伊朗足球队员在欧洲足球俱乐部效劳。作为传统体育项目,伊朗的举重也在亚运会、奥运会、国际举重大赛中获得不少金银铜奖牌,多次刷新亚洲和世界记录。著名的举重运动员纳西亚·尼瑶曾在85公斤级的比赛中,打破两项举重世界记录,被授予“世界最佳举重运动员”的称号。
  与此同时,伊朗国内也在悄悄发生着一系列可喜的变化。2001年前后,伊朗在德黑兰大学体育馆举办了两届封闭式的伊斯兰女子运动会,来自20个伊斯兰国家的穆斯林女运动员参加了比赛;2003年,伊朗开始允许女性观看足球比赛;2015年,伊朗允许女性参加与观看大型体育赛事活动。虽然她们可以观看的项目不包括摔跤、游泳等过于“阳刚”的运动,而且被限定在指定区域内,但此项举措对穆斯林女性来说仍然不失为一个重大喜讯——尽管这变化的步伐较慢,但能看出伊朗体育运动对于女性的限制在渐渐放宽。
  藏红花
  美食界的“香料女王”
  美食界有四大顶级食材被称作“三王一后”,“三王”是指黑松露、鹅肝、鱼子酱,“一后”是指有着“香料女王”之称的藏红花。藏红花在波斯语中读作“zaafaran”,可译为番红花、藏红花,中国人称其为藏红花,是因为它从地中海沿岸经印度传入中国西藏而得名。
  辛勤的采摘
  藏红花需纯手工采摘,是个费力的活儿。紫色小花中间的三根细小的红色花蕊十分娇嫩,这要求采摘的时候要小心翼翼。花朵采回后再进行加工,将三根花蕊从花中分离出来,1000克花朵最终大约可得10克藏红花。
  ◎“藏红花之都”
  作为“香料女王”,藏红花对生长环境极为挑剔。它是一种耐旱植物,适合生长在冬季最低气温不低于-20c,夏季最高气温不高于35c且气候干燥的地区。全世界最好的藏红花来自克什米尔地区,但产量最多的是伊朗。
  全世界大概有90%的藏红花产自伊朗,这个国家每年约有60万人从事藏红花的生产和出口工作。伊朗全国一半以上的藏红花都产于东部的霍拉桑省,那里夏天凉爽冬天严寒,具有藏红花生长的优良条件。
  每年8月是藏红花的栽种时间,3年后即能收获,并可连续收获8年~10年。其后,它的产量会越来越低,栽种过藏红花的土地再也不能重复使用。藏红花的采摘期在9月初,每逢花期,霍拉桑省的种植区内处处洋溢着紫色,非常壮观美丽。
  藏红花的花期只有15天到20天,日照会使摘下的花蕊发蔫,导致品质下降,因此必须在日出前采摘。藏红花的得名并不在于那些花朵,而在于花的雌花蕊顶端部分,花蕊越上端颜色越深,生物活性越高,是普通藏红花的7倍~10倍。
  为了保持产品的纯正新鲜,采摘的花朵必须在当天手工将花蕊分离,再经过剥离、干燥等工序才能制为成品。每朵花通常只有3个雌花蕊,1000克原花才能产出10克上等藏红花,大约7万~25万朵藏红花才能提取1磅(约450克)藏红花香料,真可谓珍贵至极。
  藏红花
  伊朗藏红花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极品、特级、一级、二级,其中极品藏红花全红,无黄根。
  ◎“红色金子”
  伊朗的藏红花香味浓郁、色泽艳丽,在古时曾被列为皇家贡品,很少有人见过,因此也更加珍贵,史料中曾有“宁要红花一朵,不要金玉满车”的记载。直到现今,伊朗藏红花的价格也极其昂贵,一级品价格每克高达65美元,被誉为植物中的“红色金子”。
  在国际市场上,藏红花虽然是名贵药材,但伊朗人并不看重它的药效,而是把它当成一种普通调味品,经常用于食品点缀,比如在米饭、糕点、糖果、奶制品、冰激凌中,都可见到藏红花的影子。最常见的是米饭上面点缀的金黄色大米,那是用藏红花水泡过的,有一种淡淡的清香味。
  伊朗的普通百姓家庭经常会在米饭或馕饼中加入藏红花水,一顿饭有数根花蕊即可,1克藏红花能使用很长时间。好客的伊朗人对本国的国宝感到非常自豪,如果有客人来家里,他们会兴致勃勃为客人讲解食物中使用藏红花的秘密。
  藏红花不但被视为伊朗国宝,还与本国的其他国宝息息相关,比如伊朗手工地毯中的红色染料,以及橘红色的开心果,都含有从藏红花中提炼的原料。
  能够从伊朗走入国际市场,藏红花自然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早在古波斯帝国建立之前,它便出现在伊朗高原,后来种植面积逐渐蔓延,用途也从药物、染料扩散至香料和饮料等。大约于公元前200年左右,在安息王朝的大力推进下,这种来自异国的香料才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了古代中国。
  售卖藏红花的商店
  在伊朗,有很多藏红花专卖店,此外,基本上所有旅游用品商店、食品蔬菜店、超市也都有售卖藏红花。伊朗人将藏红花广泛用到日常饮食中,伊朗美食中随处可见藏红花的身影。
  黑鱼子酱
  顶级美味引爆味蕾
  黑黑的鱼子酱珠圆玉润、晶莹剔透,再挑剔的食客也难以抵挡那黑珍珠般的诱惑,仿佛它能在舌尖上引爆味蕾!亚里士多德、莎士比亚都对它赞不绝口,梁实秋先生与韩菁清热恋时曾吃过一个星期的鱼子酱,法王路易十四更是深受诱惑,最终引领整个欧洲上流社会开始迷恋上这种脆弱娇贵的顶级美味。
  黑鱼子酱
  鱼子酱的鱼子大小和颜色存在差异,这具体取决于鱼的年龄和饮食。
  ◎伊朗海岸的顶级食材
  别以为那些在瓶瓶罐罐上印着鱼子酱的都是正宗行货,它们可能是各种鱼类的卵。对于挑剔的法国人来说,只有鲟鱼的卵才能称作鱼子酱。那么,你知道全世界最优质的鲟鱼产自哪里?鲟鱼是很古老的鱼类,全世界大约有20种,主要产地在俄罗斯、伊朗、美国及中国黑龙江,但只有里海南部也就是伊朗沿海一带的鲟鱼材质最佳,这里出产贝鲁嘉(beluga)、奥西特拉(osietra)、塞弗鲁嘉(sevruga)三种鲟鱼鱼子酱。
  鲟鱼是淡水鱼,水越深越能孕育大而优良的品种。里海的南岸气温较高、水域颇深,此处生长的鲟鱼体态肥大、鱼卵紧密,滋味极美。早在19世纪初,伊朗就开始了鲟鱼的养殖业和鱼子酱的加工业。不过在养殖方面,人们只限于鱼的幼期养殖,将其按生长过程,将五六个月大的、一年的、两年的、三年的鱼苗分池喂养,使鱼苗在独立环境中免受天敌伤害,得到精心喂养,加快生长速度。等长到五六年时,再将它们放回里海,任其自由生活,长到年限时再捕捞取卵,制成美味的鱼子酱。
  鱼子酱没有品牌之分,只有品级之分。品级最高的贝鲁嘉鱼子酱,要用超过60年的成鱼,年产量不足100尾,每千克售价可达5000多美元;其次是超过40年以上的奥西特拉鱼的卵,然后才是20年以上的塞弗鲁嘉鱼的卵。
  除了产量稀少,制作繁杂也是鱼子酱名贵的原因。新鲜鱼卵必须在鱼死之前取出,才能保证味道纯正鲜美,因此捕捞到鲟鱼后,不能将其杀死,只能先将它击昏,以免因为疼痛分泌出大量肾上腺素,破坏鱼子酱的鲜美。
  鲟鱼被击昏后,手法娴熟的解剖人员必须要在15分钟内完成13道大大小小的工序,取出鱼卵后,经过筛选、清洗、滤干水分,再交由料理师打理,制成颗粒圆润饱满、色泽透明清亮、光芒微闪的极品鱼子酱,然后搭乘冷冻柜,从里海运往全球少数几家备受恩宠的商号。
  ◎舌尖上的黑黄金
  伊朗出产的鱼子酱是豪华宴会上的珍品,犹如舌尖上的“黑黄金”。它含有皮肤所需的矿物盐、蛋白质、氨基酸、重组基本脂肪酸等47种微量元素,不仅能够有效地滋润皮肤,还能使皮肤细腻光洁,保持青春美丽。
  这种美食能给舌尖带来极致美妙的味觉享受——用贝壳汤匙,或象牙、牛角、木头制成的汤匙,舀一勺颗颗完整的鱼卵送入口中,轻轻铺在舌上,再用舌尖将鱼卵一粒粒碾碎,其实丝毫不费力气,几乎是入口即化的感觉——顿时,带有细腻海洋气息的美味喷薄四溅,香醇浓郁的蛋白汁液在口中流淌,还带着些许甘甜清冽,令人回味无穷、难以忘怀。
  品级最高的贝鲁嘉鱼子酱,要比别的鱼子酱更多一些弹性。品尝时需要在舌上略施压力,将等待美味释放的过程变得格外值得期待,虽然不过是毫秒之间,彷佛所有感官都在享受那一瞬间的绽放,体会自然馈赠的绝妙充满味蕾的感觉。
  需要注意的是,鱼子酱绝对不能接触金属器皿,因为金属会严重破坏鱼子酱的香气和海洋滋味。食用鱼子酱切忌搭配洋葱、柠檬等气味浓重的辅料,可搭配生奶油和烘烤的白面包,伏特加或香槟是适用饮品里的最佳搭配,细腻而不油腻的鱼子酱也可以充当最好的解酒剂和保肝剂。
  捕获鲟鱼
  在一处沿海养渔场里,两位伊朗渔民捕捞了一条鲟鱼,这是一家专门生产鱼子酱的养鱼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