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她如今也就是帮着老四管管后宫,谁让先帝有那么多的妃嫔呢,老四这边总共才一小撮的人,少得可怜,皇后年轻,管理后宫跟管理毓庆宫可不一样。
原来宫权是由她们四妃平分,如今全都归皇后一个人管,这紫禁城已经很久没有大权独握的中宫了,怕是很多人都不适应,宫里的人手也都是原来的,想要全部换下去,那得经历好几茬的选秀才行。
她也就是帮衬皇后这几年,等生了儿子的太妃们慢慢都送出去,其他人也就蹦跶不起来了,人数少了,直接把剩下的人全都送到畅春园去,对大家来说都是好事儿。
到时候她也可以安心养老了,跟太皇太后一样,万事儿不管,也能争取多活上几年。
太后已经是很看得开了,往上数个三年,她都没想过自己会成为太后,甚至都没想过会走在先帝后头,毕竟先帝身子骨那么好,她可比不上。
哪曾想良妃怯懦了一辈子,临了临了,办了这么一回大事儿,还真是不能小瞧了任何人,先帝自己怕是也没有想到,会折在良妃手里头。
不过若是让她来看,这事儿良妃也做得冲动了些,肯定是郭络罗氏先有的主意,良妃没那么大的胆子,也没办法把手伸到紫禁城外去给儿媳和孙子筹谋后路。
老八的性子也不可能这么莽撞,前朝的事情她不懂,但若是她在老八的位置上,绝对不可能这么做的,老八或许会恨先帝,但对良妃还是孝顺的,这事!事儿无论成不成,良妃都保不住性命。
哪怕皇上那边至今都没有查清楚,这事儿跟老八有没有关系,但在她这里已经盖棺定论了,肯定是郭络罗氏一个人造的孽,可怜了良妃还有老八。
娶妻娶贤,老祖宗说的话,再有道理不过了,有郭络罗氏这事儿,她对皇后和十四媳妇,瞧着都比往日都要顺眼了几分。
要说起来,郭络罗氏还是先帝给老八定下来的呢,因果循环,还真说不太清楚。
所以给人定姻缘这事儿,还真不是那么好下手的,连先帝都看走了眼。
她这两个儿子,十四府里边儿就只有一个福晋,不过这跟人家福晋没关系,是十四打从订婚之前,就决心不要妾室的。
老四后宫里头也就是只有几个人,而且性子实在有些一言难尽,皇后跟老四,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性子都有点儿硬,而且凡事都追求尽善尽美,礼仪规矩一点不错,这样的人固然适合做皇帝、做皇后,但着实活得累了些。
被老四宠了那么多年的齐妃,压根就不是什么聪明人,脾气有点直,说话也有点直,但却是个没胆子的,不惊吓,一遇事就露馅了,拿不出宠妃的架势来,当然老四对齐妃现在瞧着也就只剩下往日的情分了。
懋嫔宋氏,当年是她指给老四的第一个格格,原就是看中了她的老实忠顺,过去这么多年了,人倒是还跟往年一般老实,就是老实的有些过头了,整日吃斋念佛,穿衣打扮更是比她这个老太婆还要素净。
生了弘历的熹嫔,还有生了弘昼的裕嫔,一个长相姣好,但性子浮夸,一个为人谨慎,但长相只能算是清秀。
这几个人有一个算一个,要是放在先帝的后宫,能安稳活下来就算是不错的了,更别提出头了。
也难怪皇后压不住那些太妃们,这平日里接触的人就相差很大,老四的后宫和先帝的后宫压根就不是一回事儿,聪明人虽然是天生的,可手段却都是后来才学会的。
太后若不是对皇后很满意,等到下次选秀的时候,真的会给老四挑几个人,怎么也得!挑几个性子和长相都拿得出手的吧。
不过,一则是她对皇后满意,二则也是因为她把太皇太后当作自己的标杆,而不是曾经的孝庄太皇太后,少管事,少说话。
对老四的后宫都如此了,对于十四的后院,太后就更不打算管了,温宪的额附,实在让人瞧不上眼。
可选秀选的从来都是女子,她就算是想,也不能给自家女儿挑面首吧。
祖孙三代人凑一块,基本上不聊外面的局势,光绕着两个孩子聊,一个是坐在这儿的弘晖,一个是在府里辛苦读书的弘易。
小一辈儿里,太后最亲近的就是这两个孩子了。
老四余下还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但太后接触的并不多,不像弘晖,六七岁的时候就在宫里头读书了,不光老四看重这个长子,她也看重长孙。
等四爷来了,还没聊几句呢,四人就浩浩荡荡的带着一群人去了慈宁宫,去看看太皇太后。
这事儿光靠太医调理不行,还得是让太皇太后自己想得开才行。
彩衣娱亲,虽然老套了些,但还算管用,这当然不能指着四爷和胤祯,太后也不是个会逗趣的,弘晖倒是挺会哄堂弟的,跟十四叔当年如出一辙,但哄老人就不擅长了。
宜太妃没出宫之前,在太皇太后面前逗趣最多的是她,之前都说八福晋郭络罗氏是个直爽的性子,其实跟宜太妃比起来,郭络罗氏还差了些。
前者的直爽讨人喜欢,后者就有那么点不招人待见了。
不光是太皇太后吃这一套,太后也吃这一套,两个人的原本还是情敌呢,年岁又差不多,!年轻的时候关系并不怎么样,后来四爷成了太子,宜太妃的两个儿子都是投了票的,也算是站在太子那边了。
这对情敌的关系才开始缓和起来,性格迥异的两个人,竟然还处成了朋友,宜太妃搬出宫的时候,太后跟太皇太后一样恋恋不舍。
而在宜太妃出宫去之后,哄太皇太后高兴的人变成了贵太妃,也就是曾经的小佟贵妃,孝懿仁皇后的妹妹。
这次他们来的不巧,正好贵太妃也在慈宁宫。
贵太妃轻易是不开口的,若她早知道有今日,借着姐姐当年的关系,还能笼络当年并不是皇上的四爷,但于家族而言,皇上当年是被佟家放弃的那个。
而如今的太后曾经也跟佟家交恶,更别提还有温宪公主的事儿了,勤亲王当年还打了舜安颜。
这三个人现在是大清朝顶顶尊贵的三个人了,可有一个算一个,都被佟家给得罪了。
她要是有个儿子,还能盼望着儿子将来把自己接出去,可她膝下并无子嗣。
至于娘家人那边的想法,她并不看好,隆科多就算是能得皇上重用,但有勤亲王和怡郡王在前面,还有九贝勒、敦郡王、亲王他们在,隆科多且得往后排呢,能被重用到哪里去。
往后宫送人看起来也不是个好主意,皇上跟先皇不一样,当年佟家先把姐姐送进了宫,姐姐死后又把她送进了宫,往前数,顺治皇帝在的时候,姑母也是被送进宫里来搏前程了。
说句难听的话,佟家几乎是靠女人兴盛起来的,先皇顾念母族,所以才让佟家的姐妹接连进宫,如今的皇上可不需要顾念佟家什么,连姐姐当年抚养的情分,也早在这些年被佟家自己给磨光了。
她在宫里头无权无势,佟家也没人会听她的,只能是尽力给自己找个路子了,也免得将来被拖累的彻底。
第69章 二更
老八被贬为庶民,之前跟大清的生意往来自然也就没了,商队在事发之后,就再没出现过。
对此,也就只有两个解释了,要么这事儿有老八的参与,所以才能避开的那么及时。
要么就是郭络罗氏已经带着弘旺逃出海了,跟着商队找到了老八,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老八也就没有让自己的商队来大清。
但无论是哪一种解释,这生意都是做不成了。
老八被贬为庶人的原因,也就只有平民百姓不知道,在大清的上流圈子里,这事儿并不是秘密,想捂也捂不住。
对于已经出海的直郡王,这事儿并没有瞒着,早在下旨把老八变为庶人的时候,就给直郡王写过信,送信的也是直郡王安排在港口的人,无论是直郡王,还是老八,行踪都神秘的很,连信件的传递靠的都是他们的人。
直郡王毕竟是老爷子的儿子,会有这么一出,也是因为在直郡王和老八之间,老爷子过分偏爱直郡王了。
在跟老八断绝生意往来的第三个月,四爷收到了来自于直郡王的信,当然这并不是第一封信,老爷子驾崩,直郡王就曾经寄来自己手抄的佛经,尽管当时老爷子已经下葬了,可还是将这些佛经烧在老爷子的陵前。
这是在老爷子驾崩之后的第二封来信,之所以特殊,是因为直郡王在信上说要接过老八曾经做的生意。
用他的话来说,老八已经是庶人了,额娘和福晋又犯过如此大错,甚至老爷子的死跟老八有没有关系都不一定。
所以这生意老八是肯定做不成了,倒不如他来做,日后的火枪火药,他也能拿出银子来买,而不是伸手向大清讨要。
四爷也不是不能理解这个大哥的想法,坐在这个位置上的是老爷子,还是兄弟,对直郡王来说,到底是不一样的。
问老爷子要东西理直气壮,但是问感情没那么深的弟弟要东西,可能就开不了口了。
他之所以有顾虑,几位议政大臣也拿不定主意的原因,还是出在郭络罗氏身上。
先帝的死跟郭络罗氏有着绝对的关系,这样的罪名,光是被贬为庶民可不够,但是一朝逃脱海外,隔着茫茫的大海,想捉人都捉不到。
若是老八不在意父母之死,那郭络罗氏可能还在海的那一边享福呢,就算是老八苛待郭络罗氏,也必然不!不会将郭络罗氏处死,海外成了法外之地。
对于所有的知情人来说,郭络罗氏都是一个极不好的例子,杀了人,犯了罪,只要有足够的时间谋划,就可以远走海外,逍遥度日。
而郭络罗氏能出逃,不就是因为有老八的船队。
假使再有人安排行刺,或者是旁的犯罪行为,如果到时候借助直郡王的船队出海,也不是不可能的。
朝廷固然可以加强防范,但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极大的漏洞,可能会刺激一些人铤而走险。
但四爷之所以犹豫不决,不是因为顾及跟直郡王的兄弟之情,几位议政大臣跟直郡王的交情就更不怎么深了,他们纠结的原因还在于这其中的巨大利润。
别看户部的银两收回来了,之后又查处了一起贪腐案,收回四十多万两白银,但国库还是不够富有。
全国旱涝不定,赈灾需要银子,修建水利需要银子,修路需要银子,维持军队需要银子……
这上上下下的花销太大了,哪笔银子都不想放过,更别说这还是一笔细水长流的买卖,只要直郡王肯收,大清就会一直有银子赚。
尽管与老八做生意的时候,一年的利润只占大清财政收入的四十分之一,可这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
胤祯自然是主张大清有自己的船队,就跟前朝那时候一样,到时候海外的生意也能归朝廷掌握,再有郭络罗氏这样外逃的犯人,朝廷也不至于束手无策。
在场的几个人里,胤祯是唯一有这个主张的,旁人不是不知道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法子,关键还是没钱,也就没什么可行性,最起码是现在可行性不高。
前朝曾多次出海,每一次的花费都是巨大的,本朝可没有前朝这么富裕。
想要出海,前期的投入是巨大的,不说旁的,就是商船造价就不便宜。
老八和直郡王能出海,那是因为带的东西少,只带了人和粮草过去,至于老八后来建起来的商队,那些船基本上都不是大清的,而是洋人的。
说到这事儿,胤祯还真是挺佩服八哥的,在哪儿都能混得开,能够航海的船,尤其是在这个时代,那是多金贵重要的东西了,八哥竟然也能弄来,而且还组建成了商队。
大清从中获利不小,八哥肯定也赚了不少,如此才越不可能是八哥出了这样的馊!主意。
四爷当上皇帝后最严峻的问题就是缺银子,国库里的银子完全不够花的,先帝当年是拆了西墙补东墙,催还户部欠银的时候,那已经是到了拆都没得拆的地步了,所以才不顾自己仁慈的名声,也要收缴欠银。
后来虽然欠银是收上来了,但国库的银子这几年一直是入不敷出,也就相当于一直是在消耗那些银子,总有一天是会被消耗完的。
胤祯跟四哥私底下也商量过,贪腐一事,已经到了必须得治的时候了,先帝待臣子宽厚,才会养出那么多的蛀虫,如果不是这么多的蛀虫在,每年的财政收入绝对不止这些。
虽说,三年不改其志,但真要是停个三年不去管这些人,还不知道会多少银两呢,又会花出去多少。
朝廷早一日把这些银子收回来,就能早一日干想干的事儿,兴修水利也好,修路也好,造船也好,出海也好,哪样都是需要大笔银子的。
直郡王的提议到底是没能经过同意,这隐患确实有些大,此时又正值大清新旧更替之时,内部安稳极为重要。
不过这封信,到底是促使四爷下定决心,决心现在就动一动那些国之蛀虫。
先帝在时,甚至有几分奉旨的意思,曹家人几乎垄断了江宁织造一职,明明是朝廷的官职,却几乎成了曹家人可以世袭的爵位,几十年间可谓是捞足了油水。
李家也惶不多让,同样也是织造‘世家’,除此之外,两家还共同负责监管江南的盐务。
老爷子对这两家人,比对自己的兄弟和儿子都好,曹李两家从普普通通的包衣世家,到如今的豪门贵族,修了园子耗资之大,让人瞠目结舌。
所仰仗的不还都是老爷子,肥差事弄成‘世袭’的了,江南的盐务管着,从户部借的银两也不过只还了三分之一。
老爷子下江南,基本上都是这两家招待的,在江南的行宫也是这两家建的,甚至老爷子从江南带回来的女子,那也都是这两家孝敬的。
怨不得老爷子投桃报李,如此优待这两家人。
要知道当年还户部欠银的时候,老爷!子最疼爱的两个儿子,都是凑够了全部的银子,一分不少的还上了,儿子们哪有曹李两家贴心。
要宰了先帝的两个宠臣,没有确凿的足够多的证据可不成,关键还在于收集曹李两家的罪证,而且不能打草惊蛇,免得事情难办。
这事儿与十四无关,毕竟他作为九门提督,京城还有一大摊子事儿呢。
四爷直接把这差事交给了九贝勒和怡郡王,两个人秘密出京去江南查访,老九精通账目,十三办事能力强,而且对官场上的事情能够看得很透彻。
此行凶险,曹李两家在江南经营多年,不说是江南的土皇帝,但绝对是强到不能再强的地头蛇了。
九贝勒和怡郡王下江南这事儿,就只有四爷和十四两个人知情,旁人,包括九福晋和十三福晋,都以为这两位被派出去巡视黄河了。
远在江南的蛀虫要动,京城里的自然也不能姑息,这差事也没有交给胤祯,而是私底下交给了隆科多,由隆科多来搜查罪证。
与此同时,佟国维和舜安颜分别上折子,历数舜安颜品行上的污点,一个品行不堪之人配不上温宪公主,所以请求与温宪公主和离。
原来宫权是由她们四妃平分,如今全都归皇后一个人管,这紫禁城已经很久没有大权独握的中宫了,怕是很多人都不适应,宫里的人手也都是原来的,想要全部换下去,那得经历好几茬的选秀才行。
她也就是帮衬皇后这几年,等生了儿子的太妃们慢慢都送出去,其他人也就蹦跶不起来了,人数少了,直接把剩下的人全都送到畅春园去,对大家来说都是好事儿。
到时候她也可以安心养老了,跟太皇太后一样,万事儿不管,也能争取多活上几年。
太后已经是很看得开了,往上数个三年,她都没想过自己会成为太后,甚至都没想过会走在先帝后头,毕竟先帝身子骨那么好,她可比不上。
哪曾想良妃怯懦了一辈子,临了临了,办了这么一回大事儿,还真是不能小瞧了任何人,先帝自己怕是也没有想到,会折在良妃手里头。
不过若是让她来看,这事儿良妃也做得冲动了些,肯定是郭络罗氏先有的主意,良妃没那么大的胆子,也没办法把手伸到紫禁城外去给儿媳和孙子筹谋后路。
老八的性子也不可能这么莽撞,前朝的事情她不懂,但若是她在老八的位置上,绝对不可能这么做的,老八或许会恨先帝,但对良妃还是孝顺的,这事!事儿无论成不成,良妃都保不住性命。
哪怕皇上那边至今都没有查清楚,这事儿跟老八有没有关系,但在她这里已经盖棺定论了,肯定是郭络罗氏一个人造的孽,可怜了良妃还有老八。
娶妻娶贤,老祖宗说的话,再有道理不过了,有郭络罗氏这事儿,她对皇后和十四媳妇,瞧着都比往日都要顺眼了几分。
要说起来,郭络罗氏还是先帝给老八定下来的呢,因果循环,还真说不太清楚。
所以给人定姻缘这事儿,还真不是那么好下手的,连先帝都看走了眼。
她这两个儿子,十四府里边儿就只有一个福晋,不过这跟人家福晋没关系,是十四打从订婚之前,就决心不要妾室的。
老四后宫里头也就是只有几个人,而且性子实在有些一言难尽,皇后跟老四,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性子都有点儿硬,而且凡事都追求尽善尽美,礼仪规矩一点不错,这样的人固然适合做皇帝、做皇后,但着实活得累了些。
被老四宠了那么多年的齐妃,压根就不是什么聪明人,脾气有点直,说话也有点直,但却是个没胆子的,不惊吓,一遇事就露馅了,拿不出宠妃的架势来,当然老四对齐妃现在瞧着也就只剩下往日的情分了。
懋嫔宋氏,当年是她指给老四的第一个格格,原就是看中了她的老实忠顺,过去这么多年了,人倒是还跟往年一般老实,就是老实的有些过头了,整日吃斋念佛,穿衣打扮更是比她这个老太婆还要素净。
生了弘历的熹嫔,还有生了弘昼的裕嫔,一个长相姣好,但性子浮夸,一个为人谨慎,但长相只能算是清秀。
这几个人有一个算一个,要是放在先帝的后宫,能安稳活下来就算是不错的了,更别提出头了。
也难怪皇后压不住那些太妃们,这平日里接触的人就相差很大,老四的后宫和先帝的后宫压根就不是一回事儿,聪明人虽然是天生的,可手段却都是后来才学会的。
太后若不是对皇后很满意,等到下次选秀的时候,真的会给老四挑几个人,怎么也得!挑几个性子和长相都拿得出手的吧。
不过,一则是她对皇后满意,二则也是因为她把太皇太后当作自己的标杆,而不是曾经的孝庄太皇太后,少管事,少说话。
对老四的后宫都如此了,对于十四的后院,太后就更不打算管了,温宪的额附,实在让人瞧不上眼。
可选秀选的从来都是女子,她就算是想,也不能给自家女儿挑面首吧。
祖孙三代人凑一块,基本上不聊外面的局势,光绕着两个孩子聊,一个是坐在这儿的弘晖,一个是在府里辛苦读书的弘易。
小一辈儿里,太后最亲近的就是这两个孩子了。
老四余下还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但太后接触的并不多,不像弘晖,六七岁的时候就在宫里头读书了,不光老四看重这个长子,她也看重长孙。
等四爷来了,还没聊几句呢,四人就浩浩荡荡的带着一群人去了慈宁宫,去看看太皇太后。
这事儿光靠太医调理不行,还得是让太皇太后自己想得开才行。
彩衣娱亲,虽然老套了些,但还算管用,这当然不能指着四爷和胤祯,太后也不是个会逗趣的,弘晖倒是挺会哄堂弟的,跟十四叔当年如出一辙,但哄老人就不擅长了。
宜太妃没出宫之前,在太皇太后面前逗趣最多的是她,之前都说八福晋郭络罗氏是个直爽的性子,其实跟宜太妃比起来,郭络罗氏还差了些。
前者的直爽讨人喜欢,后者就有那么点不招人待见了。
不光是太皇太后吃这一套,太后也吃这一套,两个人的原本还是情敌呢,年岁又差不多,!年轻的时候关系并不怎么样,后来四爷成了太子,宜太妃的两个儿子都是投了票的,也算是站在太子那边了。
这对情敌的关系才开始缓和起来,性格迥异的两个人,竟然还处成了朋友,宜太妃搬出宫的时候,太后跟太皇太后一样恋恋不舍。
而在宜太妃出宫去之后,哄太皇太后高兴的人变成了贵太妃,也就是曾经的小佟贵妃,孝懿仁皇后的妹妹。
这次他们来的不巧,正好贵太妃也在慈宁宫。
贵太妃轻易是不开口的,若她早知道有今日,借着姐姐当年的关系,还能笼络当年并不是皇上的四爷,但于家族而言,皇上当年是被佟家放弃的那个。
而如今的太后曾经也跟佟家交恶,更别提还有温宪公主的事儿了,勤亲王当年还打了舜安颜。
这三个人现在是大清朝顶顶尊贵的三个人了,可有一个算一个,都被佟家给得罪了。
她要是有个儿子,还能盼望着儿子将来把自己接出去,可她膝下并无子嗣。
至于娘家人那边的想法,她并不看好,隆科多就算是能得皇上重用,但有勤亲王和怡郡王在前面,还有九贝勒、敦郡王、亲王他们在,隆科多且得往后排呢,能被重用到哪里去。
往后宫送人看起来也不是个好主意,皇上跟先皇不一样,当年佟家先把姐姐送进了宫,姐姐死后又把她送进了宫,往前数,顺治皇帝在的时候,姑母也是被送进宫里来搏前程了。
说句难听的话,佟家几乎是靠女人兴盛起来的,先皇顾念母族,所以才让佟家的姐妹接连进宫,如今的皇上可不需要顾念佟家什么,连姐姐当年抚养的情分,也早在这些年被佟家自己给磨光了。
她在宫里头无权无势,佟家也没人会听她的,只能是尽力给自己找个路子了,也免得将来被拖累的彻底。
第69章 二更
老八被贬为庶民,之前跟大清的生意往来自然也就没了,商队在事发之后,就再没出现过。
对此,也就只有两个解释了,要么这事儿有老八的参与,所以才能避开的那么及时。
要么就是郭络罗氏已经带着弘旺逃出海了,跟着商队找到了老八,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老八也就没有让自己的商队来大清。
但无论是哪一种解释,这生意都是做不成了。
老八被贬为庶人的原因,也就只有平民百姓不知道,在大清的上流圈子里,这事儿并不是秘密,想捂也捂不住。
对于已经出海的直郡王,这事儿并没有瞒着,早在下旨把老八变为庶人的时候,就给直郡王写过信,送信的也是直郡王安排在港口的人,无论是直郡王,还是老八,行踪都神秘的很,连信件的传递靠的都是他们的人。
直郡王毕竟是老爷子的儿子,会有这么一出,也是因为在直郡王和老八之间,老爷子过分偏爱直郡王了。
在跟老八断绝生意往来的第三个月,四爷收到了来自于直郡王的信,当然这并不是第一封信,老爷子驾崩,直郡王就曾经寄来自己手抄的佛经,尽管当时老爷子已经下葬了,可还是将这些佛经烧在老爷子的陵前。
这是在老爷子驾崩之后的第二封来信,之所以特殊,是因为直郡王在信上说要接过老八曾经做的生意。
用他的话来说,老八已经是庶人了,额娘和福晋又犯过如此大错,甚至老爷子的死跟老八有没有关系都不一定。
所以这生意老八是肯定做不成了,倒不如他来做,日后的火枪火药,他也能拿出银子来买,而不是伸手向大清讨要。
四爷也不是不能理解这个大哥的想法,坐在这个位置上的是老爷子,还是兄弟,对直郡王来说,到底是不一样的。
问老爷子要东西理直气壮,但是问感情没那么深的弟弟要东西,可能就开不了口了。
他之所以有顾虑,几位议政大臣也拿不定主意的原因,还是出在郭络罗氏身上。
先帝的死跟郭络罗氏有着绝对的关系,这样的罪名,光是被贬为庶民可不够,但是一朝逃脱海外,隔着茫茫的大海,想捉人都捉不到。
若是老八不在意父母之死,那郭络罗氏可能还在海的那一边享福呢,就算是老八苛待郭络罗氏,也必然不!不会将郭络罗氏处死,海外成了法外之地。
对于所有的知情人来说,郭络罗氏都是一个极不好的例子,杀了人,犯了罪,只要有足够的时间谋划,就可以远走海外,逍遥度日。
而郭络罗氏能出逃,不就是因为有老八的船队。
假使再有人安排行刺,或者是旁的犯罪行为,如果到时候借助直郡王的船队出海,也不是不可能的。
朝廷固然可以加强防范,但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极大的漏洞,可能会刺激一些人铤而走险。
但四爷之所以犹豫不决,不是因为顾及跟直郡王的兄弟之情,几位议政大臣跟直郡王的交情就更不怎么深了,他们纠结的原因还在于这其中的巨大利润。
别看户部的银两收回来了,之后又查处了一起贪腐案,收回四十多万两白银,但国库还是不够富有。
全国旱涝不定,赈灾需要银子,修建水利需要银子,修路需要银子,维持军队需要银子……
这上上下下的花销太大了,哪笔银子都不想放过,更别说这还是一笔细水长流的买卖,只要直郡王肯收,大清就会一直有银子赚。
尽管与老八做生意的时候,一年的利润只占大清财政收入的四十分之一,可这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
胤祯自然是主张大清有自己的船队,就跟前朝那时候一样,到时候海外的生意也能归朝廷掌握,再有郭络罗氏这样外逃的犯人,朝廷也不至于束手无策。
在场的几个人里,胤祯是唯一有这个主张的,旁人不是不知道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法子,关键还是没钱,也就没什么可行性,最起码是现在可行性不高。
前朝曾多次出海,每一次的花费都是巨大的,本朝可没有前朝这么富裕。
想要出海,前期的投入是巨大的,不说旁的,就是商船造价就不便宜。
老八和直郡王能出海,那是因为带的东西少,只带了人和粮草过去,至于老八后来建起来的商队,那些船基本上都不是大清的,而是洋人的。
说到这事儿,胤祯还真是挺佩服八哥的,在哪儿都能混得开,能够航海的船,尤其是在这个时代,那是多金贵重要的东西了,八哥竟然也能弄来,而且还组建成了商队。
大清从中获利不小,八哥肯定也赚了不少,如此才越不可能是八哥出了这样的馊!主意。
四爷当上皇帝后最严峻的问题就是缺银子,国库里的银子完全不够花的,先帝当年是拆了西墙补东墙,催还户部欠银的时候,那已经是到了拆都没得拆的地步了,所以才不顾自己仁慈的名声,也要收缴欠银。
后来虽然欠银是收上来了,但国库的银子这几年一直是入不敷出,也就相当于一直是在消耗那些银子,总有一天是会被消耗完的。
胤祯跟四哥私底下也商量过,贪腐一事,已经到了必须得治的时候了,先帝待臣子宽厚,才会养出那么多的蛀虫,如果不是这么多的蛀虫在,每年的财政收入绝对不止这些。
虽说,三年不改其志,但真要是停个三年不去管这些人,还不知道会多少银两呢,又会花出去多少。
朝廷早一日把这些银子收回来,就能早一日干想干的事儿,兴修水利也好,修路也好,造船也好,出海也好,哪样都是需要大笔银子的。
直郡王的提议到底是没能经过同意,这隐患确实有些大,此时又正值大清新旧更替之时,内部安稳极为重要。
不过这封信,到底是促使四爷下定决心,决心现在就动一动那些国之蛀虫。
先帝在时,甚至有几分奉旨的意思,曹家人几乎垄断了江宁织造一职,明明是朝廷的官职,却几乎成了曹家人可以世袭的爵位,几十年间可谓是捞足了油水。
李家也惶不多让,同样也是织造‘世家’,除此之外,两家还共同负责监管江南的盐务。
老爷子对这两家人,比对自己的兄弟和儿子都好,曹李两家从普普通通的包衣世家,到如今的豪门贵族,修了园子耗资之大,让人瞠目结舌。
所仰仗的不还都是老爷子,肥差事弄成‘世袭’的了,江南的盐务管着,从户部借的银两也不过只还了三分之一。
老爷子下江南,基本上都是这两家招待的,在江南的行宫也是这两家建的,甚至老爷子从江南带回来的女子,那也都是这两家孝敬的。
怨不得老爷子投桃报李,如此优待这两家人。
要知道当年还户部欠银的时候,老爷!子最疼爱的两个儿子,都是凑够了全部的银子,一分不少的还上了,儿子们哪有曹李两家贴心。
要宰了先帝的两个宠臣,没有确凿的足够多的证据可不成,关键还在于收集曹李两家的罪证,而且不能打草惊蛇,免得事情难办。
这事儿与十四无关,毕竟他作为九门提督,京城还有一大摊子事儿呢。
四爷直接把这差事交给了九贝勒和怡郡王,两个人秘密出京去江南查访,老九精通账目,十三办事能力强,而且对官场上的事情能够看得很透彻。
此行凶险,曹李两家在江南经营多年,不说是江南的土皇帝,但绝对是强到不能再强的地头蛇了。
九贝勒和怡郡王下江南这事儿,就只有四爷和十四两个人知情,旁人,包括九福晋和十三福晋,都以为这两位被派出去巡视黄河了。
远在江南的蛀虫要动,京城里的自然也不能姑息,这差事也没有交给胤祯,而是私底下交给了隆科多,由隆科多来搜查罪证。
与此同时,佟国维和舜安颜分别上折子,历数舜安颜品行上的污点,一个品行不堪之人配不上温宪公主,所以请求与温宪公主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