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五章、考验
其实,曾荣说的这番话别人也劝过朱旭,只是别人不敢像曾荣这么一针见血,也不敢像她这么以下犯上,故而,总说不到问题的核心,且把所有过错都推到童瑶身上,这才让朱旭起了逆反之心,有些本末倒置适得其反了。
和曾荣谈过之后,尽管他嘴上不承认,但内心的确有触动,且还不小。
之前他一直纠结的那个点是童瑶是他看中的人,可最后却是他对不住她,违背了他曾经许下的诺言。
是曾荣点醒了他,他和阿瑶不是一类人,因为一开始他们就是错的,一段被算计来的感情又怎么会有真心?又怎么可能相互成就?
可叹他却一直看不透,或者说,这些年他一直生活在谎言中,就像那个抱柱的尾生,死守着一句年少时的诺言。
太后是晚膳时发现儿子脸上多了几分生气,或者说多了几分人味,没少对着侍餐的曾荣横挑鼻子竖挑眼的,又像是回到之前在宫里曾荣给他做女官时的相处模式。
曾荣则选择性耳聋或选择性视而不见,再不就是拉着她告状,说皇上欺负了她,故意刁难她等等。
太后老人家乐呵呵地为她主持了公道,这顿饭,不仅老人家多进了半碗饭,就连朱旭也比平时多吃了不少菜,都是曾荣夹给他逼他吃的。
既然朱旭的心结已解,太后郁结于心的忧思也很快散去,曾荣给朱恒修书一封后,也放慢了行程,陪着这两人一路游山玩水。
因着曾荣也算见多识广,每到一处还会提前做点功课,加之她语言风趣,还会临时编几个传闻轶事来哄人开心。
虽说故事是假的,但曾荣带给大家的开心却是真的,朱旭不得不承认,这丫头确实是个妙人,有趣的紧。
这日,他们途经邯郸,在邺城遗址前凭吊这座六朝都城时,曾荣念了一首岑参的《登古邺城》,念到最后一句,“武帝宫中人去尽,年年春色为谁来。”曾荣生怕勾起朱旭的旧情,忙改了话题,说了一段曹操的生平。
“回父皇,儿媳觉得父皇有些地方和魏武帝有几分相似。”曾荣刻意奉承道。
朱旭给了她一个冷眼,“巧言令色,鲜仁矣。”
“回皇上,这怎么是巧言令色,儿媳说的是有些地方,并非全部。比如说,你们两个都主张锐意革新,主张唯才是举,还有调整赋税,恢复盐铁官营,兴修水利等,这些难道不是父皇的功绩?当然,文采武略等方面您确实逊色,这些年真没见您写过什么诗词歌赋,倒是有几幅画,还算差强人意,武略。。。”
“武略是因为朕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不用朕出马。”朱旭被曾荣一激,脱口道。
不过话一说完,他自己也忍不住汗颜,为了转移众人的注意力,也为了刁难刁难曾荣,他用扇子敲了下曾荣的头,问道:“你说说,当年隋文帝为何要把这邺城毁了?”
曾荣摇摇头,“这得问您呀,您当过帝王,换做您,您会毁了么?还有那个一把火烧了阿房宫的项羽,真是愚不可及,这些东西建起来不知要花费多少民脂民膏,他们可倒好,一点也不心疼。”
朱旭本想为难一下曾荣,哪知却被曾荣给挖了坑,于是,他又换了个话题,“世人只看到了帝王将相的风光,却不知高处不胜寒,稍有一点失误,不但多年心血毁于一旦,就连自家性命也难以保住。”
“这话儿媳认同,太子说了,这一年多他一直战战兢兢的,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总算体会父皇这些年有多不易了。幸好,皇上回宫了,他也可以松快松快了。”曾荣附和道。
“嘿,合着你费尽心思劝朕是为了给那小子开脱?朕告诉你,别想,朕像他这么大的时候,早就亲政五六年了,他这才哪到哪?”朱旭吹了吹胡子,瞪眼道。
事实上,早在他在杭州游历时就闪过这念头,干脆借这个机会考验下朱恒,若他能平稳过渡下来,就把这帝位传给他,自己乐得逍遥,可以腾出时间做点年少时想做却没有做的事情。
所以他才故意在外面逗留了这么长时间,也故意把所有事情都推给朱恒自己去决断。
事实证明,他没有看错人,这个儿子虽然在处理朝政大事时略显生涩,有时过于柔和有时又过于直白,有时过于宽厚,有时又过于严厉,但不可否认,他会是一个好帝王,因为他有一颗正直上进的心,肯学,能听进别人意见,又具悲悯之心。
还有,他身边有曾荣,曾荣来自底层,深谙底层百姓的艰苦,这对朱恒的决策绝对会有帮助。
当然,朱恒也不是没有缺点,他的缺点在于他从小自闭,不大懂得与人相处,也没有完整的求学经历,更别说刻意的栽培了,好在这些都可以学,只要他肯学,任何时候都不晚。
曾荣因为有上一世的记忆,故而绝不会想到朱旭会有禅位之意,因而,她对朱旭的话并未深思,只呵呵一笑,“自然不能跟父皇比,所以才需要父皇赶紧回去坐镇,他好跟着父皇学习学习。”
朱旭一看身边人太多,不好就这个话题深谈下去,再则,这事他还需和母后商议,须征得母后的同意。
考虑到曾荣初为人母,从邯郸出来后,太后提议加快点行程,她是担心曾荣想孩子,也心疼朱恒一个人不好熬,连个暖脚的人都没有。
自从知道朱恒在曾荣怀孕生子期间都没有找别的女人,太后心里很不是滋味,若是从前,她定然会训斥曾荣一顿,可时至今日,她倒是有几分佩服曾荣,一个女人能让一个男人,且还是身居高位的太子为她守身,这女人定有她的不凡之处。
不独朱恒,她还发现,自从曾荣来了之后,儿子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了。
还有她自己也是,跟这孩子相处时间长了,会不自觉地就把她当成亲人。
和曾荣谈过之后,尽管他嘴上不承认,但内心的确有触动,且还不小。
之前他一直纠结的那个点是童瑶是他看中的人,可最后却是他对不住她,违背了他曾经许下的诺言。
是曾荣点醒了他,他和阿瑶不是一类人,因为一开始他们就是错的,一段被算计来的感情又怎么会有真心?又怎么可能相互成就?
可叹他却一直看不透,或者说,这些年他一直生活在谎言中,就像那个抱柱的尾生,死守着一句年少时的诺言。
太后是晚膳时发现儿子脸上多了几分生气,或者说多了几分人味,没少对着侍餐的曾荣横挑鼻子竖挑眼的,又像是回到之前在宫里曾荣给他做女官时的相处模式。
曾荣则选择性耳聋或选择性视而不见,再不就是拉着她告状,说皇上欺负了她,故意刁难她等等。
太后老人家乐呵呵地为她主持了公道,这顿饭,不仅老人家多进了半碗饭,就连朱旭也比平时多吃了不少菜,都是曾荣夹给他逼他吃的。
既然朱旭的心结已解,太后郁结于心的忧思也很快散去,曾荣给朱恒修书一封后,也放慢了行程,陪着这两人一路游山玩水。
因着曾荣也算见多识广,每到一处还会提前做点功课,加之她语言风趣,还会临时编几个传闻轶事来哄人开心。
虽说故事是假的,但曾荣带给大家的开心却是真的,朱旭不得不承认,这丫头确实是个妙人,有趣的紧。
这日,他们途经邯郸,在邺城遗址前凭吊这座六朝都城时,曾荣念了一首岑参的《登古邺城》,念到最后一句,“武帝宫中人去尽,年年春色为谁来。”曾荣生怕勾起朱旭的旧情,忙改了话题,说了一段曹操的生平。
“回父皇,儿媳觉得父皇有些地方和魏武帝有几分相似。”曾荣刻意奉承道。
朱旭给了她一个冷眼,“巧言令色,鲜仁矣。”
“回皇上,这怎么是巧言令色,儿媳说的是有些地方,并非全部。比如说,你们两个都主张锐意革新,主张唯才是举,还有调整赋税,恢复盐铁官营,兴修水利等,这些难道不是父皇的功绩?当然,文采武略等方面您确实逊色,这些年真没见您写过什么诗词歌赋,倒是有几幅画,还算差强人意,武略。。。”
“武略是因为朕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不用朕出马。”朱旭被曾荣一激,脱口道。
不过话一说完,他自己也忍不住汗颜,为了转移众人的注意力,也为了刁难刁难曾荣,他用扇子敲了下曾荣的头,问道:“你说说,当年隋文帝为何要把这邺城毁了?”
曾荣摇摇头,“这得问您呀,您当过帝王,换做您,您会毁了么?还有那个一把火烧了阿房宫的项羽,真是愚不可及,这些东西建起来不知要花费多少民脂民膏,他们可倒好,一点也不心疼。”
朱旭本想为难一下曾荣,哪知却被曾荣给挖了坑,于是,他又换了个话题,“世人只看到了帝王将相的风光,却不知高处不胜寒,稍有一点失误,不但多年心血毁于一旦,就连自家性命也难以保住。”
“这话儿媳认同,太子说了,这一年多他一直战战兢兢的,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总算体会父皇这些年有多不易了。幸好,皇上回宫了,他也可以松快松快了。”曾荣附和道。
“嘿,合着你费尽心思劝朕是为了给那小子开脱?朕告诉你,别想,朕像他这么大的时候,早就亲政五六年了,他这才哪到哪?”朱旭吹了吹胡子,瞪眼道。
事实上,早在他在杭州游历时就闪过这念头,干脆借这个机会考验下朱恒,若他能平稳过渡下来,就把这帝位传给他,自己乐得逍遥,可以腾出时间做点年少时想做却没有做的事情。
所以他才故意在外面逗留了这么长时间,也故意把所有事情都推给朱恒自己去决断。
事实证明,他没有看错人,这个儿子虽然在处理朝政大事时略显生涩,有时过于柔和有时又过于直白,有时过于宽厚,有时又过于严厉,但不可否认,他会是一个好帝王,因为他有一颗正直上进的心,肯学,能听进别人意见,又具悲悯之心。
还有,他身边有曾荣,曾荣来自底层,深谙底层百姓的艰苦,这对朱恒的决策绝对会有帮助。
当然,朱恒也不是没有缺点,他的缺点在于他从小自闭,不大懂得与人相处,也没有完整的求学经历,更别说刻意的栽培了,好在这些都可以学,只要他肯学,任何时候都不晚。
曾荣因为有上一世的记忆,故而绝不会想到朱旭会有禅位之意,因而,她对朱旭的话并未深思,只呵呵一笑,“自然不能跟父皇比,所以才需要父皇赶紧回去坐镇,他好跟着父皇学习学习。”
朱旭一看身边人太多,不好就这个话题深谈下去,再则,这事他还需和母后商议,须征得母后的同意。
考虑到曾荣初为人母,从邯郸出来后,太后提议加快点行程,她是担心曾荣想孩子,也心疼朱恒一个人不好熬,连个暖脚的人都没有。
自从知道朱恒在曾荣怀孕生子期间都没有找别的女人,太后心里很不是滋味,若是从前,她定然会训斥曾荣一顿,可时至今日,她倒是有几分佩服曾荣,一个女人能让一个男人,且还是身居高位的太子为她守身,这女人定有她的不凡之处。
不独朱恒,她还发现,自从曾荣来了之后,儿子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了。
还有她自己也是,跟这孩子相处时间长了,会不自觉地就把她当成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