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7节
来虎转身重新列阵,准备配合罗蒙等人围攻蜀军骑兵。
蜀军骑兵见势不妙,迅速选择了撤退。没走多远,他们就遭到了伏击,一阵乱箭从黑暗中射出,当场有数人落马,有的骑士惊慌失措,控制不住战马,冲进了河里,最后逃走的骑士不过三五人。
罗蒙、来虎收拾了战场,带走了所有能带走的物资,迅速撤退。缴了五六匹战马,让他们的运输能力大大提高。
来虎实现了昨天的诺言,请杜白吃马肉,痛痛快快的喝了几杯,解解疲劳。受伤致残或已经死亡的战马全部被宰杀,分成肉块,每支分队分上一些,一点也不浪费。
分完了战利品,六支分队挥手告别,按照事先的计划,再次分散行动。
很快,来虎又接到了联合作战的请求,随即奔赴指定的地点会战。
……
八濛山,蜀军大营,中军大帐。
曹操背着手,站在宽大的地图前,看着彭羕、程畿在地图上标出近几天双方发生冲突的地点。
短短几天,蜀军多次遭到吴军攻击,地点不定,人数不定,过程却有一些共同点:最后的结果大多是吴军取胜。即使吴军一时受挫,被迫撤退,可他们很快就会卷土重来,而且人数更多,准备更充分。
相比之下,蜀军的反应太慢,互相之间的支援不足。即使是曹休、曹真统领的中军骑兵也来不及反应,经常因为半路遇袭、或者路上突然出现的障碍而耽搁时间,错过了战机。等他们赶到战场,吴军已经结束了战斗,消失在山林之中。
又或者,等待他们的是一个陷阱。
曹休、曹真原本不想汇报,希望能凭自己的力量扭转形势,直到连续几天受挫,骑兵被折腾得疲惫不堪,他们才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不得不将战况送到曹操面前。
在仔细梳理了战况之后,曹操意识到一个问题:吴军的战斗位置如此飘忽不定,他们之间是怎么联络的?山地作战,各部之间的联络非常困难,信息传递延滞严重,配合起来也会很麻烦。
吴军似乎克服了这个问题,他们是怎么作到的?
曹操问辛评、冯鸾,他们也觉得不可思议,心里多了几分畏惧。早就听说吴军擅长山地战,却不知道他们究竟有多擅长,现在算是见识了。在南北长达百余里的山岭间作战,居然还能打出这样的配合,怪不得以山地作战著称的板楯蛮也落了下风。
“孤之前错怪吴懿、张鲁了。”曹操转过身,看看辛评,露出无奈的苦笑。
辛评没吭声,神情却有些窘迫。之前对吴懿、张鲁意见最大的就是他,他多次在曹操面前说吴懿、张鲁养寇自重。吴懿、张鲁投降之后,他又极力鼓动曹操惩处吴懿、张鲁的家人。现在曹操说这句话,看似自责,其实是指责他。
“大王,吴军装备好,同等兵力下,我军没什么优势。这一段渠水河岸又多有山坡,并不适合骑兵奔驰,分散兵力于我不利。”
冯鸾咳嗽一声,提醒曹操道。他这两天与辛评相谈甚欢,不愿意看到辛评尴尬,主动为他解围。
曹操点点头。他知道此刻不是责备辛评的时候,眼下最要紧的是如此扭转这个形势。
“元凤,宕渠什么时候能准备好粮食?”曹操转身取出一份战报,递给冯鸾。
这几天,除了各部伏击不利之外,还有吴军推大石入水,在渠水中制造障碍的消息。宕渠以下,水流渐缓,水面变宽,相应的水深也就有限。一旦水中有大石,吃水深的船很容易被撞破沉没,尤其是从宕渠遇粮来的大船。
冯鸾看完,也有些头疼。他一边将战报转给辛评,一边安慰曹操道:“大王也不用过于担心。春天将至,水位会上涨,只要船工们小心一些,还是可以解决的。当务之急,是清壁坚野,让这些游击的吴军无法得到补给,断粮自退。”
曹操点点头,却不说话。就算船队集中出兵,用大军保护,无惧吴军骚扰,水里的石头也是个麻烦。
这时,彭羕上前一步,拱手施礼。“大王,臣有一计,可清除吴军推入水中的大石。”
“哦?快说来听听。”
彭羕略带得意,说了一个办法:用两只船并行,一只船上装满泥土,一只船空着。先探明大石所在,然后用绳网套住,再将绳网系在装满泥土的船上。将船上的泥土移到空船上,船就会带着水中的石头浮起,然后牵引到岸边。
两艘船依次轮换,清理起来快得很。
听完了彭羕的解说,曹操抚掌而笑。“永年,此计甚妙。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彭羕有意无意的瞟了一眼辛评。“大王,南阳学报上有过类似的文章,是我益州才子李譔所撰,臣碰巧读过。”
辛评被彭羕那一眼看得心头火起。
他想起来了,彭羕曾将那篇文章推荐给他,希望他能向曹操建议,在益州兴办木学堂,招收年轻学子入学就读,并重金聘请通晓百工之士任教,以免李譔这样的人才流入中原,为吴国所用。他对益州人一心想为当地人谋利的事非常警惕,当时说了一句奇淫巧技,不登大雅之堂,没想到彭羕一直记着,今天在曹操面前给他来了这么一手。
这益州小儿,着实可恶。
第2477章 民心向背
曹操接受了彭羕的建议,传令曹洪,命他安排人清理渠水中的障碍。
与此同时,他命令曹真、曹休放弃小规模诱敌的打算,每次行动至少要有两千人,以免被吴军各个击破。从战绩来看,黄忠派出的这些小队伍战力不俗,不能以常理待之。勉强交战,于己方不利,对士气也是不小的打击。
再好的战术也弥补不了实力差距。中军步骑虽然训练有素,是名符其实的精兵,可是和这些精挑细选出来的吴军精锐较量,终究还是略逊一筹。不论是装备还是训练,又或者军侯、屯长甚至什长一级将领的指挥能力,吴军都有明显的优势。
讲武堂,木学堂。一想起这些,曹操心里就说不出的憋闷。
他也曾在益州推行新政,设立讲武堂、木学堂,但效果却很不好。木学堂有利可图,成了各郡大族争夺的目标,可是匠师们的待遇却无法落实,以至有点本事的人都想去荆州。技术革新也无从谈起,只能复制中原的产品,在益州本地销售,无法与中原竞争。
就连益州最畅销的蜀锦现在都有些疲软,竞争不过中原的织品。
如果说木学堂多少还有点效果,差强人意,那讲武堂就更逊一筹。他既找不到尹端那样有实战经验的宿将做教授,也招不到多少学生。除了他们父子直接指挥的中军,其他人马大多是大族部曲,控制在各家手里。他既不想为人做嫁衣,大族也不愿意被他挖墙角,最后讲武堂就成了中军的讲武堂,真正有些战斗力的也就是三四万中军。
说到底,只有一个原因,他无法像孙策控制中原世家一样控制益州世家。人财物都不在他手中,一切都无从谈起。
这是一个两难困境。像孙策一样打击世家豪族,他会立刻成为世家豪族的敌人,被赶出益州。不打击世家豪族,他就永远无法掌握足够的实力,真正战胜孙策,只能凭借益州的地形防守,无力反击。
有守无攻,绝非长久之计。唯一的机会就是击退黄忠,然后借战胜之威,对益州进行一番整顿,掌握更多的实力。
也不知道会不会有这样的机会。曹操看着地图,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
曹操收缩兵力,坚壁清野,让吴军的游击分队失去了用武之地。
没有战利品,就不能以战养战。以区区千人之数,既不可能攻取宕渠,也不可能攻击曹操率领的主力,而山里的部落也无法长期提供粮食、物资。
几个军侯一商量,由罗蒙出面,向黄忠汇报军情,并提出一个建议:将十支游击分队一分为二,一部分留在附近,配合徐晃作战;一部分深入渠水以西的山区,到安汉、阆中一带活动,切断那几个县对曹操的支持,宣传新政,争取民心。
看到这个报告,阎圃很惊讶。这些曲军侯、屯长不仅精通战术,还有一定的大局观。他们居然能注意到汉水一线的阆中、安汉等县对曹操的意义。这样的人才,如果在普通的军队中,都可以独当一面,为千人之将。
阎圃明知这么做对世家不利,却还是表示了赞同。他越来越清楚,曹操不可能是皇帝陛下的对手,败是必然的,问题只是他还能坚持多久。既然如此,巴西人就没必要和他一条道走到黑了。
黄忠接受了阎圃的建议,批准了罗蒙等人的请求。他又委托阎圃给诸族写信,希望他们认清形势,不要一错再错,丧失最后的机会。
阎圃欣然领命,随即洋洋洒洒的写了几封信,命人送往各县。
徐晃攻占八濛山,曹操被迫率领主力回援,双方僵持不下,对巴西形势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虽然黄忠未必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毕竟翻越巴山、沔水,长途运输消耗巨大——可是谁也不能否定有这个可能。在形势没有明朗之前,两面下注虽然消耗很大,却是一个相对稳妥的办法。
于是,运往黄忠大营的粮食、物资渐渐多了起来。除了送粮送钱,还有人主动提出派兵助阵,却被黄忠拒绝了。他现在勉强能维持已有的大军,养不起更多的人。况且他也看不上那些部曲的战斗力,来了也帮不上忙。
当然,黄忠的话说得很客气,表示暂时没有战事,不需要兵力。如果诸族愿意帮忙的话,可以派人到宣汉,协助李严修整道路,迎接援兵入巴。
得到了巴西大族支援的粮食后,黄忠没有急于进攻,而是连本带息,首先偿还了宣汉附近百姓的欠粮。人以信义为本。春耕在即,这些百姓都需要种子,如果耽误了农时,很可能就是一年没有收获。
不仅如此,黄忠还派出数千将士,分散到各山各谷,帮助百姓整田耕种。
巴地多山,平整的土地不少,耕地也是以梯田为主。从荆襄来的将士并不习惯这种耕种方式,再说他们大部分人毕业即从军入伍,对农活也并不擅长,只能帮着做一些辅助的活,比如修桥修路之类。
不过他们的到来却让当地的百姓很意外。他们平时都在山里,很少出门,难得看到这么多人,而且都是二三十岁的青壮。虽然是兵,个个身强力壮,打起架来都是高手,却一个赛一个的客气,甚至比本地的汉巴百姓还要客气,未语先笑,和蔼可亲。
很快,这些年轻的士兵就得到了百姓们的热烈欢迎。特别是那些待嫁的姑娘,一下子觉得有了目标,而且大有挑花了眼的节奏。
之前徐晃劫粮造成的恶劣影响渐渐消除,百姓们认可了这些来自中原的吴军,也对黄忠和那位远在中原的皇帝陛下多了几分好感。只有心里有百姓的皇帝和官,才能带出这样的兵。
一时间,宣汉附近又多了几座以凤凰命名的山。
……
消息传到宕渠,又传到八濛山大营,辛评、冯鸾等人忧心忡忡。
如果不采取措施,就这么僵持下去,人心向吴,蜀军很可能不战而败,形势将无法收拾。
于是,他们联合向曹操建议,立即进攻八濛山,击退徐晃部,打击吴军的士气,收拾人心。经过半个月的施工,渠水已经被截了一半。如果加紧施工几日,实现全部截流,再在八濛山东部、南部填出几条通道,就可以抢攻到徐晃身后,实现围歼。
与此同时,辛评还建议曹操下令曹昂出击,夺回西城,至少截断子午谷南端,让关中的物资无法进入西城,进入巴郡。只有如此,才能真正逼退黄忠,守住益州。
听了辛评这句话,曹操看了辛评一眼,半天没说话。
辛评也知道这句话不动听,有损士气,其实已经承认了蜀军不是吴军对手,正面作战必败无疑。但他不得不说,事到如今,他们能倚仗的只有地利,如果让黄忠在巴西站稳了脚跟,蜀国就完了。曹操的主力无法支援其他战场,总有一路会溃败。
就在这个时候,法正也送来了消息,建议曹操不惜代价,强攻八濛山,尽可能歼灭徐晃部,挫吴军锐气,扭转眼前的不利形势。
曹操反复考虑,最后决定接受辛评等人的建议,强攻八濛山。他之所以迟迟没有发起强攻,主要是根据之前的估算,徐晃抢到的粮食应该还能吃几天。他本想再等几天发起攻击,迫使徐晃增加消耗。一旦断粮,崩溃也就是两三天的事,可以一击得手。
现在发起进攻多少有些仓促,伤亡也会很大。一旦士气受挫,又让徐晃撑过了最困难的时机,能不能取胜就很难说了。
但他没有其他选择,总不能看着人心被黄忠一点点的瓦解。
他首先派人通知曹洪,让他将准备好的钱粮、物资送到大营。为了保证路上的安全,他要求曹洪派重兵保护,并由曹休、曹真率中军骑兵接应。
然后,他要求庞武加快施工,在三日内完成渠水截流,构筑强攻八濛山东部的通道。
紧接着,他开始大练兵,做进攻前的最后准备。附近的山岭很多,他挑了一个和八濛山形势差不多的,组织部下进行攻防演练。一方面,这是为进攻做准备,另一方面,也是大造声势,让徐晃看到他的态度,不敢怠慢,加快粮食的消耗,尽可能的增加胜算。
曹操的小心思起到了作用。见蜀军加快了动作,渠水截流在即,主力又开始演练攻防战术,徐晃知道战斗随时可能开始,下令恢复一日三餐,每天六升米的供应。
没能劫到足够的粮食,又留下了好几百民夫,让徐晃的军粮一直很紧张。即使他命令将士在渠水捕鱼,到对面的山岭里打猎,想尽一切办法补充,还是捉襟见肘,不得不削减口粮供应,由正常的六升减到四升,以便多支撑一段时间。
不交战时,这么做还能勉强支撑,战时却不行。吃不饱,会导致体力不足,不耐苦战,而且对士气影响很大。徐晃不敢冒这个险,明知这会增加消耗的速度,支撑的时间有限,也只能这么做。
大战在即,徐晃遣散了大部分民夫,只留下曾随王平出战的三百人。
第2478章 攻心
四天后,曹洪将筹集的粮草、物资送到八濛山大营。
为了确保安全,他亲自率领五千步卒护送,远放游骑、斥候,所有将士刀在手,弓在腰,一有风吹草动就准备作战。亏得只有一百多里,如果再远一点,不用吴军来打,他自己可能就紧张得崩溃了。
曹操对此很满意。曹洪父子虽然贪财、吝啬,却识大体,关键时刻可以依赖。曹馥虽然被冤枉了,这段时间却还是兢兢业业的做事,没出什么差错。
有了粮草,曹操犒赏大军,宣布赏格。
擒获徐晃者,不论生死,赏千金,封千户侯。其下各有差。斩吴军一级,赏千钱。
重赏之下有勇夫,尤其是当曹操将金灿灿的黄金堆在诸将面前时,一时间人人奋勇,个个争先,恨不得立刻杀上八濛山,生擒徐晃。
第二天,曹操下令出战,亲自率部赶到渠水边,隔着刚刚挖出来的壕沟,对着数百步外的八濛山祭兵主,誓师,然后下令截断渠水。
一声令下,上百民夫将准备好的竹篱笆插进了渠水,更多的民夫扛着装泥土的草袋,奔到堰口,将草袋扔在缺口中。经过大半个月的施工,渠水中已经筑起了坝,只剩下中间还有一个两丈多宽的缺口。随着草袋被扔进水中,缺口渐渐合拢,渠水被截,水位迅速上涨,流向刚刚挖出的壕沟。
环绕八濛山的河段水位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仅仅半天功夫,就露出了两侧的浅岸,原来四五十丈宽的河道只剩下中间不足十丈宽的深沟。宽大的楼船失去了河水,搁浅在岸边,有两艘甚至因此倾覆。好在船上的吴军士卒见势不妙,提前下了船,没有人受伤。
一时间,蜀军欢声雷动,仿佛八濛山触手可及。
曹操却不慌不忙,按部就班的准备工事,安排各部的作战位置,逐步将战线前推。
首先,他派曹真、曹休各率骑兵五百,步卒两千,在八濛山东侧立阵。八濛山东的渠水外是一片丘陵地,离连绵的山岭有四五里地。不管是徐晃撤退,还是有援军来,都要从那里经过。
蜀军骑兵见势不妙,迅速选择了撤退。没走多远,他们就遭到了伏击,一阵乱箭从黑暗中射出,当场有数人落马,有的骑士惊慌失措,控制不住战马,冲进了河里,最后逃走的骑士不过三五人。
罗蒙、来虎收拾了战场,带走了所有能带走的物资,迅速撤退。缴了五六匹战马,让他们的运输能力大大提高。
来虎实现了昨天的诺言,请杜白吃马肉,痛痛快快的喝了几杯,解解疲劳。受伤致残或已经死亡的战马全部被宰杀,分成肉块,每支分队分上一些,一点也不浪费。
分完了战利品,六支分队挥手告别,按照事先的计划,再次分散行动。
很快,来虎又接到了联合作战的请求,随即奔赴指定的地点会战。
……
八濛山,蜀军大营,中军大帐。
曹操背着手,站在宽大的地图前,看着彭羕、程畿在地图上标出近几天双方发生冲突的地点。
短短几天,蜀军多次遭到吴军攻击,地点不定,人数不定,过程却有一些共同点:最后的结果大多是吴军取胜。即使吴军一时受挫,被迫撤退,可他们很快就会卷土重来,而且人数更多,准备更充分。
相比之下,蜀军的反应太慢,互相之间的支援不足。即使是曹休、曹真统领的中军骑兵也来不及反应,经常因为半路遇袭、或者路上突然出现的障碍而耽搁时间,错过了战机。等他们赶到战场,吴军已经结束了战斗,消失在山林之中。
又或者,等待他们的是一个陷阱。
曹休、曹真原本不想汇报,希望能凭自己的力量扭转形势,直到连续几天受挫,骑兵被折腾得疲惫不堪,他们才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不得不将战况送到曹操面前。
在仔细梳理了战况之后,曹操意识到一个问题:吴军的战斗位置如此飘忽不定,他们之间是怎么联络的?山地作战,各部之间的联络非常困难,信息传递延滞严重,配合起来也会很麻烦。
吴军似乎克服了这个问题,他们是怎么作到的?
曹操问辛评、冯鸾,他们也觉得不可思议,心里多了几分畏惧。早就听说吴军擅长山地战,却不知道他们究竟有多擅长,现在算是见识了。在南北长达百余里的山岭间作战,居然还能打出这样的配合,怪不得以山地作战著称的板楯蛮也落了下风。
“孤之前错怪吴懿、张鲁了。”曹操转过身,看看辛评,露出无奈的苦笑。
辛评没吭声,神情却有些窘迫。之前对吴懿、张鲁意见最大的就是他,他多次在曹操面前说吴懿、张鲁养寇自重。吴懿、张鲁投降之后,他又极力鼓动曹操惩处吴懿、张鲁的家人。现在曹操说这句话,看似自责,其实是指责他。
“大王,吴军装备好,同等兵力下,我军没什么优势。这一段渠水河岸又多有山坡,并不适合骑兵奔驰,分散兵力于我不利。”
冯鸾咳嗽一声,提醒曹操道。他这两天与辛评相谈甚欢,不愿意看到辛评尴尬,主动为他解围。
曹操点点头。他知道此刻不是责备辛评的时候,眼下最要紧的是如此扭转这个形势。
“元凤,宕渠什么时候能准备好粮食?”曹操转身取出一份战报,递给冯鸾。
这几天,除了各部伏击不利之外,还有吴军推大石入水,在渠水中制造障碍的消息。宕渠以下,水流渐缓,水面变宽,相应的水深也就有限。一旦水中有大石,吃水深的船很容易被撞破沉没,尤其是从宕渠遇粮来的大船。
冯鸾看完,也有些头疼。他一边将战报转给辛评,一边安慰曹操道:“大王也不用过于担心。春天将至,水位会上涨,只要船工们小心一些,还是可以解决的。当务之急,是清壁坚野,让这些游击的吴军无法得到补给,断粮自退。”
曹操点点头,却不说话。就算船队集中出兵,用大军保护,无惧吴军骚扰,水里的石头也是个麻烦。
这时,彭羕上前一步,拱手施礼。“大王,臣有一计,可清除吴军推入水中的大石。”
“哦?快说来听听。”
彭羕略带得意,说了一个办法:用两只船并行,一只船上装满泥土,一只船空着。先探明大石所在,然后用绳网套住,再将绳网系在装满泥土的船上。将船上的泥土移到空船上,船就会带着水中的石头浮起,然后牵引到岸边。
两艘船依次轮换,清理起来快得很。
听完了彭羕的解说,曹操抚掌而笑。“永年,此计甚妙。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彭羕有意无意的瞟了一眼辛评。“大王,南阳学报上有过类似的文章,是我益州才子李譔所撰,臣碰巧读过。”
辛评被彭羕那一眼看得心头火起。
他想起来了,彭羕曾将那篇文章推荐给他,希望他能向曹操建议,在益州兴办木学堂,招收年轻学子入学就读,并重金聘请通晓百工之士任教,以免李譔这样的人才流入中原,为吴国所用。他对益州人一心想为当地人谋利的事非常警惕,当时说了一句奇淫巧技,不登大雅之堂,没想到彭羕一直记着,今天在曹操面前给他来了这么一手。
这益州小儿,着实可恶。
第2477章 民心向背
曹操接受了彭羕的建议,传令曹洪,命他安排人清理渠水中的障碍。
与此同时,他命令曹真、曹休放弃小规模诱敌的打算,每次行动至少要有两千人,以免被吴军各个击破。从战绩来看,黄忠派出的这些小队伍战力不俗,不能以常理待之。勉强交战,于己方不利,对士气也是不小的打击。
再好的战术也弥补不了实力差距。中军步骑虽然训练有素,是名符其实的精兵,可是和这些精挑细选出来的吴军精锐较量,终究还是略逊一筹。不论是装备还是训练,又或者军侯、屯长甚至什长一级将领的指挥能力,吴军都有明显的优势。
讲武堂,木学堂。一想起这些,曹操心里就说不出的憋闷。
他也曾在益州推行新政,设立讲武堂、木学堂,但效果却很不好。木学堂有利可图,成了各郡大族争夺的目标,可是匠师们的待遇却无法落实,以至有点本事的人都想去荆州。技术革新也无从谈起,只能复制中原的产品,在益州本地销售,无法与中原竞争。
就连益州最畅销的蜀锦现在都有些疲软,竞争不过中原的织品。
如果说木学堂多少还有点效果,差强人意,那讲武堂就更逊一筹。他既找不到尹端那样有实战经验的宿将做教授,也招不到多少学生。除了他们父子直接指挥的中军,其他人马大多是大族部曲,控制在各家手里。他既不想为人做嫁衣,大族也不愿意被他挖墙角,最后讲武堂就成了中军的讲武堂,真正有些战斗力的也就是三四万中军。
说到底,只有一个原因,他无法像孙策控制中原世家一样控制益州世家。人财物都不在他手中,一切都无从谈起。
这是一个两难困境。像孙策一样打击世家豪族,他会立刻成为世家豪族的敌人,被赶出益州。不打击世家豪族,他就永远无法掌握足够的实力,真正战胜孙策,只能凭借益州的地形防守,无力反击。
有守无攻,绝非长久之计。唯一的机会就是击退黄忠,然后借战胜之威,对益州进行一番整顿,掌握更多的实力。
也不知道会不会有这样的机会。曹操看着地图,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
曹操收缩兵力,坚壁清野,让吴军的游击分队失去了用武之地。
没有战利品,就不能以战养战。以区区千人之数,既不可能攻取宕渠,也不可能攻击曹操率领的主力,而山里的部落也无法长期提供粮食、物资。
几个军侯一商量,由罗蒙出面,向黄忠汇报军情,并提出一个建议:将十支游击分队一分为二,一部分留在附近,配合徐晃作战;一部分深入渠水以西的山区,到安汉、阆中一带活动,切断那几个县对曹操的支持,宣传新政,争取民心。
看到这个报告,阎圃很惊讶。这些曲军侯、屯长不仅精通战术,还有一定的大局观。他们居然能注意到汉水一线的阆中、安汉等县对曹操的意义。这样的人才,如果在普通的军队中,都可以独当一面,为千人之将。
阎圃明知这么做对世家不利,却还是表示了赞同。他越来越清楚,曹操不可能是皇帝陛下的对手,败是必然的,问题只是他还能坚持多久。既然如此,巴西人就没必要和他一条道走到黑了。
黄忠接受了阎圃的建议,批准了罗蒙等人的请求。他又委托阎圃给诸族写信,希望他们认清形势,不要一错再错,丧失最后的机会。
阎圃欣然领命,随即洋洋洒洒的写了几封信,命人送往各县。
徐晃攻占八濛山,曹操被迫率领主力回援,双方僵持不下,对巴西形势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虽然黄忠未必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毕竟翻越巴山、沔水,长途运输消耗巨大——可是谁也不能否定有这个可能。在形势没有明朗之前,两面下注虽然消耗很大,却是一个相对稳妥的办法。
于是,运往黄忠大营的粮食、物资渐渐多了起来。除了送粮送钱,还有人主动提出派兵助阵,却被黄忠拒绝了。他现在勉强能维持已有的大军,养不起更多的人。况且他也看不上那些部曲的战斗力,来了也帮不上忙。
当然,黄忠的话说得很客气,表示暂时没有战事,不需要兵力。如果诸族愿意帮忙的话,可以派人到宣汉,协助李严修整道路,迎接援兵入巴。
得到了巴西大族支援的粮食后,黄忠没有急于进攻,而是连本带息,首先偿还了宣汉附近百姓的欠粮。人以信义为本。春耕在即,这些百姓都需要种子,如果耽误了农时,很可能就是一年没有收获。
不仅如此,黄忠还派出数千将士,分散到各山各谷,帮助百姓整田耕种。
巴地多山,平整的土地不少,耕地也是以梯田为主。从荆襄来的将士并不习惯这种耕种方式,再说他们大部分人毕业即从军入伍,对农活也并不擅长,只能帮着做一些辅助的活,比如修桥修路之类。
不过他们的到来却让当地的百姓很意外。他们平时都在山里,很少出门,难得看到这么多人,而且都是二三十岁的青壮。虽然是兵,个个身强力壮,打起架来都是高手,却一个赛一个的客气,甚至比本地的汉巴百姓还要客气,未语先笑,和蔼可亲。
很快,这些年轻的士兵就得到了百姓们的热烈欢迎。特别是那些待嫁的姑娘,一下子觉得有了目标,而且大有挑花了眼的节奏。
之前徐晃劫粮造成的恶劣影响渐渐消除,百姓们认可了这些来自中原的吴军,也对黄忠和那位远在中原的皇帝陛下多了几分好感。只有心里有百姓的皇帝和官,才能带出这样的兵。
一时间,宣汉附近又多了几座以凤凰命名的山。
……
消息传到宕渠,又传到八濛山大营,辛评、冯鸾等人忧心忡忡。
如果不采取措施,就这么僵持下去,人心向吴,蜀军很可能不战而败,形势将无法收拾。
于是,他们联合向曹操建议,立即进攻八濛山,击退徐晃部,打击吴军的士气,收拾人心。经过半个月的施工,渠水已经被截了一半。如果加紧施工几日,实现全部截流,再在八濛山东部、南部填出几条通道,就可以抢攻到徐晃身后,实现围歼。
与此同时,辛评还建议曹操下令曹昂出击,夺回西城,至少截断子午谷南端,让关中的物资无法进入西城,进入巴郡。只有如此,才能真正逼退黄忠,守住益州。
听了辛评这句话,曹操看了辛评一眼,半天没说话。
辛评也知道这句话不动听,有损士气,其实已经承认了蜀军不是吴军对手,正面作战必败无疑。但他不得不说,事到如今,他们能倚仗的只有地利,如果让黄忠在巴西站稳了脚跟,蜀国就完了。曹操的主力无法支援其他战场,总有一路会溃败。
就在这个时候,法正也送来了消息,建议曹操不惜代价,强攻八濛山,尽可能歼灭徐晃部,挫吴军锐气,扭转眼前的不利形势。
曹操反复考虑,最后决定接受辛评等人的建议,强攻八濛山。他之所以迟迟没有发起强攻,主要是根据之前的估算,徐晃抢到的粮食应该还能吃几天。他本想再等几天发起攻击,迫使徐晃增加消耗。一旦断粮,崩溃也就是两三天的事,可以一击得手。
现在发起进攻多少有些仓促,伤亡也会很大。一旦士气受挫,又让徐晃撑过了最困难的时机,能不能取胜就很难说了。
但他没有其他选择,总不能看着人心被黄忠一点点的瓦解。
他首先派人通知曹洪,让他将准备好的钱粮、物资送到大营。为了保证路上的安全,他要求曹洪派重兵保护,并由曹休、曹真率中军骑兵接应。
然后,他要求庞武加快施工,在三日内完成渠水截流,构筑强攻八濛山东部的通道。
紧接着,他开始大练兵,做进攻前的最后准备。附近的山岭很多,他挑了一个和八濛山形势差不多的,组织部下进行攻防演练。一方面,这是为进攻做准备,另一方面,也是大造声势,让徐晃看到他的态度,不敢怠慢,加快粮食的消耗,尽可能的增加胜算。
曹操的小心思起到了作用。见蜀军加快了动作,渠水截流在即,主力又开始演练攻防战术,徐晃知道战斗随时可能开始,下令恢复一日三餐,每天六升米的供应。
没能劫到足够的粮食,又留下了好几百民夫,让徐晃的军粮一直很紧张。即使他命令将士在渠水捕鱼,到对面的山岭里打猎,想尽一切办法补充,还是捉襟见肘,不得不削减口粮供应,由正常的六升减到四升,以便多支撑一段时间。
不交战时,这么做还能勉强支撑,战时却不行。吃不饱,会导致体力不足,不耐苦战,而且对士气影响很大。徐晃不敢冒这个险,明知这会增加消耗的速度,支撑的时间有限,也只能这么做。
大战在即,徐晃遣散了大部分民夫,只留下曾随王平出战的三百人。
第2478章 攻心
四天后,曹洪将筹集的粮草、物资送到八濛山大营。
为了确保安全,他亲自率领五千步卒护送,远放游骑、斥候,所有将士刀在手,弓在腰,一有风吹草动就准备作战。亏得只有一百多里,如果再远一点,不用吴军来打,他自己可能就紧张得崩溃了。
曹操对此很满意。曹洪父子虽然贪财、吝啬,却识大体,关键时刻可以依赖。曹馥虽然被冤枉了,这段时间却还是兢兢业业的做事,没出什么差错。
有了粮草,曹操犒赏大军,宣布赏格。
擒获徐晃者,不论生死,赏千金,封千户侯。其下各有差。斩吴军一级,赏千钱。
重赏之下有勇夫,尤其是当曹操将金灿灿的黄金堆在诸将面前时,一时间人人奋勇,个个争先,恨不得立刻杀上八濛山,生擒徐晃。
第二天,曹操下令出战,亲自率部赶到渠水边,隔着刚刚挖出来的壕沟,对着数百步外的八濛山祭兵主,誓师,然后下令截断渠水。
一声令下,上百民夫将准备好的竹篱笆插进了渠水,更多的民夫扛着装泥土的草袋,奔到堰口,将草袋扔在缺口中。经过大半个月的施工,渠水中已经筑起了坝,只剩下中间还有一个两丈多宽的缺口。随着草袋被扔进水中,缺口渐渐合拢,渠水被截,水位迅速上涨,流向刚刚挖出的壕沟。
环绕八濛山的河段水位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仅仅半天功夫,就露出了两侧的浅岸,原来四五十丈宽的河道只剩下中间不足十丈宽的深沟。宽大的楼船失去了河水,搁浅在岸边,有两艘甚至因此倾覆。好在船上的吴军士卒见势不妙,提前下了船,没有人受伤。
一时间,蜀军欢声雷动,仿佛八濛山触手可及。
曹操却不慌不忙,按部就班的准备工事,安排各部的作战位置,逐步将战线前推。
首先,他派曹真、曹休各率骑兵五百,步卒两千,在八濛山东侧立阵。八濛山东的渠水外是一片丘陵地,离连绵的山岭有四五里地。不管是徐晃撤退,还是有援军来,都要从那里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