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宁婉也笑,“再分两个猪蹄子就好,家里的四个我还没空做呢,正好一起炖上一回。”又想起一个典故,“还是在汉代,有一个人叫陈平,他在乡里主持祭祀,每次分肉都特别的公平,乡里所有人都佩服他,觉得他将来一定会有大出息。后来他果然当了丞相!”
“可见这能当大官的人,从小事上就能看得出来,”爹就说:“我估计着这一次郭老爷子不能了。上次因为小燕的事吵了一架,后来郭老爷子见了我每次都主动说话。我想小燕也嫁出去了,秋柱也去当兵了,瞧着他也有几分可怜,也不好不理他。”
“你爹就是心软,我就不理郭老太太,”于氏说了又替丈夫找了个借口,“不过,他们男人与我们女人不一样,就是心里不痛快表面也要过得去,毕竟乡里乡亲的。”
祭祀一完,爹提回来一大条子的好肉,放在灶间说:“三家村里我们家分的肉最多最好,我都有些不好意思拿,可是这肉又是不能不要的。”
宁家早不差这么点子肉了,因此并没有人领情,反说:“先前总觉得郭老爷子是个公正的人,眼下只从这两次的肉就能看出来,他的心果然是歪的,也无怪他家里出了郭小燕和郭秋柱呢!”
给宁家多了,自然就有少的,村里人自然也有议论的,大家都觉得郭老爷子的心太不正了。正是农家的闲时,大家无事东家串串西家走走,十次里倒有八次会提到郭老爷子分的肉有多不公道,就是郭家本家的几户,也公然这样说。但是郭老爷子毕竟是村里的长辈,大家也不好意思到他面前说,但想来他也不会不知道,只是装做不知罢了。
转眼天气慢慢暖了起来,家里做生意前先将屯了一冬天的粮食卖掉了。原来去年秋收后宁家除了交税之外并没有将其余的粮食卖掉,一则是因为家里不缺卖粮的钱,再则就是经历过一次春季卖粮后便知道什么时候才是粮价最高的时候,家里又不急着用钱,自然就不如屯到现在卖。
爹每日牵了毛驴将粮送到马驿镇,一斗让些钱交给了粮食铺子,如今他再没有那许多闲时间在镇上等着卖粮了。甚至明知道虎台县里价又要高上几分,也因为路途太远而没有送,眼下这些粮食的钱对于宁家已经不算什么了,远不如铺子的收益。
野菜刚长出来的时候,宁婉自己采了些,加上在村里收的,一共凑了一筐与爹送到了虎台县,回来的时候却留了一篮子送到卢家。
吴夫人见了宁婉十分地高兴,“我正算着天暖和了,你就会来了呢。”又拿出一个红包给她,“这是我给你留的压岁钱。”
宁婉要推,吴夫人赶紧按住她的手,“拿着吧,我年年都给铁石打一个的,今年多加了一个给你,也不麻烦。”
宁婉握着红包,感觉里面是一枚钱,现在听吴夫人这样一说,倒不知道究竟是什么了,而且,将她和卢铁石并列起来谈,更觉得十分地奇怪。
吴夫人就是个不会说话儿的人,宁婉如此安慰自己,又将红包收了起来,自己欠卢铁石的人情已经有很多了,也不怕再加上一份压岁钱,慢慢还就是。
宁婉便将自己采的野菜拿出来,“这是地里才长出来的,眼下正好吃个新意,等我们村里的猫瓜儿菜长出来,我再给夫人送。”
“上次铁石去你们村里回来带来的菜就都很好,”吴夫人说着,却笑着从炕桌下面拿出一个匣子,打开盖子拿出最上面的一封给宁婉看,“这都是铁石给我写的信,最近的一封说他做了小旗了!”
宁婉接过吴夫人递来的信扫了一眼,念道:“秋日夷人抢粮时儿所立军功经报安平卫,并转兵部,批示赏银二百两,儿分与诸同袍,儿亦因此升为小旗。”朝廷制度,最重杀夷军功,每杀夷人一名得银五十两,并升任一级。正合宁婉过去听过的瘸子将军连杀四个抢粮夷人,由此在多伦声名大振的传言。
想想卢铁石此时还不满十八岁,却已经杀敌立功升迁为小旗,手下管着十个成年的军士!果真了不起!但是宁婉却没有多么激动,因为她早知道了这一切,而且卢铁石并不会止步于此,他还会一步步地向前走。
吴夫人见宁婉念信,十分地吃惊,“你识字?”
第93章 分家
</script>宁婉刚见了卢铁石的书信,心里不免有些激动,她竟然看到大名鼎鼎的瘸子将军手书他的战功,因此不由自主地念了一句,竟忘记了掩饰自己识字的事。寻常农家的男子尚且没有几个识字的,更不必说女人了,以她的身份,怎么也不应该识字。可是现在也不好再隐瞒,她就笑道:“家里做了生意之后要看帐记帐,因此识了几字。”
吴夫人根本没有去想宁婉怎么会识字,更不管她识字有多不合常理,却十分开心地将那一匣子信都捧了出来,“太好了!你帮我都念一遍吧。”看了看先递过一张,“这是铁石的第一封信,上面写着在多伦吃到鹿肉的。”
明明吴夫人是不识字的,可是她不知怎么却将所有的信都记住了,每拿一封都能说出内容,然后她又明明知道信里写的是什么,却一定又让宁婉帮忙念出来。
宁婉正不知再与吴夫人说些什么,便将那些信一封封地读了起来,“铁石跪禀,母亲大人安康。儿自拜别北上,一路平安,二十三日至多伦,见城堡整齐,军防甚严,房舍饮食皆便利,上官同袍皆十分关照。写信时正有人猎鹿一头,儿亦分得鹿脯一块,味道甚美。望母亲放心勿念。”
“铁石跪禀,母亲大人安康。儿至多伦已有一月,每日早晚随军中操练,平素轮值守城,不甚辛苦。昨日收到母亲送来的食物,与诸同袍共食,味道殊美。中有一包核桃,正好练习指力,十分合用。另衣食琐事,军中皆有供给,无一丝缺少。望母亲放心勿念。”
吴夫人便笑道:“这包核桃正是你送我的,还有榛子松子儿,我见都是最上等的,第二日又让吴叔再送到虎台县里,正好多伦的人还没走,就一同带去了。”
原来自己送来的东西也到了多伦,而且卢二少爷又有了新的用途,也不知他是怎么练指力的,难道徒手将核桃捏碎?但不管怎样宁婉都颇觉得与有荣焉,“家里还有山核桃,我下次再带些。”
“也好,铁石既然说合用就给他多带些去。”吴夫人又想了起来,“核桃的钱我来出。”
“不过是山里粗物,我们那里多得很,不值钱的。”宁婉摆手拒绝了,又给吴夫人一封封地读着卢铁石的信。
读着读着,心思不由得有些飘忽,原以为大名鼎鼎的瘸子将军的字,应该每一笔都如金戈铁甲,冷硬而简捷,力透纸背。可是,现在她面前的信纸上却是一笔颇为秀雅、工整的字迹,与真实的那个沉默寡言、行动迅捷的卢铁石十分不符。
而卢铁石在信中所述,一句也没有提到任何难处,传说中多伦的军官为难他、旗中的同袍欺负他、还有人偷把他的战马等等的事情就似完全没有一般。
但是宁婉读的越多就越觉得其实那些事都是真的。无它,多伦的生活一定不可能像卢铁石笔下的那样轻松,那样自在,吃的好住得好,就连军功也像垂手可得的一般。如果实情真是如此,那么恐怕人人都要争抢着去多伦了。
吴夫人也未必真正相信卢铁石的话,因此她有时就会插上一句问宁婉,“你说铁石会不会遇到什么难处都不肯告诉我?”
“不会吧,他那样有本事的人能遇到什么难处呢?”宁婉摇摇头替卢铁石撒谎,“夫人你看,他这一封信上写了与大家一起比武,整个多伦只有他一个人能射中两百步以外的靶子。所以不论是长官同袍都特别喜欢他,也敬重他。”
吴夫人就笑了,脸上就像一朵鲜花开放,立即年青了十岁,“铁石功夫果真非常好,所以他才能在军中一举夺魁呢。”
宁婉一到吴家便要盘恒很久,吴夫人特别喜欢与他说铁石的事,概因为她周围并没有肯听她,就算是肯听的,也没有一个人像宁婉一般如此推崇她的儿子。不过吴夫人也有一处不好,那就是她只要说起儿子,就忘记了一切,有几次一直将宁婉留到很晚,害得宁婉没法子当天回家了。
好在一年也不过去几次,而吴夫人又是个可怜人,宁婉也就不在意了。
野菜到虎台县卖得比马驿镇要好,宁梁走了一次回家里说:“没想到那些有钱人特别喜欢吃野菜,价儿比正经的菜还要高呢!”因此兴致十足地又跑了几次,这时白天已经长了,因此他便又重新改回当日回来了。
布谷鸟叫的时候,又要春耕了。宁婉便拿定了主意,只留下五亩里种各种杂粮,却将其余的十五亩高粱地都租出去。爹和娘想了想,也没有再反对,他们也明白现在还坚持种田就会耽误家里挣钱,等于赔钱。
大半的田租出去,只余下几亩地,爹一个人随手就种了,平日里好侍弄,秋收时也容易。而家里日常吃用的杂粮也不至于缺少,至于高粱,其实宁家已经很少吃了。
地要租出去,按三家村这里的规矩,总是要先问自家人的,宁梁便第一个问了宁大伯。因为宁家的条件一点也不苛刻,每亩地的收成不论多少给宁大伯四成,自家留六成,宁大伯马上就将十五亩地都包了下来,“我全种了!”又道:“二郎,你只管放心,保证不会让你亏了的。”
宁大伯是种田的好手,且人又实诚,宁梁自然是信的,“大哥,我也愿意你种。”
于氏和宁婉听了也高兴,她们原也料到正会如此,“二房种了这地,我们家不但省了力气,还省了心思,大伯收了粮一定会如实给我们的。”
另外还有自家被山溪冲出的那个大坑,宁婉也拦着爹填平,“那里留着,我正想将坑挖得再大些养鱼呢。”
“养鱼?”三家会从来没有人养过鱼,因此宁梁不大相信,“你会养吗?”
宁婉当然不会养鱼,但是她想与其费了不少力气将坑填上种田,然后再被山溪水淹了,还不如试着围成一个水塘养鱼呢。先前胡敦儒将自家的地买了去之后,那里就变成了一个水塘,听说里面不知什么时候起就有了小鱼和小虾。
“买些小鱼放进去不就成了鱼塘?”宁婉虽然说得轻松,却还是跟着爹到了虎台县外养鱼塘里请教了一番,回来花了工钱请村里人帮忙将那个大坑又加大加深了几分,然后从山溪引来水,买了些小鱼苗投了进去。宁婉不过试试,但是爹倒比她还用心,又从虎台县的鱼塘处移了些莲藕,又常撒些粮食青草什么的。
无怪当年这里自然而然地成了一个水塘,后又长出了鱼虾,宁家的这个大水坑果然一天天有了鱼塘的模样,四周长出了芦苇和水草,又有几片莲叶浮在水面上,时不时地又会看到一条小鱼从水面游过,留下一道水线。
宁婉便又和爹移了几块大石头到水边,到地里干活累了,正好坐在这里歇一会儿,又能看看景,她越是细看越是觉得家里的这块地竟比好多人家精心建出来的花园还好看呢!
家里的田打理的好,生意也做得越发顺利,毕竟有了第一年的经验,今年更加熟练了。如今虎台县里几家大酒楼都用宁家送的山货,一来是关系越发的近,知道宁家货真价实,十分有信用,二来是宁家的山货一向打理得干净整齐,酒楼里拿了直接就能用,连挑拣的工夫都省了,用起来十分地顺手,若要换了一家,后厨的人还不愿意呢。
“可见这能当大官的人,从小事上就能看得出来,”爹就说:“我估计着这一次郭老爷子不能了。上次因为小燕的事吵了一架,后来郭老爷子见了我每次都主动说话。我想小燕也嫁出去了,秋柱也去当兵了,瞧着他也有几分可怜,也不好不理他。”
“你爹就是心软,我就不理郭老太太,”于氏说了又替丈夫找了个借口,“不过,他们男人与我们女人不一样,就是心里不痛快表面也要过得去,毕竟乡里乡亲的。”
祭祀一完,爹提回来一大条子的好肉,放在灶间说:“三家村里我们家分的肉最多最好,我都有些不好意思拿,可是这肉又是不能不要的。”
宁家早不差这么点子肉了,因此并没有人领情,反说:“先前总觉得郭老爷子是个公正的人,眼下只从这两次的肉就能看出来,他的心果然是歪的,也无怪他家里出了郭小燕和郭秋柱呢!”
给宁家多了,自然就有少的,村里人自然也有议论的,大家都觉得郭老爷子的心太不正了。正是农家的闲时,大家无事东家串串西家走走,十次里倒有八次会提到郭老爷子分的肉有多不公道,就是郭家本家的几户,也公然这样说。但是郭老爷子毕竟是村里的长辈,大家也不好意思到他面前说,但想来他也不会不知道,只是装做不知罢了。
转眼天气慢慢暖了起来,家里做生意前先将屯了一冬天的粮食卖掉了。原来去年秋收后宁家除了交税之外并没有将其余的粮食卖掉,一则是因为家里不缺卖粮的钱,再则就是经历过一次春季卖粮后便知道什么时候才是粮价最高的时候,家里又不急着用钱,自然就不如屯到现在卖。
爹每日牵了毛驴将粮送到马驿镇,一斗让些钱交给了粮食铺子,如今他再没有那许多闲时间在镇上等着卖粮了。甚至明知道虎台县里价又要高上几分,也因为路途太远而没有送,眼下这些粮食的钱对于宁家已经不算什么了,远不如铺子的收益。
野菜刚长出来的时候,宁婉自己采了些,加上在村里收的,一共凑了一筐与爹送到了虎台县,回来的时候却留了一篮子送到卢家。
吴夫人见了宁婉十分地高兴,“我正算着天暖和了,你就会来了呢。”又拿出一个红包给她,“这是我给你留的压岁钱。”
宁婉要推,吴夫人赶紧按住她的手,“拿着吧,我年年都给铁石打一个的,今年多加了一个给你,也不麻烦。”
宁婉握着红包,感觉里面是一枚钱,现在听吴夫人这样一说,倒不知道究竟是什么了,而且,将她和卢铁石并列起来谈,更觉得十分地奇怪。
吴夫人就是个不会说话儿的人,宁婉如此安慰自己,又将红包收了起来,自己欠卢铁石的人情已经有很多了,也不怕再加上一份压岁钱,慢慢还就是。
宁婉便将自己采的野菜拿出来,“这是地里才长出来的,眼下正好吃个新意,等我们村里的猫瓜儿菜长出来,我再给夫人送。”
“上次铁石去你们村里回来带来的菜就都很好,”吴夫人说着,却笑着从炕桌下面拿出一个匣子,打开盖子拿出最上面的一封给宁婉看,“这都是铁石给我写的信,最近的一封说他做了小旗了!”
宁婉接过吴夫人递来的信扫了一眼,念道:“秋日夷人抢粮时儿所立军功经报安平卫,并转兵部,批示赏银二百两,儿分与诸同袍,儿亦因此升为小旗。”朝廷制度,最重杀夷军功,每杀夷人一名得银五十两,并升任一级。正合宁婉过去听过的瘸子将军连杀四个抢粮夷人,由此在多伦声名大振的传言。
想想卢铁石此时还不满十八岁,却已经杀敌立功升迁为小旗,手下管着十个成年的军士!果真了不起!但是宁婉却没有多么激动,因为她早知道了这一切,而且卢铁石并不会止步于此,他还会一步步地向前走。
吴夫人见宁婉念信,十分地吃惊,“你识字?”
第93章 分家
</script>宁婉刚见了卢铁石的书信,心里不免有些激动,她竟然看到大名鼎鼎的瘸子将军手书他的战功,因此不由自主地念了一句,竟忘记了掩饰自己识字的事。寻常农家的男子尚且没有几个识字的,更不必说女人了,以她的身份,怎么也不应该识字。可是现在也不好再隐瞒,她就笑道:“家里做了生意之后要看帐记帐,因此识了几字。”
吴夫人根本没有去想宁婉怎么会识字,更不管她识字有多不合常理,却十分开心地将那一匣子信都捧了出来,“太好了!你帮我都念一遍吧。”看了看先递过一张,“这是铁石的第一封信,上面写着在多伦吃到鹿肉的。”
明明吴夫人是不识字的,可是她不知怎么却将所有的信都记住了,每拿一封都能说出内容,然后她又明明知道信里写的是什么,却一定又让宁婉帮忙念出来。
宁婉正不知再与吴夫人说些什么,便将那些信一封封地读了起来,“铁石跪禀,母亲大人安康。儿自拜别北上,一路平安,二十三日至多伦,见城堡整齐,军防甚严,房舍饮食皆便利,上官同袍皆十分关照。写信时正有人猎鹿一头,儿亦分得鹿脯一块,味道甚美。望母亲放心勿念。”
“铁石跪禀,母亲大人安康。儿至多伦已有一月,每日早晚随军中操练,平素轮值守城,不甚辛苦。昨日收到母亲送来的食物,与诸同袍共食,味道殊美。中有一包核桃,正好练习指力,十分合用。另衣食琐事,军中皆有供给,无一丝缺少。望母亲放心勿念。”
吴夫人便笑道:“这包核桃正是你送我的,还有榛子松子儿,我见都是最上等的,第二日又让吴叔再送到虎台县里,正好多伦的人还没走,就一同带去了。”
原来自己送来的东西也到了多伦,而且卢二少爷又有了新的用途,也不知他是怎么练指力的,难道徒手将核桃捏碎?但不管怎样宁婉都颇觉得与有荣焉,“家里还有山核桃,我下次再带些。”
“也好,铁石既然说合用就给他多带些去。”吴夫人又想了起来,“核桃的钱我来出。”
“不过是山里粗物,我们那里多得很,不值钱的。”宁婉摆手拒绝了,又给吴夫人一封封地读着卢铁石的信。
读着读着,心思不由得有些飘忽,原以为大名鼎鼎的瘸子将军的字,应该每一笔都如金戈铁甲,冷硬而简捷,力透纸背。可是,现在她面前的信纸上却是一笔颇为秀雅、工整的字迹,与真实的那个沉默寡言、行动迅捷的卢铁石十分不符。
而卢铁石在信中所述,一句也没有提到任何难处,传说中多伦的军官为难他、旗中的同袍欺负他、还有人偷把他的战马等等的事情就似完全没有一般。
但是宁婉读的越多就越觉得其实那些事都是真的。无它,多伦的生活一定不可能像卢铁石笔下的那样轻松,那样自在,吃的好住得好,就连军功也像垂手可得的一般。如果实情真是如此,那么恐怕人人都要争抢着去多伦了。
吴夫人也未必真正相信卢铁石的话,因此她有时就会插上一句问宁婉,“你说铁石会不会遇到什么难处都不肯告诉我?”
“不会吧,他那样有本事的人能遇到什么难处呢?”宁婉摇摇头替卢铁石撒谎,“夫人你看,他这一封信上写了与大家一起比武,整个多伦只有他一个人能射中两百步以外的靶子。所以不论是长官同袍都特别喜欢他,也敬重他。”
吴夫人就笑了,脸上就像一朵鲜花开放,立即年青了十岁,“铁石功夫果真非常好,所以他才能在军中一举夺魁呢。”
宁婉一到吴家便要盘恒很久,吴夫人特别喜欢与他说铁石的事,概因为她周围并没有肯听她,就算是肯听的,也没有一个人像宁婉一般如此推崇她的儿子。不过吴夫人也有一处不好,那就是她只要说起儿子,就忘记了一切,有几次一直将宁婉留到很晚,害得宁婉没法子当天回家了。
好在一年也不过去几次,而吴夫人又是个可怜人,宁婉也就不在意了。
野菜到虎台县卖得比马驿镇要好,宁梁走了一次回家里说:“没想到那些有钱人特别喜欢吃野菜,价儿比正经的菜还要高呢!”因此兴致十足地又跑了几次,这时白天已经长了,因此他便又重新改回当日回来了。
布谷鸟叫的时候,又要春耕了。宁婉便拿定了主意,只留下五亩里种各种杂粮,却将其余的十五亩高粱地都租出去。爹和娘想了想,也没有再反对,他们也明白现在还坚持种田就会耽误家里挣钱,等于赔钱。
大半的田租出去,只余下几亩地,爹一个人随手就种了,平日里好侍弄,秋收时也容易。而家里日常吃用的杂粮也不至于缺少,至于高粱,其实宁家已经很少吃了。
地要租出去,按三家村这里的规矩,总是要先问自家人的,宁梁便第一个问了宁大伯。因为宁家的条件一点也不苛刻,每亩地的收成不论多少给宁大伯四成,自家留六成,宁大伯马上就将十五亩地都包了下来,“我全种了!”又道:“二郎,你只管放心,保证不会让你亏了的。”
宁大伯是种田的好手,且人又实诚,宁梁自然是信的,“大哥,我也愿意你种。”
于氏和宁婉听了也高兴,她们原也料到正会如此,“二房种了这地,我们家不但省了力气,还省了心思,大伯收了粮一定会如实给我们的。”
另外还有自家被山溪冲出的那个大坑,宁婉也拦着爹填平,“那里留着,我正想将坑挖得再大些养鱼呢。”
“养鱼?”三家会从来没有人养过鱼,因此宁梁不大相信,“你会养吗?”
宁婉当然不会养鱼,但是她想与其费了不少力气将坑填上种田,然后再被山溪水淹了,还不如试着围成一个水塘养鱼呢。先前胡敦儒将自家的地买了去之后,那里就变成了一个水塘,听说里面不知什么时候起就有了小鱼和小虾。
“买些小鱼放进去不就成了鱼塘?”宁婉虽然说得轻松,却还是跟着爹到了虎台县外养鱼塘里请教了一番,回来花了工钱请村里人帮忙将那个大坑又加大加深了几分,然后从山溪引来水,买了些小鱼苗投了进去。宁婉不过试试,但是爹倒比她还用心,又从虎台县的鱼塘处移了些莲藕,又常撒些粮食青草什么的。
无怪当年这里自然而然地成了一个水塘,后又长出了鱼虾,宁家的这个大水坑果然一天天有了鱼塘的模样,四周长出了芦苇和水草,又有几片莲叶浮在水面上,时不时地又会看到一条小鱼从水面游过,留下一道水线。
宁婉便又和爹移了几块大石头到水边,到地里干活累了,正好坐在这里歇一会儿,又能看看景,她越是细看越是觉得家里的这块地竟比好多人家精心建出来的花园还好看呢!
家里的田打理的好,生意也做得越发顺利,毕竟有了第一年的经验,今年更加熟练了。如今虎台县里几家大酒楼都用宁家送的山货,一来是关系越发的近,知道宁家货真价实,十分有信用,二来是宁家的山货一向打理得干净整齐,酒楼里拿了直接就能用,连挑拣的工夫都省了,用起来十分地顺手,若要换了一家,后厨的人还不愿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