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看戏时间
张居正的话震撼了不少人,可是他的话还没完,接下来张居正详细的阐述了自己的想法,一副准备实施的架势。那模样显然已经准备了很长时间了,震的不少朝臣发懵。
坐在龙椅上,朱翊钧笑呵呵的看着这一幕,脸色没有丝毫的变化。
对于张居正的想法和做法,朱翊钧很多地方是不赞同的,但是有人做总比没人做的好。张居正的初衷是好的,是富国强兵,是中兴大明。
想法和初衷不代表最终结果,朱翊钧也知道,张居正是想青史留名。
文臣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是致君尧舜上,从权力和当官的角度来讲,张居正已经到顶了。现在的张居正手握大权,威压群臣,与权臣无意。
无论是严嵩还是高拱,比起此时的张居正都差远了。
在达成了自己的这么理想之后,张居正又开始实现他下一个梦想了,那就是青史留名,成为一代明臣。远了就不提了,往近了说,王安石变法虽然失败了,可是王安石的名声何其大。
张居正侃侃而谈,朱翊钧面带笑容的听着,但是朱翊钧能够感觉到,大殿里面的温度都在下降。张居正明显是要在大明掀起一场风暴了,这场风暴来势之突然,来势之猛烈,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等到张居正是说完,终于有人反应过来了,瞬间就有不少人站了出来。
朱翊钧看到这一幕,微微一笑,站起身子说道:“今日就到这里吧!朕有些累了,官员张阁老所言,交由阁部议处。”
再待下去,整个大朝会就会变成菜市场了,各方互相攻讦,朱翊钧可不想看到这一幕。真要是能够议论出一点什么还好,可是什么都议论不出来。
朱翊钧这一走,不少人的心里面都是咯噔一下子,脸上都变的难看了不少。
张居正果然深的皇上信任,这么大的事情就交给阁部议处了,张居正是内阁首辅。次辅吕调阳那就是个应声虫,东阁大学士张四维更是什么都不敢说,指望他们,那就完蛋了。
上奏折,一定要上奏折,这件事情绝对不能这样,一时间群情激奋,暗潮涌动。
回到后宫,朱翊钧看了一眼跟在自己身边的张鲸,笑着说道:“让东厂的人盯紧一点,不要出了什么事情都不知道,但是不要管,也不要过问,现在是看戏时间!”
“老奴明白!”张鲸答应了一声,恭敬的说道。
朱翊钧点了点头,揉了揉自己的额头,笑着说道:“去把陈矩和徐德找来。”
陈矩和徐德是朱翊钧派出去的两个太监,这两年这两个人做的都不错。陈矩负责钢铁厂那边,自从把香皂和果酒的生意交给他,钢铁产在前年就建起来了。
有不少人知道陈矩在做生意,弹劾的人也有,只不过没什么证据,全都被朱翊钧给压下去了。
张居正虽然也听说了这件事情,但是他没表态,教导朱翊钧可以,可是管教太监,张居正轻易是不会做的。一旦引起宫里面的太监对他抵制,他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况且太监私底下赚点钱,这也算不上什么大事情,真要翻出来,大家底子都不干净。
钢铁厂那边建造的很小,张居正也关注了,不过没太在意,兵仗局本来就管这些,没有闹出什么大事情,张居正也就不打算。尽量避免把手从外廷伸向内廷,这一直是张居正的策略。
宫里面默认是张鲸的地方,张居正试探过张鲸,只不过什么都没试探出来,张居正就没再说什么。
无论这背后是不是张鲸,张居正都没打算在做什么。
徐德那边,虽然表面上经营的是梨园,但是实际上是在发展内厂的探子。这几年朱翊钧往里面投了不少钱,现在内厂已经初步完成了布局。
整个大明两京一十三省全都有梨园的存在,京城和南京(金陵)那边各有三家,其他各省也都有一家。现在正在向着各个府县渗透,并且还在发展外围人员。
徐德的弟弟在这方面很有经验,这两年做的有声有色的。
自己准备了五年多,也是时候到了拉出练练的时候了,这都关系到自己的布局。
陈矩和徐德来的很快,大半个时辰就到了,他们来的时候,朱翊钧正在吃饭。早上上早朝,早饭只是吃了一点点,现在有些饿了,见两个人来了,朱翊钧一摆手,示意两个人不用行礼了。
“今天找你们来,朕想问问你们那边进度怎么样了?”
对于钢铁厂那边,朱翊钧可以说是期盼已久了,合格的熟铁对朱翊钧实在是太重要了。现在的大炮全都是铜制的,笨重就不说了,造价太高了。
虽然也有铁炮,但是那是生铁炮,不是朱翊钧想要的。
生铁炮容易炸膛,需要做的粗大才行,现在的大将军炮就是生铁炮。朱翊钧看不上那玩意,而且那么大,造价也高,熟铁炮才是未来,才是趋势。
有了熟铁,尤其是大规模量产的熟铁,一切才能改变。
当然了,如果朝廷有钱,造价高也可以造,反正有钱,可惜,穷。这几年做生意虽然赚了一点钱,可是朱翊钧还是穷,他现在恨不得从上到下杀一批,然后弄一大笔钱出来。
甚至朱翊钧都想着建造一只船队,然后去倭国抢银子,用大船往回拉。
“回皇爷,熟铁已经有产出了,但是暂时还是把握不好!”陈矩听到朱翊钧的问题,连忙说道,神情之间倒是没什么担心,这几年他已经说过无数次这样的话了。
现在还好一些,刚开始的时候全都是还不行的消息,陈矩生怕朱翊钧生气,结果皇爷的态度让陈矩松了一口气。
朱翊钧知道这件事情着急不得,虽然自己知道这方面的知识,可是知道也没用,关键是这个时代要做出来,那是要符合这个时代的科技水平的,要不断的尝试才行。
倒是对于明朝的造炮技术,朱翊钧很放心,清末左宗棠出兵新疆抗击侵略,在沙堆中挖出明朝大炮,见其制作技术远好于清朝,甚至还感叹前人不重视武器发展。
坐在龙椅上,朱翊钧笑呵呵的看着这一幕,脸色没有丝毫的变化。
对于张居正的想法和做法,朱翊钧很多地方是不赞同的,但是有人做总比没人做的好。张居正的初衷是好的,是富国强兵,是中兴大明。
想法和初衷不代表最终结果,朱翊钧也知道,张居正是想青史留名。
文臣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是致君尧舜上,从权力和当官的角度来讲,张居正已经到顶了。现在的张居正手握大权,威压群臣,与权臣无意。
无论是严嵩还是高拱,比起此时的张居正都差远了。
在达成了自己的这么理想之后,张居正又开始实现他下一个梦想了,那就是青史留名,成为一代明臣。远了就不提了,往近了说,王安石变法虽然失败了,可是王安石的名声何其大。
张居正侃侃而谈,朱翊钧面带笑容的听着,但是朱翊钧能够感觉到,大殿里面的温度都在下降。张居正明显是要在大明掀起一场风暴了,这场风暴来势之突然,来势之猛烈,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等到张居正是说完,终于有人反应过来了,瞬间就有不少人站了出来。
朱翊钧看到这一幕,微微一笑,站起身子说道:“今日就到这里吧!朕有些累了,官员张阁老所言,交由阁部议处。”
再待下去,整个大朝会就会变成菜市场了,各方互相攻讦,朱翊钧可不想看到这一幕。真要是能够议论出一点什么还好,可是什么都议论不出来。
朱翊钧这一走,不少人的心里面都是咯噔一下子,脸上都变的难看了不少。
张居正果然深的皇上信任,这么大的事情就交给阁部议处了,张居正是内阁首辅。次辅吕调阳那就是个应声虫,东阁大学士张四维更是什么都不敢说,指望他们,那就完蛋了。
上奏折,一定要上奏折,这件事情绝对不能这样,一时间群情激奋,暗潮涌动。
回到后宫,朱翊钧看了一眼跟在自己身边的张鲸,笑着说道:“让东厂的人盯紧一点,不要出了什么事情都不知道,但是不要管,也不要过问,现在是看戏时间!”
“老奴明白!”张鲸答应了一声,恭敬的说道。
朱翊钧点了点头,揉了揉自己的额头,笑着说道:“去把陈矩和徐德找来。”
陈矩和徐德是朱翊钧派出去的两个太监,这两年这两个人做的都不错。陈矩负责钢铁厂那边,自从把香皂和果酒的生意交给他,钢铁产在前年就建起来了。
有不少人知道陈矩在做生意,弹劾的人也有,只不过没什么证据,全都被朱翊钧给压下去了。
张居正虽然也听说了这件事情,但是他没表态,教导朱翊钧可以,可是管教太监,张居正轻易是不会做的。一旦引起宫里面的太监对他抵制,他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况且太监私底下赚点钱,这也算不上什么大事情,真要翻出来,大家底子都不干净。
钢铁厂那边建造的很小,张居正也关注了,不过没太在意,兵仗局本来就管这些,没有闹出什么大事情,张居正也就不打算。尽量避免把手从外廷伸向内廷,这一直是张居正的策略。
宫里面默认是张鲸的地方,张居正试探过张鲸,只不过什么都没试探出来,张居正就没再说什么。
无论这背后是不是张鲸,张居正都没打算在做什么。
徐德那边,虽然表面上经营的是梨园,但是实际上是在发展内厂的探子。这几年朱翊钧往里面投了不少钱,现在内厂已经初步完成了布局。
整个大明两京一十三省全都有梨园的存在,京城和南京(金陵)那边各有三家,其他各省也都有一家。现在正在向着各个府县渗透,并且还在发展外围人员。
徐德的弟弟在这方面很有经验,这两年做的有声有色的。
自己准备了五年多,也是时候到了拉出练练的时候了,这都关系到自己的布局。
陈矩和徐德来的很快,大半个时辰就到了,他们来的时候,朱翊钧正在吃饭。早上上早朝,早饭只是吃了一点点,现在有些饿了,见两个人来了,朱翊钧一摆手,示意两个人不用行礼了。
“今天找你们来,朕想问问你们那边进度怎么样了?”
对于钢铁厂那边,朱翊钧可以说是期盼已久了,合格的熟铁对朱翊钧实在是太重要了。现在的大炮全都是铜制的,笨重就不说了,造价太高了。
虽然也有铁炮,但是那是生铁炮,不是朱翊钧想要的。
生铁炮容易炸膛,需要做的粗大才行,现在的大将军炮就是生铁炮。朱翊钧看不上那玩意,而且那么大,造价也高,熟铁炮才是未来,才是趋势。
有了熟铁,尤其是大规模量产的熟铁,一切才能改变。
当然了,如果朝廷有钱,造价高也可以造,反正有钱,可惜,穷。这几年做生意虽然赚了一点钱,可是朱翊钧还是穷,他现在恨不得从上到下杀一批,然后弄一大笔钱出来。
甚至朱翊钧都想着建造一只船队,然后去倭国抢银子,用大船往回拉。
“回皇爷,熟铁已经有产出了,但是暂时还是把握不好!”陈矩听到朱翊钧的问题,连忙说道,神情之间倒是没什么担心,这几年他已经说过无数次这样的话了。
现在还好一些,刚开始的时候全都是还不行的消息,陈矩生怕朱翊钧生气,结果皇爷的态度让陈矩松了一口气。
朱翊钧知道这件事情着急不得,虽然自己知道这方面的知识,可是知道也没用,关键是这个时代要做出来,那是要符合这个时代的科技水平的,要不断的尝试才行。
倒是对于明朝的造炮技术,朱翊钧很放心,清末左宗棠出兵新疆抗击侵略,在沙堆中挖出明朝大炮,见其制作技术远好于清朝,甚至还感叹前人不重视武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