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基隆市
安顿好松下美惠子之后,项玉回到了军营,他派遣了十几名士兵前去将军府担负守卫工作,以确保松下的安全。
项玉回到案前,想要将自己之前的一些想法写完,还不等他动笔,陈永华就找了进来,项玉一阵苦笑,事情还真是多。
陈永华找他也没别的事,就是跟他商量怎么处理这些日军的俘虏,对于这个问题项玉早也已经有了腹案,就是将这些俘虏当做免费的劳力使用,将他们派去修路挖矿、陈永华听后有些吃惊,因为这些俘虏的数量很多,比起明军的数量好多出好几倍,明军这个时候根本就没有那么多人手去监管他们,让他们去做苦力,一旦他们发生暴动,那么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项玉知道他的顾虑,于是向他解释道,说日本人就是对于强者服气,明军打败了他们,他们自然就会觉得明军强大,这个民族的性格是畏惧强者,而且轻易不会反抗,忍耐力十分顽强,完全不需要有那些顾忌,放心大胆的用就是了,而且他们的公主还在自己这边掌握着,谅他们也不敢轻举妄动的。
但是明军也不要去随意的虐待他们,因为自己跟他们的公主有过约定,那就是以后会放他们回到日本,因此只要他们肯认真干活,明军就像对台普通民众那样对待他们就可。
陈永华将信将疑,他揭过这一话题,话锋一转,提到明军基地的命名上面来,基地目前已经逐渐步入正轨了,而且普通民众这时也都基本恢复了正常的生活,虽然青壮劳动力还要被征集去兴修水利,开垦荒田等工程中去,但是那些项目也都是即将要完成了,这个时候是该给这个新的城市取一个名字了,项玉也有这样的打算,被陈永华一说立刻就想到了这里后世的名字,基隆,项玉将这个名字说出来,陈永华念了一遍,觉得这个名字听上去有点像“鸡笼”,不过倒是和这里的地形十分贴切。
陈永华并没有反对,项玉也没有征求别人的意见的意思,因此这个新崛起的城市最终被确定命名为“基隆市”,项玉想起了之前松下美惠子的话,于是提醒陈永华,要在日军的俘虏中间将他们之中的工匠和技术动人分离出来,项玉想了下觉得这件事还是要自己亲自去办比较好,陈永华虽然才智过人,眼光也比较长远,但是他并不知道未来的正确走向,项玉却拥有一个穿越者的身份,可以清楚地知道科技技术就就是第一生产力这话在任何时代都是适用的。
这群日军俘虏中间说不定还隐藏着其他行业的人才,也许是冶金,于是是武器锻造,或者是火药的而研发,火炮的铸造,这一切都不确定,因为想在项玉还不了解,所以这件事一定要自己亲自去处理。
还有就是之前日军营地那片海域的那些战船的残骸和日军的死尸都需要派人去处理,这些事情就交给陈永华去安排了,但是有一点要注意,这些事情不能拍日军俘虏去完成,项玉担心他们看到同伴的遗骸会收到刺激,这对于他们日后的劳作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
陈永华走后,项玉看了看案上写了一半的总结,苦笑着将它收到了一边,今天看来是写不下去。
之后明军进行了城市的命名仪式,将之前一直空缺着名字的基地正式命名为基隆市,虽然目前看来这只是一个小镇规模的小城,但是项玉相信日后她必将成为一颗矗立在东方的璀璨之星。
忙完基隆市的命名,项玉马上着手开始在日军俘虏中间的筛选工作,他的运气不错,日军中间果然有一批懂技术的士兵,其中有二十多人是熟练的船工,会打造战船,两人在船厂里面系统的学过造船,会制作一种类型的战船,也就是之前日军的那种战船,这个时候只要是会制作和设计船,项玉都把他当做宝贝,就算是船种单一他也能接受。
剩余的人中有十五名工人会浇筑青铜炮,这个虽然不是项玉这个时候急需的,而且日军的青铜炮说实话他还真的看不上眼,但是有比没有好,明军内部自己还不能铸炮,招募过来派遣工匠去学习一些技术也是不错的,日后基隆的三处山头上肯定是要修筑炮台的,到那个时候明军对于火炮将有很大的需求。
另外有三十多名士兵会维修和制造枪械,这些项玉也不是很需要,明军这个时候都能够自己仿制荷兰人的燧发枪了,对于日军装备的铁炮火绳枪自然是瞧不上眼的。
除此之外数量最多的就是会制造板甲的工匠了,日军的板甲跟明军的锁子甲和鱼鳞甲很不一样,它虽然不是想欧洲重装骑士的板甲那么规整,但是也算得上是先进,至少比明军的锁子甲要好上不止一筹。
日本是一个矿产奇缺的国家,技术也算不上是先进的,但是他们的工匠做事极为认真,就拿日本比较出名的武士刀来说,这种刀还是源自唐朝的唐刀,唐帝国通过开明的政治和强大的军事力量,成为当时世界的中心,从唐初的统一之战到盛唐时期所有的对内对外战争,都出现在冷兵器历史上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武器——唐刀。在当时的世界上是与阿拉伯**著称于世的两种名刀,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在艺术上均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可以说是我国刀剑史上的巅峰,而唐刀中的陌刀是做为军队重要的战争物资装备的,并且在唐中期作为军用器物,严禁民间私造和私藏,其传承应为汉之长剑(汉:称一种长剑为“断马剑”,应该是一种双手使用的长剑,有点类似欧洲的斩马刀?),汉长剑现在出土的有长达140余厘米,可推测经过盛唐的发展,变成一个双手所持并加长手柄的两刃长刀,至今考古资料未曾出土实物,宋《武经总要》总绘制的“掉刀”、“三尖两刃刀”也许就是唐陌刀的直接继承者。
这种唐刀经过宋代的进一步发展,唐刀渐渐发展成为仪刀,这种刀渐渐的流传到东方,高丽和日本在最初的阶段都完全照搬形制式样,1965年乌兹别克斯坦的撒玛尔罕遗址的壁画中的高丽使者身配环手大刀,大刀的式样和昭陵壁画中“持甲仪卫图”中侍卫所佩带的长刀完全一样。四天王寺的“丙子椒林剑七星剑”,正仓院的“金银钿庄唐长刀”,这些刀都被成为“唐样大刀”。据考证这些刀剑是多为中国,朝鲜的舶来品。
可是如今日本的武士刀的风头和知名度完全盖过了唐刀,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宋代的技术在元朝时被蒙古人破坏殆尽,日本人经过世代相传技术越发成熟,另一方面也跟近半个世纪以来日军在不断向外侵略战争中武士刀的频繁亮相有关,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军士兵自上而下都想“搞到”一把日本军官的武士刀,由此可见一般。
为何日本的铸刀技术这么厉害?其实还是跟人有关,日本工匠能忍耐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将一柄刀反复锻造上千次,古时候的铁矿中所含的杂志比较多,由于冶金技术的不发达,这些杂质很难在熔炼过和锻造过程之中被祛除,因此会影响刀的质量,日本工匠在反复锻造一把刀的时候,通过不断的捶打,将刀身中的杂质一点点排除出去,而且由于锻造的时间很长,捶打的过程中又增加了刀身的含碳量,使得武士刀变得兼具硬度和韧性,史料记载,当年蒙古大军在跨海东征日本的时候,曾与日军进行一番交手,蒙古士兵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弯刀和日本武士手中的武士刀砍不了几下就断成几截,由此可以反映出日军的刀的精湛。
项玉回到案前,想要将自己之前的一些想法写完,还不等他动笔,陈永华就找了进来,项玉一阵苦笑,事情还真是多。
陈永华找他也没别的事,就是跟他商量怎么处理这些日军的俘虏,对于这个问题项玉早也已经有了腹案,就是将这些俘虏当做免费的劳力使用,将他们派去修路挖矿、陈永华听后有些吃惊,因为这些俘虏的数量很多,比起明军的数量好多出好几倍,明军这个时候根本就没有那么多人手去监管他们,让他们去做苦力,一旦他们发生暴动,那么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项玉知道他的顾虑,于是向他解释道,说日本人就是对于强者服气,明军打败了他们,他们自然就会觉得明军强大,这个民族的性格是畏惧强者,而且轻易不会反抗,忍耐力十分顽强,完全不需要有那些顾忌,放心大胆的用就是了,而且他们的公主还在自己这边掌握着,谅他们也不敢轻举妄动的。
但是明军也不要去随意的虐待他们,因为自己跟他们的公主有过约定,那就是以后会放他们回到日本,因此只要他们肯认真干活,明军就像对台普通民众那样对待他们就可。
陈永华将信将疑,他揭过这一话题,话锋一转,提到明军基地的命名上面来,基地目前已经逐渐步入正轨了,而且普通民众这时也都基本恢复了正常的生活,虽然青壮劳动力还要被征集去兴修水利,开垦荒田等工程中去,但是那些项目也都是即将要完成了,这个时候是该给这个新的城市取一个名字了,项玉也有这样的打算,被陈永华一说立刻就想到了这里后世的名字,基隆,项玉将这个名字说出来,陈永华念了一遍,觉得这个名字听上去有点像“鸡笼”,不过倒是和这里的地形十分贴切。
陈永华并没有反对,项玉也没有征求别人的意见的意思,因此这个新崛起的城市最终被确定命名为“基隆市”,项玉想起了之前松下美惠子的话,于是提醒陈永华,要在日军的俘虏中间将他们之中的工匠和技术动人分离出来,项玉想了下觉得这件事还是要自己亲自去办比较好,陈永华虽然才智过人,眼光也比较长远,但是他并不知道未来的正确走向,项玉却拥有一个穿越者的身份,可以清楚地知道科技技术就就是第一生产力这话在任何时代都是适用的。
这群日军俘虏中间说不定还隐藏着其他行业的人才,也许是冶金,于是是武器锻造,或者是火药的而研发,火炮的铸造,这一切都不确定,因为想在项玉还不了解,所以这件事一定要自己亲自去处理。
还有就是之前日军营地那片海域的那些战船的残骸和日军的死尸都需要派人去处理,这些事情就交给陈永华去安排了,但是有一点要注意,这些事情不能拍日军俘虏去完成,项玉担心他们看到同伴的遗骸会收到刺激,这对于他们日后的劳作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
陈永华走后,项玉看了看案上写了一半的总结,苦笑着将它收到了一边,今天看来是写不下去。
之后明军进行了城市的命名仪式,将之前一直空缺着名字的基地正式命名为基隆市,虽然目前看来这只是一个小镇规模的小城,但是项玉相信日后她必将成为一颗矗立在东方的璀璨之星。
忙完基隆市的命名,项玉马上着手开始在日军俘虏中间的筛选工作,他的运气不错,日军中间果然有一批懂技术的士兵,其中有二十多人是熟练的船工,会打造战船,两人在船厂里面系统的学过造船,会制作一种类型的战船,也就是之前日军的那种战船,这个时候只要是会制作和设计船,项玉都把他当做宝贝,就算是船种单一他也能接受。
剩余的人中有十五名工人会浇筑青铜炮,这个虽然不是项玉这个时候急需的,而且日军的青铜炮说实话他还真的看不上眼,但是有比没有好,明军内部自己还不能铸炮,招募过来派遣工匠去学习一些技术也是不错的,日后基隆的三处山头上肯定是要修筑炮台的,到那个时候明军对于火炮将有很大的需求。
另外有三十多名士兵会维修和制造枪械,这些项玉也不是很需要,明军这个时候都能够自己仿制荷兰人的燧发枪了,对于日军装备的铁炮火绳枪自然是瞧不上眼的。
除此之外数量最多的就是会制造板甲的工匠了,日军的板甲跟明军的锁子甲和鱼鳞甲很不一样,它虽然不是想欧洲重装骑士的板甲那么规整,但是也算得上是先进,至少比明军的锁子甲要好上不止一筹。
日本是一个矿产奇缺的国家,技术也算不上是先进的,但是他们的工匠做事极为认真,就拿日本比较出名的武士刀来说,这种刀还是源自唐朝的唐刀,唐帝国通过开明的政治和强大的军事力量,成为当时世界的中心,从唐初的统一之战到盛唐时期所有的对内对外战争,都出现在冷兵器历史上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武器——唐刀。在当时的世界上是与阿拉伯**著称于世的两种名刀,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在艺术上均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可以说是我国刀剑史上的巅峰,而唐刀中的陌刀是做为军队重要的战争物资装备的,并且在唐中期作为军用器物,严禁民间私造和私藏,其传承应为汉之长剑(汉:称一种长剑为“断马剑”,应该是一种双手使用的长剑,有点类似欧洲的斩马刀?),汉长剑现在出土的有长达140余厘米,可推测经过盛唐的发展,变成一个双手所持并加长手柄的两刃长刀,至今考古资料未曾出土实物,宋《武经总要》总绘制的“掉刀”、“三尖两刃刀”也许就是唐陌刀的直接继承者。
这种唐刀经过宋代的进一步发展,唐刀渐渐发展成为仪刀,这种刀渐渐的流传到东方,高丽和日本在最初的阶段都完全照搬形制式样,1965年乌兹别克斯坦的撒玛尔罕遗址的壁画中的高丽使者身配环手大刀,大刀的式样和昭陵壁画中“持甲仪卫图”中侍卫所佩带的长刀完全一样。四天王寺的“丙子椒林剑七星剑”,正仓院的“金银钿庄唐长刀”,这些刀都被成为“唐样大刀”。据考证这些刀剑是多为中国,朝鲜的舶来品。
可是如今日本的武士刀的风头和知名度完全盖过了唐刀,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宋代的技术在元朝时被蒙古人破坏殆尽,日本人经过世代相传技术越发成熟,另一方面也跟近半个世纪以来日军在不断向外侵略战争中武士刀的频繁亮相有关,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军士兵自上而下都想“搞到”一把日本军官的武士刀,由此可见一般。
为何日本的铸刀技术这么厉害?其实还是跟人有关,日本工匠能忍耐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将一柄刀反复锻造上千次,古时候的铁矿中所含的杂志比较多,由于冶金技术的不发达,这些杂质很难在熔炼过和锻造过程之中被祛除,因此会影响刀的质量,日本工匠在反复锻造一把刀的时候,通过不断的捶打,将刀身中的杂质一点点排除出去,而且由于锻造的时间很长,捶打的过程中又增加了刀身的含碳量,使得武士刀变得兼具硬度和韧性,史料记载,当年蒙古大军在跨海东征日本的时候,曾与日军进行一番交手,蒙古士兵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弯刀和日本武士手中的武士刀砍不了几下就断成几截,由此可以反映出日军的刀的精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