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决择(二)
.“说吧,你要见朕,所来何意?”在王福前世所学的历史中,闯王一直是正义的形象,是天下穷人的福星,只是后来网络的兴起,各种不同的论调都冒了出来,有人拨高,有人就将之妖魔化,其中真假难辨。
如今王福身为大明皇帝,看法的角度自然又不同,李自成是穷人福星也好,祸乱天下的罪魁祸首也好,眼下鞑子才是自己的死敌,正因为如此,王福才愿意见顾君恩,了解其来意。
顾君恩见大明皇帝丝毫没有让自己起身的意思,苦笑着挪了一下膝盖,他身上的伤势隐隐作疼起来,对于锦衣卫的阴狠总算领教过了。
“回禀大明皇帝,鞑子占据京城,明为替大明崇祯皇帝复仇,其实狼子野心,妄想占据中原,如今鞑子兵强马壮,闯王不愿大好江山落入鞑虏手中,愿意捐弃前嫌,与大明交好,共抗鞑虏。”
天无二日,眼下李自成虽然称帝,可是大明朝廷绝不会承认,顾君恩为免起争执,素性还是以闯王称之。
听到流寇想与大明联合,冯可宗听得冷笑,道:“皇上,此事万万不可行,流寇攻占京城,杀害君父,与朝廷之仇不共戴天,若是这些流寇有悔意,当自缚双手,等侯朝廷发落,朝廷或可宽宏大量,饶其一命……”
王福扬手止住了冯可宗的话,一阵头痛,虽然眼下他身边只有冯可宗一人,恐怕冯可宗的话代表了朝中大部分人的共识。
弘光朝占据着半壁江山,虽然鞑子能征善战是共识,只是许多人并没有受到鞑子的切肤之痛,又有南宋的先例在,大部分人还是一厢情愿的以为最起码可以和鞑子划江而治,要与李自成等人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清人,哪怕王福是皇帝也不可能轻易办到。
后来的永历朝只所以能接受李自成,张献忠的余部,一方面是朝廷已经被清人快逼得走投无路,另一方面李自成,张献忠已死,他们的余部是以招抚的形式加入朝廷,如今李自成,张献忠还在,即使他们愿意投降,大明接不接受还末可知,何况他们恐怕不会有投降之心。
“哦,要说捐弃前嫌也是有朝廷对尔等捐弃前嫌,李逆现在想与大明交好,恐怕已经晚了,先帝曾言道,寇亦我赤子,不忍派兵剿杀,多次派人招抚,可是尔等是如何报答朝廷,降而复叛,如今更是攻击京城,逼死先帝,犯下滔天大罪,朕如何相信你们?”
王福的话虽然严厉,顾君恩却听出了言外之意,如果能让朝廷相信,那联合共抗清军也不是没有机会,他来之前连一分把握也没有,此时倒是又多了几分把握。
“启禀大明皇帝。闯王亦知两家联合一时难予施行。为明心迹。闯王愿为大明前驱。与鞑虏麾战。不死不休。”
顾君恩此话有讨巧之嫌。眼下满清对南方还无暇理会。只派吴三桂。阿济格等人对李自成穷追猛打。李自成不与清军作战也不成。不过。流寇愿为前驱。听起来总是顺耳。
连冯可宗也听得微微点头。流寇愿意与鞑子作战当然是好事。双方打得越激烈越好。
“不过……”顾君恩欲言又止。想等着皇帝来询问自己。只是王福神色淡然。根本没有询问顾君恩地意思。顾君恩只得继续道:“战事一起。所需物资繁多。小民不敢向朝廷素要兵器甲杖。只盼朝廷能够支援一些粮草。也好让将士们能够有力气打仗。”
“尔等需要多少粮草?”
顾君恩迟疑了一下才道:“粮三十万石。草料百万束。”
“看来陕西很缺粮啊。”王福半是感叹的道,历史上李自成败得如此之快,恐怕与缺粮有很大的关系。
顾君恩神色不变,陕西缺粮之事根本无法隐瞒,何况闯军所需的粮草之多,只有大明朝廷才能够筹措:“禀皇上,闯王不会让朝廷白出粮草,愿以江南价格五倍购之。”
五倍,王福也听得动容了,从江南调集粮食到陕西,耗损至多二成,也就是说中间有三倍的利润,可况现在王福手上就有五十多万石的粮食,根本不用去江南调集,三十万石粮,百万束草料,正常只需三十多万两银子,现在却可以换上近二百万两银子,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这笔生意太划得来了。
“此事朕还要与朝中大臣商议,你先下去吧。”
“是,小民告退。”皇帝没有直接拒绝,已是让顾君恩喜出望外,银子在手中是死物,如果能够买到粮食,花再大的代价也是值得。
顾君恩下去后,王福呆呆的出神,脑中翻来覆去考虑着要不要卖粮给李自成,五倍价格只是顾君恩现在开出的价格,王福相信,真要卖粮给李自成,恐怕十倍的价格他们也不得不接受,只是银子虽然重要,只是其中的利弊实在难予衡量。
现在的李自成无疑是最虚弱的时刻,如果按照历史,再过八个月李自成就会死在九宫山,可是自从自己先杀刘良佐,刘泽清,御驾亲征击败左良玉后,历史早已被变得面目全非,如果自己再卖粮给李自成,让他渡过这次难关,李自成多半不会死在九宫山。
在明末诸多起义军中,以李自成的韧性最大,屡败屡战,几次陷入绝境又让他奇迹般的得予生还,如果让李自成喘过这口气,日后李自成死后数十万农民军向朝廷的投降之事自然不会有。很难说对自己是福是祸。
“皇上,不如请诸位大臣一起商议。”冯可宗道,面对闯军开出的高价,他也不由心动,崇祯时,大明朝廷每年从南方运往北方的粮食高达数百万石,如今北方落入鞑子手里,这粮食自然不用运,如今南方的粮价节节回落,粮价回落对于贫民来说当然有利,可是对于家中有大量粮食的士绅来说却不是什么好事,将粮食卖给闯军,正好拉升一下南方的粮价。
王福点了点头:“好,将各个大臣都传来吧。”
如今王福身为大明皇帝,看法的角度自然又不同,李自成是穷人福星也好,祸乱天下的罪魁祸首也好,眼下鞑子才是自己的死敌,正因为如此,王福才愿意见顾君恩,了解其来意。
顾君恩见大明皇帝丝毫没有让自己起身的意思,苦笑着挪了一下膝盖,他身上的伤势隐隐作疼起来,对于锦衣卫的阴狠总算领教过了。
“回禀大明皇帝,鞑子占据京城,明为替大明崇祯皇帝复仇,其实狼子野心,妄想占据中原,如今鞑子兵强马壮,闯王不愿大好江山落入鞑虏手中,愿意捐弃前嫌,与大明交好,共抗鞑虏。”
天无二日,眼下李自成虽然称帝,可是大明朝廷绝不会承认,顾君恩为免起争执,素性还是以闯王称之。
听到流寇想与大明联合,冯可宗听得冷笑,道:“皇上,此事万万不可行,流寇攻占京城,杀害君父,与朝廷之仇不共戴天,若是这些流寇有悔意,当自缚双手,等侯朝廷发落,朝廷或可宽宏大量,饶其一命……”
王福扬手止住了冯可宗的话,一阵头痛,虽然眼下他身边只有冯可宗一人,恐怕冯可宗的话代表了朝中大部分人的共识。
弘光朝占据着半壁江山,虽然鞑子能征善战是共识,只是许多人并没有受到鞑子的切肤之痛,又有南宋的先例在,大部分人还是一厢情愿的以为最起码可以和鞑子划江而治,要与李自成等人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清人,哪怕王福是皇帝也不可能轻易办到。
后来的永历朝只所以能接受李自成,张献忠的余部,一方面是朝廷已经被清人快逼得走投无路,另一方面李自成,张献忠已死,他们的余部是以招抚的形式加入朝廷,如今李自成,张献忠还在,即使他们愿意投降,大明接不接受还末可知,何况他们恐怕不会有投降之心。
“哦,要说捐弃前嫌也是有朝廷对尔等捐弃前嫌,李逆现在想与大明交好,恐怕已经晚了,先帝曾言道,寇亦我赤子,不忍派兵剿杀,多次派人招抚,可是尔等是如何报答朝廷,降而复叛,如今更是攻击京城,逼死先帝,犯下滔天大罪,朕如何相信你们?”
王福的话虽然严厉,顾君恩却听出了言外之意,如果能让朝廷相信,那联合共抗清军也不是没有机会,他来之前连一分把握也没有,此时倒是又多了几分把握。
“启禀大明皇帝。闯王亦知两家联合一时难予施行。为明心迹。闯王愿为大明前驱。与鞑虏麾战。不死不休。”
顾君恩此话有讨巧之嫌。眼下满清对南方还无暇理会。只派吴三桂。阿济格等人对李自成穷追猛打。李自成不与清军作战也不成。不过。流寇愿为前驱。听起来总是顺耳。
连冯可宗也听得微微点头。流寇愿意与鞑子作战当然是好事。双方打得越激烈越好。
“不过……”顾君恩欲言又止。想等着皇帝来询问自己。只是王福神色淡然。根本没有询问顾君恩地意思。顾君恩只得继续道:“战事一起。所需物资繁多。小民不敢向朝廷素要兵器甲杖。只盼朝廷能够支援一些粮草。也好让将士们能够有力气打仗。”
“尔等需要多少粮草?”
顾君恩迟疑了一下才道:“粮三十万石。草料百万束。”
“看来陕西很缺粮啊。”王福半是感叹的道,历史上李自成败得如此之快,恐怕与缺粮有很大的关系。
顾君恩神色不变,陕西缺粮之事根本无法隐瞒,何况闯军所需的粮草之多,只有大明朝廷才能够筹措:“禀皇上,闯王不会让朝廷白出粮草,愿以江南价格五倍购之。”
五倍,王福也听得动容了,从江南调集粮食到陕西,耗损至多二成,也就是说中间有三倍的利润,可况现在王福手上就有五十多万石的粮食,根本不用去江南调集,三十万石粮,百万束草料,正常只需三十多万两银子,现在却可以换上近二百万两银子,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这笔生意太划得来了。
“此事朕还要与朝中大臣商议,你先下去吧。”
“是,小民告退。”皇帝没有直接拒绝,已是让顾君恩喜出望外,银子在手中是死物,如果能够买到粮食,花再大的代价也是值得。
顾君恩下去后,王福呆呆的出神,脑中翻来覆去考虑着要不要卖粮给李自成,五倍价格只是顾君恩现在开出的价格,王福相信,真要卖粮给李自成,恐怕十倍的价格他们也不得不接受,只是银子虽然重要,只是其中的利弊实在难予衡量。
现在的李自成无疑是最虚弱的时刻,如果按照历史,再过八个月李自成就会死在九宫山,可是自从自己先杀刘良佐,刘泽清,御驾亲征击败左良玉后,历史早已被变得面目全非,如果自己再卖粮给李自成,让他渡过这次难关,李自成多半不会死在九宫山。
在明末诸多起义军中,以李自成的韧性最大,屡败屡战,几次陷入绝境又让他奇迹般的得予生还,如果让李自成喘过这口气,日后李自成死后数十万农民军向朝廷的投降之事自然不会有。很难说对自己是福是祸。
“皇上,不如请诸位大臣一起商议。”冯可宗道,面对闯军开出的高价,他也不由心动,崇祯时,大明朝廷每年从南方运往北方的粮食高达数百万石,如今北方落入鞑子手里,这粮食自然不用运,如今南方的粮价节节回落,粮价回落对于贫民来说当然有利,可是对于家中有大量粮食的士绅来说却不是什么好事,将粮食卖给闯军,正好拉升一下南方的粮价。
王福点了点头:“好,将各个大臣都传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