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8节
他对第一位专家提出的“原真性”概念提出了质疑,把重点转移到了“什么是原真性”上。
他提出来的例证也非常有力。
西方建筑以砖石为主,可以延续千年不倒。
但是东方传统建筑以木结构或者夯土结构为主,这种结构相对比较容易损坏,所以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大修一次。
在修复过程中,有可能进行扩建、改建,以及更换建筑的一些构件和材料,甚至改变颜色。
对于木构建筑,还有“落架大修”的做法,这几乎就是一种重建了。
这同样是传统,同样是历史建筑,对于这种建筑的现代修复,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标准?把什么定为它的“原真性”?
第二位专家提出的这一点,直接引起了很多华夏修复师们的共鸣。
华夏人通常都很务实,这些传统修复师们究竟如此。
对于他们来说,概念是概念,最重要的还是实际操作。
中国文物以及建筑的情况这么复杂,面对不同的情况应该怎么操作,这才是最关键的事情。
如果能在这场会议上定出一个统一的标准,那就再好不过了!
同时,这些务实的传统修复师们也隐约感觉到了一件事情。
理论,是实践的指导。
能在理论上统一思想,制定标准,他们以后的工作可就方便多了……
前两天苏进没有到现场来,但他其实一直是很关注这边的。
他知道,两天时间,从一开始的定调子到试探性讨论到深入讨论,已经有十多位专家以及修复师上台发表自己的意见了。
这还是公开上台,面向所有人的发言,私底下小规模的讨论乃至争论,更不知道发生了多少次。
这中间涉及到的问题实在太多,还有很多人持完全相反的意见。
就算是大会公开表示并不支持的“风格性修复”“艺术性修复”,其实也是有一批支持者的。
他们讨论得热火朝天,有时候还针锋相对,据苏进所知,有几次讨论到怒火上头,这些老技师们几乎要动起手来了。
还好这是在文交会上,安保工作是重中之重,那些人还没来得及发生过于亲密的肉体接触,就被非常友好地拉开劝解了。
但即使如此,两天时间,也让讨论达到了非常深入而热烈的程度。更可贵的是,在文物局有意识的引导下,讨论一直没有偏离主题,仍然围绕着“文物修复的核心原则以及具体标准”来进行。
文交会第三天,苏进到达演讲大厅现场,刚才受到大量注目,就有一个人站了起来,大声说:“苏大师,您觉得文物应该怎么修?!”
_____________
几乎是纯理论性的一章,花了很多心思写,希望不会太枯燥……
0823 接印
乔治·布伦克是剑桥大学的学生,也是古建筑大师罗宾·韦斯登的弟子。他天资聪颖,也很勤奋肯干,很得老师喜欢。
这次韦斯登前来华夏参加文化交流会,顺便也把他带来了。
他不认识苏进,从未听过他的名字。
苏进进场的时候非常轰动,演讲大厅里大半的华夏人都站了起来,乔治心想是什么大人物过来了,好奇地跟着看向门口。
结果这一看他就有点惊讶——进来的竟然是两个年轻人,而且众人的尊敬,很明显是针对另一个更年轻的人过去的!
他暗暗在心里估量了一下,就算他德高望重的老师在剑桥大学的会议上,也未见得……不,是肯定不会有这样的待遇……
这个名叫苏进的年轻人做了什么,竟然能有这样的威望?
乔治很好奇,偷偷地关注着苏进那边。
他进来之后,跟几波人马打过招呼,就找了地方坐了下来。
然后,讨论继续进行,大部分人把注意力转移到了这几天一直持续着的讨论上。
文物局给这些英国人安排了实时翻译,同步口译台上的话。
他老师韦斯登听得非常专注,表情也很严肃。乔治分了一阵子心之后,渐渐也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正事上。
韦斯登是古建筑大师,在古建筑保存以及修复上有着卓越的贡献。
像他这样的大师,实践工作做得卓有成就,自然而然就会去考虑更深入的、理论方面的事情。
而欧洲建筑虽然相对东方建筑要更牢固耐用一点,但实际修复过程中,仍然会遇到很多问题。
大型的建筑,以及小型的文物,什么时候该怎么修,一个基础标准是什么样的,这不仅仅是东方修复师需要面对的难题。
韦斯登老师前一天用感慨的语气对他的学生说过,华夏这次交流会提出的这个议题非常好,很值得深入讨论。
这样一场七天的会议,多半得不出什么真正的结论。但即使如此,能够有所启发,得到一些灵感,也是相当不错的。
他提醒自己的这些学生,这七天一定要认真专心,等回到英国之后,他们将进一步深入研究,把这段时间的思考与结论整理出来,重新号召召开会议。
到时候,他们可以召集整个欧洲的现代建筑大师以及古建大师,还有文物文化方面的相关人士,举办一场盛会。
如果能在那场盛会上制定标准,撰写宣言或者宪章,那么他们这些倡议者的名字都将留在历史上,供无数的后继者传颂!
韦斯登的话极具煽动性,就算乔治很有自知之明,明白就算能青史留名,主创者肯定也没有自己这样一个学生的份……但他还是忍不住激动起来。
他提出来的例证也非常有力。
西方建筑以砖石为主,可以延续千年不倒。
但是东方传统建筑以木结构或者夯土结构为主,这种结构相对比较容易损坏,所以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大修一次。
在修复过程中,有可能进行扩建、改建,以及更换建筑的一些构件和材料,甚至改变颜色。
对于木构建筑,还有“落架大修”的做法,这几乎就是一种重建了。
这同样是传统,同样是历史建筑,对于这种建筑的现代修复,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标准?把什么定为它的“原真性”?
第二位专家提出的这一点,直接引起了很多华夏修复师们的共鸣。
华夏人通常都很务实,这些传统修复师们究竟如此。
对于他们来说,概念是概念,最重要的还是实际操作。
中国文物以及建筑的情况这么复杂,面对不同的情况应该怎么操作,这才是最关键的事情。
如果能在这场会议上定出一个统一的标准,那就再好不过了!
同时,这些务实的传统修复师们也隐约感觉到了一件事情。
理论,是实践的指导。
能在理论上统一思想,制定标准,他们以后的工作可就方便多了……
前两天苏进没有到现场来,但他其实一直是很关注这边的。
他知道,两天时间,从一开始的定调子到试探性讨论到深入讨论,已经有十多位专家以及修复师上台发表自己的意见了。
这还是公开上台,面向所有人的发言,私底下小规模的讨论乃至争论,更不知道发生了多少次。
这中间涉及到的问题实在太多,还有很多人持完全相反的意见。
就算是大会公开表示并不支持的“风格性修复”“艺术性修复”,其实也是有一批支持者的。
他们讨论得热火朝天,有时候还针锋相对,据苏进所知,有几次讨论到怒火上头,这些老技师们几乎要动起手来了。
还好这是在文交会上,安保工作是重中之重,那些人还没来得及发生过于亲密的肉体接触,就被非常友好地拉开劝解了。
但即使如此,两天时间,也让讨论达到了非常深入而热烈的程度。更可贵的是,在文物局有意识的引导下,讨论一直没有偏离主题,仍然围绕着“文物修复的核心原则以及具体标准”来进行。
文交会第三天,苏进到达演讲大厅现场,刚才受到大量注目,就有一个人站了起来,大声说:“苏大师,您觉得文物应该怎么修?!”
_____________
几乎是纯理论性的一章,花了很多心思写,希望不会太枯燥……
0823 接印
乔治·布伦克是剑桥大学的学生,也是古建筑大师罗宾·韦斯登的弟子。他天资聪颖,也很勤奋肯干,很得老师喜欢。
这次韦斯登前来华夏参加文化交流会,顺便也把他带来了。
他不认识苏进,从未听过他的名字。
苏进进场的时候非常轰动,演讲大厅里大半的华夏人都站了起来,乔治心想是什么大人物过来了,好奇地跟着看向门口。
结果这一看他就有点惊讶——进来的竟然是两个年轻人,而且众人的尊敬,很明显是针对另一个更年轻的人过去的!
他暗暗在心里估量了一下,就算他德高望重的老师在剑桥大学的会议上,也未见得……不,是肯定不会有这样的待遇……
这个名叫苏进的年轻人做了什么,竟然能有这样的威望?
乔治很好奇,偷偷地关注着苏进那边。
他进来之后,跟几波人马打过招呼,就找了地方坐了下来。
然后,讨论继续进行,大部分人把注意力转移到了这几天一直持续着的讨论上。
文物局给这些英国人安排了实时翻译,同步口译台上的话。
他老师韦斯登听得非常专注,表情也很严肃。乔治分了一阵子心之后,渐渐也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正事上。
韦斯登是古建筑大师,在古建筑保存以及修复上有着卓越的贡献。
像他这样的大师,实践工作做得卓有成就,自然而然就会去考虑更深入的、理论方面的事情。
而欧洲建筑虽然相对东方建筑要更牢固耐用一点,但实际修复过程中,仍然会遇到很多问题。
大型的建筑,以及小型的文物,什么时候该怎么修,一个基础标准是什么样的,这不仅仅是东方修复师需要面对的难题。
韦斯登老师前一天用感慨的语气对他的学生说过,华夏这次交流会提出的这个议题非常好,很值得深入讨论。
这样一场七天的会议,多半得不出什么真正的结论。但即使如此,能够有所启发,得到一些灵感,也是相当不错的。
他提醒自己的这些学生,这七天一定要认真专心,等回到英国之后,他们将进一步深入研究,把这段时间的思考与结论整理出来,重新号召召开会议。
到时候,他们可以召集整个欧洲的现代建筑大师以及古建大师,还有文物文化方面的相关人士,举办一场盛会。
如果能在那场盛会上制定标准,撰写宣言或者宪章,那么他们这些倡议者的名字都将留在历史上,供无数的后继者传颂!
韦斯登的话极具煽动性,就算乔治很有自知之明,明白就算能青史留名,主创者肯定也没有自己这样一个学生的份……但他还是忍不住激动起来。